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指南针: 转自81.china 转自81.china 相传西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 。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 ,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西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 ”(指南针)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 *** 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 ,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 。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转自81.china 转自81.china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 ,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 。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 ,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 。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
参考: 大众论坛
指南针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航海、野外探险等领域。 现有两种类型:一是根据地球磁场的有极性制作的地磁指南针,但这种指南针指示的南北方向与真正的南北方向不同 ,存在一个磁偏角;二是电子指南针,采用磁场感测器的磁阻(MR)技术,可很好地修正磁偏角的问题,现已大量用于GPS定位装置中。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把指南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相关历史 指南针在中华文明圈用于指示方向的记载略早于欧洲 ,但是实用的磁罗盘是由中国还是欧洲发明则有争议 。 司南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记载的「司南」就是指南针最早形式。东汉王充(公元27~约97)《论衡》(明嘉靖版)卷十七是应篇第五十二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这个记载虽不是最早,但是最早表述清楚的一个。司南具体形式却有很大争议,早期研究者判定为天然磁石为勺配合地盘 ,虽有出土汉地盘和河南南阳东汉墓出土石刻司南勺图佐证,但毕竟无完整配合出土。1950年代中国的科技史者试图以天然磁石制做勺形司南,但因天然磁石磁距小 、底部摩擦大而未成功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近根据前北平历史博物馆旧藏残宋本《论衡》认定「司南之杓」杓字实为酌 ,那么看来「其柢指南」之柢也非指勺柄。 虽不能否定王充所述司南是一种「磁石为勺配合地盘」的指南针,但在实用磁罗盘发明前指南针的形式主要是水浮指南针,同时还有如缘靠、丝悬、尖顶等其它形式。目前最早见于航行用途的指南针记载于(宋)朱彧僎《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 ,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萍洲可谈》成书于1111年-1117年间,但所叙述的是1086年的事[1]。这比Alexander Neckam可能写于1190年的《论器具(De naturis rerum )》中说法:航海时「白天云遮太阳 ,或夜间黑暗不辨方向时,使用磁铁摩擦铁针,针停时指南北 ,」早约一个世纪。与英国几乎同时法国和稍晚一点的义大利也有了首次指南针的记载 。 水浮指南针也可适用于航海,因为体积不大并非像某些人认为那样容易泼洒,近来曾在青岛和海南发现明代瓷质水浮指南针 ,尺寸大至为:最大外径9.5厘米;上有盛水同心圆孔径4.4厘米,孔深2.3厘米,外围青花釉绘刻度 ,底座 、四壁厚实坚固,估计是去水收藏,用时加水。现代液体罗盘基本原理类似 ,不过改进采用了密封技术。
指南针是一种磁性的指向器,与方向盘相结合就成为罗盘 。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在《新工具》一书中指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把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并因此而引起无数的变化,任何帝国、教派对人类的影响仿佛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事实上,指南针的出现及其应用于航海 ,再结合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 、航海技术和天文学知识,无疑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指南针的创制要有一定的磁学知识基础,包括知道长条磁棒有自取南北方向的性质 ,磁感应、磁极性、磁吸引与磁排斥的性质,以及地磁偏角的知识,即指南针所指南北方向与地理南北方向不完全重合 ,它们指向间的夹角称为地磁偏角。而且还要懂得地磁偏角会随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差别。只有在这些知识基础上发明指南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发明。
参考: chiculture/0802
指南针在中华文明圈用于指示方向的记载略早于欧洲,但是实用的磁罗盘是由中国还是欧洲发明则有争议 。 [编辑] 司南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记载的「司南」就是指南针最早形式。东汉王充(公元27~约97)《论衡》(明嘉靖版)卷十七是应篇第五十二说「司南之杓 ,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个记载虽不是最早,但是最早表述清楚的一个。司南具体形式却有很大争议 ,早期研究者判定为天然磁石为勺配合地盘,虽有出土汉地盘和河南南阳东汉墓出土石刻司南勺图佐证,但毕竟无完整配合出土 。1950年代中国的科技史者试图以天然磁石制做勺形司南 ,但因天然磁石磁距小 、底部摩擦大而未成功。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近根据前北平历史博物馆旧藏残宋本《论衡》认定「司南之杓」杓字实为酌,那么看来「其柢指南」之柢也非指勺柄。 虽不能否定王充所述司南是一种「磁石为勺配合地盘」的指南针,但在实用磁罗盘发明前指南针的形式主要是水浮指南针 ,同时还有如缘靠、丝悬、尖顶等其它形式 。目前最早见于航行用途的指南针记载于(宋)朱彧僎《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阴晦观指南针」。《萍洲可谈》成书于1111年-1117年间,但所叙述的是1086年的事[1]。这比Alexander Neckam可能写于1190年的《论器具(De naturis rerum )》中说法:航海时「白天云遮太阳,或夜间黑暗不辨方向时 ,使用磁铁摩擦铁针,针停时指南北,」早约一个世纪 。与英国几乎同时法国和稍晚一点的义大利也有了首次指南针的记载。 水浮指南针也可适用于航海,因为体积不大并非像某些人认为那样容易泼洒 ,近来曾在青岛和海南发现明代瓷质水浮指南针,尺寸大至为:最大外径9.5厘米;上有盛水同心圆孔径4.4厘米,孔深2.3厘米 ,外围青花釉绘刻度,底座 、四壁厚实坚固,估计是去水收藏 ,用时加水。现代液体罗盘基本原理类似,不过改进采用了密封技术 。 [编辑] 磁偏角的发现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司天监天文学家杨惟得着《莹原总录》「客主取的,宜匡四正以无差 ,当取丙壬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区方直之正也。盖阳生于子,自子至丙为之顺;阴生于午 ,自午至壬为之逆;故取丙午王子之间是天地中,得南北之正也。 1088年沈括《梦溪笔谈》「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 1115年寇宗奭《本草衍义》「以针横贯灯心 ,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 [编辑] 现代指南针 明代罗盘二十四方点阵图旱罗盘即现代指南针基本形式 ,有说法是义大利人发明。 *** 人的历史记述认为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的,经过了 *** 人有效改进后才传入欧洲 。但是欧洲现存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早于 *** , *** 语中指南针(al-konbas)一词也似源于古义大利语。中国关于旱罗盘目前未发现早于西方的明确记载。近来在江西临川一座葬于公元1198年的宋墓里发现一俑(标写「张仙人」) ,手持一似风水罗盘「亦是旱罗盘」物,有观点认为旱罗盘中国也可能早于西方使用,但可能先发明于江南沿海(如泉、广)一带应用 ,故博学如沈括也未见到,今后尚须考古文物工作者努力 。内陆后世旱罗盘则多用于风水罗盘和校时罗盘,如174/l189曾三异《同话录》「地螺 ,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用于午。」「地螺」可能是一种校时罗盘,主要用途是校时 。
关于“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瑾萱萱]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life/202511-3259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瑾萱萱”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指南针:...
文章不错《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