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研究活动心得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研究活动心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审美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文章主要阐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摘要:对于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美术教育对于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鉴赏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善于利用联想和想象;丰富生活阅历 ,培养发现美的眼光一、引言在高校中,美术教育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整体的文化品位与素质修养。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 ,美术教育对于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就相当的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这个问题。二 、正文(一)拓宽学生的鉴赏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艺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拓展自己的鉴赏视野 。美术作品,与音乐、文学、地理、历史 、人文等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我们就很难进行鉴赏。比如说,我国传统绘画中的国画鉴赏,很多作品都是融合了诗、书、画 、印一体,如果鉴赏者不懂得诗歌艺术、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 ,就很难鉴赏出作品的诗情画意 。所以,我们大学生要积极拓宽自己的鉴赏视野,不要孤立的鉴赏一件作品 ,要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二)善于利用联想和想象对于艺术鉴赏和审美来说,联想和想象是提高鉴赏能力的两个重要方法。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人不仅可以回忆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 ,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人脑中旧经验重新组合,产生新事物形象的过程叫想象。[1]同样 ,我们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例 。传统审美讲究蕴藉,就是不直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而是通过“留白”的方式 ,让鉴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国画作品蕴含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三)丰富生活阅历,培养发现美的眼光?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我们的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平时留意生活当中的各种事物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到了艺术家的手里,就充满了艺术美 。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 ,艺术鉴赏也离不开生活。因此,大学生要关注生活,自觉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才能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美术作品通常融入了作者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鉴赏者从生活的经验基础上体会,理解美术作品 。生活阅历越丰富 ,体验越深刻,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就越深刻,对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意蕴把握就越准确。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如何上好高中的美术鉴赏课?这是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要知道高中的美术鉴赏跟初中的美术不同 ,不要求学生学习作画的技巧和技法,需要的是我们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 、分析、判断、体验 、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简单说就是让学生看 ,边看边学习!所以,单单是把文字内容告诉给学生是不够的,下面我就来探讨下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
一、美术鉴赏课是人文教育
鉴赏课 ,其实就是一种感受和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学生通过鉴赏课受到的教育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即对人的思想情操的陶冶过程 。教师在讲述中应声情并茂 、语言形象、富有激情、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生则可以通过学习,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及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这种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的独特贡献。
例如 ,齐白石老人的《河虾图》,将中国画独特的技法发挥自如,水墨酣畅淋漓 ,寥寥几笔,几只生动可爱的河虾便跃然纸上,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颇有乡土意味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采用西方油画的表现技法,中国人喜用的大红作主色调,中西结合 ,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站起来的气魄和信心。雕塑《艰苦岁月》
,生动再现了长征途中的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 ,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外国新古典主义油画 ,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表现的是三兄弟临战前的悲观场景,烘托出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大无畏精神。
中外历代美术作品很多 ,通过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世界历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世界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的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 ,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古今中外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爱国情感 。
二、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应有自主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参与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了,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 。教师要转变观念 ,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由过去的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必须依赖学生的主动
,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对作品讲解,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感受 。
我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讲解作品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收集与作品相关的知识点,尽快缩短学生与作品产生的距离感 ,并对作品产生兴趣。(2)谈谈对作品的感受,第一印象或直觉。(3)引导学生从色彩 、线条、造型、构图上思考 。(4)必要时,在欣赏后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等方式。这样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 、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灵活独特的思维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观念得以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成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创新的潜能 ,做到敢想、敢说、敢做 、敢画。
美术欣赏和美术实践的教学是不能分离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有了美术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例如教学《中国古典绘画》中,可以首先展示一些国画作品,用精彩作品吸引学生 ,紧接着播放些画家创作作品的过程,然后,学生可以拿起毛笔亲自实践下 ,当然,不一定马上就会出好的作品,但亲自动手实践带来的切身体会 ,是仅仅靠言语说教所无法替代的。最好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这样 ,学生的创作性思维的火花,就会在欣赏、创作中迸发出来 。
四、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手段 ,使同学们更直观感知客观事物,这样会达到身临其境 、事半功倍的效果。动画片、电子游戏、影视节目、广告片 、互联网等,这些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 ,都会给学生造成巨大影响,无形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美术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就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和谐发展 。让学生具备发现美的能力 ,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感受艺术的魅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鉴赏的环境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艺术,得到熏陶。同时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达到鉴赏课的目的,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鉴赏课 。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 、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 、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 ”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 。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
二 、教会学生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欣赏苏联雅布隆斯卡娅的《粮食》时,学生就应该知道当时苏联经过战后洗礼,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 。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三、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要多方面着手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应该有差异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 、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告诉学生这些,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以新课程标准为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 、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 。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采用生动 、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造就有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高度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发挥特长,表现个性,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美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 ”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研究活动心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玉玉戈]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10-2954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玉玉戈”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研究活动心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研究活动心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文章不错《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研究活动心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