网上有关“关于实物粒子的波动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个个来说吧,可能会较长 。
第一个问题 ,课本里会说,粒子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对应的公式就是V=E/H,入=H/P。但它没有告诉你,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都是有应用范围的 ,只有考虑粒子运动的时候才有波动性,只有考虑粒子存在的时候才有粒子性。波动性公式里面对应的能量是运动中的能量,但不是全部的能量 ,因为按照相对论,物体还有静止能量 。运动的能量遵循波动性的公式,但总能量必须要考虑静止能量 ,所以是不遵循那个公式的。上面的那个人说得很好,题目中说到已知能量求频率的时候,告诉你的就是这种运动的能量 ,但如果告诉你频率,你当然可以求出这种运动的能量,但在学相对论之前 ,你没法把它和静止能量结合在一起,所以你还没有办法去求出总能量。所以现在对于你,利用波动性的公式,用能量求频率是对的 ,但已知的频率求实物粒子的能量就是错的。在你学了相对论之后,后者才是对的,才是可以求的 。
第二个问题 ,你计算的错误不在于我们刚才说的第一个问题。因为既然是运动的能量,对于光子成立,对于实物粒子也成立 ,对于光子我们能求出来能量等于动量乘以光速,对于实物粒子我们也能求出来能量等于动量的平方除以两倍的的质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动能定理。关键是你计算的方法有问题 。我知道你是怎么计算的 ,用频率乘以波长等于速度,所以对于光子就得到了能量等于动量乘以光速。但这个方法是错的。
波是有两种速度的,一种叫做相速度 ,它就是你的方法计算的 。它没有物理意义,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速度,这个速度在电磁学中甚至是可以超过光速的。还有一个速度,是有物理意义的速度 ,叫做群速度,它代表的是波携带的能量的速度。计算方法不是频率乘以波长,而是频率对于波长倒数的导数 ,你现在可能还不会计算 。具体到这里,就是能量对于动量的导数。群速度是有物理意义的速度。对于光子群速度等于光速,所以有这个群速度的公式 ,能量对于动量的导数等于光速,就会得到能量等于动量乘以光速 。对于实物粒子,群速度等于速度 ,也就是动量除以质量,还有应用这个群速度公式,能量对于动量的导数等于动量除以质量 ,就会得到能量等于动量的平方除以两倍的质量,也就是动能定理。
第三个问题,这两个现象。阴极射线我知道,但辉光敏电我没听说过 ,查了一个谷歌和百度都查不到,我不知道是不是术语有分歧,有一个类似的叫辉光放电 ,我想你大概指的它。辉光放电还有阴极射线,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 。都是利用热的正离子打到阴极,从而释放电子。但两个现象的条件不同 ,从而差别很大。辉光放电,需要的稀薄的气体,从阴极打出来的电子一方面向正极运动 ,一方面击中气体分子,从而导电并且会发光 。阴极射线虽然同样需要稀薄的气体,但密度要小得多 ,它打出来的电子在向阳极运动的时候,更多的不是撞到气体分子,而是形成一道射线一样射出去。甚至阴极射线中很多的电子并不依靠稀薄气体的正离子撞击,而是因为电场的场致发射。所以虽然原理一样 ,但两者差别很大 。
物质波公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自由粒子的哈密顿量是动量算符的平方除以质量,P的本征态当然是P^2的本征态。
首先,如同粒子在空间有位置分布一样 ,粒子的动量在空间也有分布。写出概率波,用φ(p)代替φ(r),表示动量分布的概率密度 。这里只是通过类比引入一个符号。
随后写出逆表达式 ,即φ(p)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粒子动量为p的概率与|φ(p)|^2成比例,因此可以得出粒子动量在某范围内的概率。
扩展资料:
各种粒子分别有各自的内禀性质 ,有粒子的质量m(静质量,以能量表示)、寿命τ(平均寿命,指静止系的平均寿命) 、电荷Q(以质子的电荷为单位)、自旋J(以为单位)、宇称P 、同位旋I、同位旋第3分量I3、重子数B、轻子数Le 、、Lr、奇异数S 、粲数C 、底数d等等 。
在现有实验的精度下 ,轻子的行为类似点粒子,没有显示出具有内部结构,而强子显示是复合粒子,具有一定的结构。按照现代粒子物理的观点 ,介子由一对正反夸克构成,重子由3个夸克构成,轻子和夸克属于同一层次。
百度百科-粒子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是p=hν/c=h/λ。
物质波公式 ,又叫德布罗意公式,具体表达式为:波长入=h/p=h/mv,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推出的物质波动方程 。1923年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经过计算,得出了电子是一种波动的结论,并把这种波称为相波。后人为了纪念他 ,又称其为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原理
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于是他由质能方程以及量子方程出发,推得了德布罗意波的有关公式。他发现,粒子在以v为速度运动的时候总会伴随着一个速度为c^2/v的波 ,这个波又因为不带任何能量与信息,所以不违反相对论。
一个实物粒子的能量为E、动量大小为p,跟它们联系的波的频率μ和波长λ的关系为E=mc^2=hμp=mv=h/λ上两式称为德布罗意式 。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1927年戴维孙和革末用加速后的电子投射到晶体上进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同年汤姆逊做了电子衍射实验 。将电子束穿过金属片 ,在感光片上产生圆环衍射图和X光通过多晶膜产生的衍射图样极其相似.这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对于实物粒子波动性的解释,是1926年玻恩提出概率波的概念而得到一致公认的。
关于“关于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安双]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lan/202510-2526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安双”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实物粒子的波动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个个来说...
文章不错《关于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