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昆虫记中关于蝈蝈的成语或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昆虫记中关于蝈蝈的成语或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描写蝈蝈的诗句
、走在路上,蝈蝈叫过不停,它的叫声有节奏 ,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吸引了一双双羡慕的眼光和赞美的声音 ,我心里象吃了蜜一样甜 。
2、正在我们高兴的时候,又传来一声声蝈蝈叫,而且那声音比上一只更加悦耳 ,更加响亮。我们确定了方位,发誓要捉住它。我们翻翻草堆,仔细看看它有没有用那美丽的绿颜色将自己伪装起来 ,但我们始终没发现它 。这时,我猛一抬头,看见一只油绿油绿的大蝈蝈正趴在草梢上,十分显眼。
3 、这只蝈蝈也太热闹了 ,我把它装进了一个透明的塑料瓶里,让它能看见外面。我本以为它不会叫了,可是 ,还不等到一分钟,它就“色拉色了”的叫了起来,叫声非常大 ,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我又掐自己的脸又掐自己的手,想让我从“梦中醒来 ” 。可是 ,不论我怎么掐自己,它就是直叫,过了二十秒钟多 ,才停下来。可见,这只蝈蝈是这么爱叫呀。
4、这是一只非常漂亮的蝈蝈 。它的身体不过于指头大小,姿态却是活灵活现,令人忍不住想去抚摸它 ,它浑身绿油油的,是一种绿湖一般的深绿,只有肚皮才是晶亮的翠绿 ,绿的甚至有点透明,像是蒙上了一层雾。触脚细而长,毛茸茸的 ,弯曲着,随时都要蹬出来,而翅膀呢 ,却是一张一合,显得颇有活力。它的头很大,几乎占了身体鼎一半 ,枣红色的眼睛机灵地转动,似乎要说什么,头上的触角呈褐色,摇摇晃晃 ,好似戏台上武生演员的花翎子,微波一般的闪啊闪,把人的心都闪醉了 。
5、我在竹笼边 ,玩着一只小蚱蜢。蝈蝈猛地蹦到竹笼条上,眼睛睁得大大的,我把小蝗虫放到竹笼里 ,蝈蝈用鼻子嗅了嗅,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心满意足地在笼子内散步。我吓了一跳:蝈蝈不仅吃蔬菜 ,还吃昆虫呢。
6 、我有时候,写完作业,就到蝈蝈面前看到它的长长的触角 ,我就用手轻轻的动一下它的触角,他的触角就往下移动,再一动,又往上移动 ,然后开始“吱吱”的叫起来了,就因为它这么奇怪,才叫他“奇奇”的 。
7、我家有一只蝈蝈 ,我给它取名叫“奇奇 ”它个头很大,是蛐蛐的两倍,眼睛很小 ,圆圆的很亮,它长着一双又长又细的触角,它的叫声很好听 ,翠而响亮。
8、蝈蝈有两种,一种是青头蝈蝈,一种是铁头蝈蝈 ,它们都长着长长的触角,前面回来个弯,也都长着两只豆大的眼睛,长着一张爱吃的嘴 ,长着一对绿色的翅膀。它们不同的地方是:青头蝈蝈的脖子是绿色的,而铁头蝈蝈的脖子是黑色的,而且还比青头蝈蝈的脖子坚硬 ,所以,它就叫铁头蝈蝈 。母蝈蝈也很特别,不仅分铁头蝈蝈和青头蝈蝈 ,比公蝈蝈多的是,后面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它的翅膀很特别 ,很短,不会发出声音,所以 ,我不太喜欢母蝈蝈。
9 、哈,这只蝈蝈条的可真高,一下子从柴佳宾这1.35米的个上越了过去,然后 ,连蹦带跳地向外跑。幸好我跑得快,从门口截住了它,我猫下腰 ,想去抓它,可是,这只蝈蝈蹦蹦跳跳 ,不给我一点机会抓它,终于,在我的尽力围捕下 ,它终于有了破绽,我一下子按住了他的脖子,把它拿了起来 。柴佳宾给这只蝈蝈喂食了 ,这只蝈蝈吃得可真欢,它先把蚱蜢的肠子掏了出来,然后,猛咬 ,把蚱蜢撕烂了。这只蝈蝈可真是疯狂的很,惹不得,惹不得。
10、嘿 ,果然不出我所料,精彩的比赛就这样开始了 。首先是螳螂发挥出了自己非常厉害的大钳,夹夹蝈蝈 ,谁知蝈蝈早有准备,它一下子跳到螳螂背上,咬住了螳螂的屁股 ,过了好久,好久,才松开。螳螂的屁股上已经留有深深的牙齿印。当蝈蝈刚一松口时 ,螳螂就非常生气、不服气,趁这时,它猛然反击,马上给了蝈蝈一钳子 ,一下子夹住了蝈蝈的腿,蝈蝈的腿被夹断了,它一下子跳到了别处休息 。
11 、回到家里 ,我可要好好玩玩它了。蝈蝈开始见到我便躲,渐渐地和我熟悉起来,就不那么紧张了。它吃食从来不挑挑拣拣 ,我把一小块黄瓜放到竹笼里,只见小蝈蝈先用自己的触角和小嘴轻轻地碰了碰,才放心地“狼吞虎咽”起来。
12、回到家中 ,我便观察蝈蝈的叫声 。我给它喂食物,它叫了两声,嘴没动 ,翅膀却动了起来。奇怪,它的声音究竟是那发出的呢,我很是疑惑,心想 ,蝈蝈的叫声是从翅膀上发出来的吗?为了得到答案,我做了个实验,找来两块小小的木板 ,用木板轻轻压住它的翅膀,一整天,它没叫。我去掉了木板 ,不久,它又叫了起来 。为了确证,我上网查了资料 ,果然,蝈蝈的叫声是两只小翅上的发声器上发出的。
2. 描述蝈蝈的诗句《夜书所见》
[ 宋代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 ,可从九方面赏析。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 ,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 ,相互映衬,构思神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 、秋风、秋声、秋江、秋舟 、孤灯、顽童、斗蟀 ,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 、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 ,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 ,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蝈蝈是昆虫纲 ,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 ,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 ,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
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 ,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 "螽斯 ",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称呼, "聒聒 "和 "蝈蝈 "都是以声名之 ,实际上 "聒聒 "和 "蝈蝈 "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
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 ,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婴" ,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 ,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 ,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 、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 ,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夜书所见 3. 形容蝈蝈的诗句清代吴江词人郭廪的《琐寒窗·咏蝈蝈》络纬啼残,凉秋已到 ,豆棚瓜架。
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 。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
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昨天,你还梄息在山中 那熟稔的灌木丛 有你的同类和不知名的小虫 此彼彼起的歌喉. 你用歌唱求偶 薄薄的琴键 蝉翼般颤抖 一不小心的高八度 却落入了囚笼 梦寐以求的丛林之恋 竟缘吟唱失手 同是青草的气息 怎听不见了 同伴们的喁喁唏嚅? 你再也走不出那纤细的草棂 回不到了熟稔的丛林 不知你将为谁吟咏 凄冷的唳风秋雨 伴你一起凋零。
4. 关于蝈蝈的诗词有哪些《山居雨霁即事》
唐 张碧
结茅苍岭下 ,自与喧卑隔 。
况值雷雨晴,郊原转岑寂。
出门看反照,绕屋残溜滴。
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 。
篱崩瓜豆蔓 ,圃壤牛羊迹。
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
喜闻东皋润,欲往未通屐 。
杖策试危桥 ,攀萝瞰苔壁。
邻翁夜相访,缓酌聊跂石。
新月出污尊,浮云在中舄。
常隳腐儒操 ,谬习经邦画 。
有待时未知,非关慕沮溺。
《四月二十二日郊外游得水字》
明 刘基
草根蝼蝈鸣,湖上蒹葭靡。
繁林溺深绿 ,清池散圆紫 。
离居昧节序,陶情赖佳士。
泛舟出郊甸,缓步信所履。
壶觞展倡酬 ,及此晴日美 。
啸歌望山川,慷慨集悲喜。
豺狼未鼎镬,郊野尚多垒。
铁衣挂儒冠,好爵逮麻屣 。
吾侪幸味苦 ,得似道旁李。
无思身外忧,摐意聊复尔。
归云入禹穴,返照射宛委 。
鸟啼树有风 ,帆过烟生水。
兴尽各言还,月明城角起。
《张安道见示近诗》
宋 苏轼
人物一衰谢,微言难重寻。
殷勤永嘉末 ,复闻正始音 。
清谈未足多,感时意殊深。
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风琴。
荒森蜩蚻乱 ,废沼蛙蝈* 。
遂欲掩两耳,临文但噫喑。
萧然王郎子,来自缑山阴。
《演雅二十韵》
宋 刘克庄
学道无所得 ,惟于鄙事能 。
九帙后篇什,来世有公评。
岂未登社坛,直欲破刘城。
六言与七字,如九转炼成 。
宇宙中间物 ,琐屑不记名。
孰能通伦类,挑抉其微情。
蛾以灯为光,蚊众成雷声 。
桑老蚕茧白 ,草腐萤爝明。
幽谷闻绵蛮,知有迁乔莺。
落日见科斗,深夜有蝈鸣。
蚋嗜醯杂袭 ,蚓饮泉亦清 。
蝇吮血美炙,犬以秽为鲭。
蛇非性好曲,蠖负屈求伸。
蚤惧鸺鶹撮 ,自匿于衣巾,
虱愁犊鼻破,不免景略扪 。
狐依冢作崇 ,鼠谓社可凭。
痛掴一掌血,饱食五鼎烹。
畴昔同袍子,来问侬师承 。
前柴桑处士,后半山老人。
讵能追高雅 ,或可洗腐陈。
《雨后》
宋 张嵲
一雨稻畦春水足,苦遭鸣蝈故相喧 。
不妨信马东城路,行看林花落古原。
5. 形容蝈蝈的成语可以看看昆虫记: 摘要:汉语成语中涉及到白蚁、蜉蝣 、蜻蜓、虱、蚤 、螳螂、蝼蛄、螽斯、蟋蟀 、蝉、天牛、萤 、蝶、蛾、蠖 、蜂、蚁、蝇 、蚊、虻、蠓类等昆虫类群 ,以涉及蜂 、蚁、蝇的成语最多。
成语中有些昆虫名称现已不常用或与现在的昆虫名称意思不同,如蜩、螗、螓 、蚍蜉、(蝤)蛴、蛩 、醯鸡等,文中进行了解释 。 文章还分析了成语所反映的昆虫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某些成语不符合科学的地方。
关键词:汉语成语;昆虫;形态学;生物学;解释 昆虫在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 ,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一点从汉语成语中也可看出。目前收录汉语成语较多的词典中成语总数为2~4万个,据笔者统计 ,其中由昆虫的行为、习性或形态而转义生成的成语约占1%,其比例远远高于涉及其他动物的成语。
本文介绍对涉及昆虫的汉语成语进行搜索 、统计的结果,并对成语中的特殊的昆虫名称及昆虫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解释 。 成语涉及的昆虫类群及相关成语的比例 经过对30000多条汉语成语的搜索和归纳发现 ,汉语成语中可考证的昆虫类群有:等翅目(白蚁);蜉蝣目;蜻蜓目;虱目;蚤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蝼蛄类、螽斯类 、蟋蟀类;同翅目的蝉类;鞘翅目的萤类、天牛类;鳞翅目的蝶类、蛾类;膜翅目的蜂类 、蚁类;双翅目的蝇类、蚊类、虻类、蠓类等。
涉及这些类群的成语共约255个。另外,还有涉及“虫(虫)”和“蠹”的成语共约60个 。
对上述255个成语,按所涉及类群统计其比例,结果如图1。(因“虫(虫) ”不一定是昆虫 ,即使是昆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蠹”泛指“蛀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
所以含“虫(虫) ”或“蠹”的成语未统计在内 。) 2 成语中特殊的昆虫名称解释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 ,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
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2 。
1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 ,背青绿色,鸣声清圆。“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2 。2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 ,应为“螗螂 ”即“螳螂”的简称。
“螗斧”即“螳斧 ”。“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
“猬锋”指刺猬的刺 。“猬锋螗斧 ”比喻渺小的力量。
2。3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 ,体小 、方头广额、有花纹 。
“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2。
4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 2。
5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 ”即天牛幼虫。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 。
“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2。
6 蝶怨蛩凄 “蛩 ”指蟋蟀或蝗虫 。“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
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 ,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2。
7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 。 “井蛙醯鸡 ”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2。8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 。
“蛾附蜂屯 ”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纷纭杂乱。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采用昆虫的形态学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来转喻人或事 ,其中利用昆虫生物学特性的成语占多数。
3 。1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 、头型、复眼、喙 、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
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兹考证 、归纳如下 。
3。1。
1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3 。 1。
2 借此表示微不3。1。
3 足道的人和事,3 。1。
4 有的还自不3。1 。
5 量力。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蝇名3。
1 。6 蜗利 ”、“蚊虻负山” 、“鹪巢蚊睫”、“蚊虻过耳 ”等。
3。1 。
7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 ,3。 1。
8 称“细腰”,3 。1。
9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 ” 、“蜂腰鹤膝”等。
3 。1。
10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3。1 。
11 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3 。1。
12 头型 蝉方头广额 ,3。 1 。
13 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3 。1。
14 复3。1。
15 眼 胡蜂的复3 。1。
16 眼较突出,3。1 。
17 且腹末有毒刺,3。1。
18 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 ,3 。1。
19 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 ”等 。
3。1。
20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3 。1。
21 下唇3。1。
22 特化为喙管,3 。1。
23 内藏上、下颚特化而3。1 。
24 成的口针,3。1。
25 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 ,3 。1。
26 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 。
“蝉緌蟹匡 ”比喻相互矛盾或名3。1。
27 不3 。1。
28 副实。 3。
1 。29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3。
1。30 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3 。
1。31 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3 。1。
32 翅 蝉的翅轻 、薄而3。1 。
33 透明。 成语“蝉衫麟带 ”中的“蝉衫”指3。
1 。34 薄绢制成的衣衫。
“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3。1。
35 装;“蝉翼为重,3 。1。
36 千钧为轻 ”。
6. 关于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积蚊成雷 蟾宫折挂 蚕食鲸吞 蜻蜓点水 螳臂挡车 蛛丝马迹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 ,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 ,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 ”(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 ,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 ,还在树枝间 。 ”(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7. 描述蝈蝈的诗句《夜书所见》[ 宋代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 ,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夜书所见》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
以景入情 ,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 、秋声、秋江、秋舟 、孤灯、顽童、斗蟀 ,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 ,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 ,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悲欢交织 ,以欢掩悲。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 ,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
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 ,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 、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
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 ,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 "螽斯 ",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称呼 , "聒聒 "和 "蝈蝈 "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 "聒聒 "和 "蝈蝈 "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 ,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婴" ,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 ,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 、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 ,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 ,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3763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夜书所见。关于“昆虫记中关于蝈蝈的成语或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ino520]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lan/202507-145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kino520”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昆虫记中关于蝈蝈的成语或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昆虫记中关于蝈蝈的成语或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昆虫记中关于蝈蝈的成语或诗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