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

网上有关“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习按物体的某种相同特征(用途、颜色 、大小、形状)的东西可以归成一类 ,培养幼儿分析、比较 、综合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

 教学重点 、难点

 幼儿能按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注重幼儿在对物品进行分类的同时 ,理解物品的用途。

 活动准备

 实物:苹果 、梨子 、香蕉、皮球、玩具汽车 、树叶、篮球;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具:苹果 、梨子、香蕉、皮球 、汽车 。(教师问:小朋友,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怎样分?)

 2、幼儿小组讨论。

 可能的分法有:

 (1)按用途分类。

 (2)按形状分类 。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苹果、皮球是圆形的 ,梨和车不是圆形的;我是把用途相同的放在一起的:苹果 、梨、香蕉是水果 ,皮球、车是玩具 。

 3 、以拾落叶的情节出示树叶,树叶大小 、颜色不同。

 问:我们要把这些树叶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有几种分法?

 幼儿讨论可能的分法有:

 (1)按大小分类。

 (2)按颜色分类 。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 ,或者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4、操作活动。

 分积木:启发幼儿按积木的大小、颜色 、形状进行分类 。

 5、活动延伸:

 1、幼儿继续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分类的意识。

 2 、教师可利用日常环境让幼儿学习分类,比如:可以对秋天的落叶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还可以对水果、蔬菜按照颜色 、形状等进行分类。

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2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主题活动“垃圾知多少 ”中的一个小活动 ,主题活动源于生活中多数幼儿出现了把厕纸垃圾、骨头倒进了纸张垃圾桶的现象,并且不知道为什么要分开放这些垃圾 。所以我们一起了解了许多关于垃圾的初步知识:垃圾的产生、垃圾的种类 、垃圾的处理方法、分类垃圾桶的作用与类别。本活动在了解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幼儿按照类别分组设计垃圾桶标志 ,并以游戏的形式将周围的垃圾分类投放。让幼儿把学到的垃圾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把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植根于幼儿心中 。

 活动目标:

 1 、通过创设垃圾桶的分类标志,增强幼儿将垃圾分类的意识。

 2 、给生活中的垃圾分类 ,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并运用到一日生活中。

 3、在设计垃圾桶标志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班级里的三个垃圾桶 、四种垃圾桶的、黑色笔、“可回收的垃圾”“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 ”的字条以及白纸若干 、实物垃圾(易拉罐、牛奶袋、树叶 、铅笔头等) 。

 2、经验准备:

 (1)幼儿有初步的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了解“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意义。

 (2)初步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把垃圾分类与幼儿的一日生活联系在一起 。

 难点:分组进行垃圾桶标志的设计。

 活动过程:

 1 、结合生活经验 ,导人活动。

 回忆去过的师大校园内的垃圾清理站 ,并说出师大院子里有哪些类型的垃圾桶 。出示垃圾桶标志的(可回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电池垃圾桶)。

 教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幼儿:因为有的垃圾是可回收的,有的垃圾就直接埋了。如果不分类,可回收的也就不能用了 。

 教师:教室里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 ,我们把教室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应该用几个垃圾桶?

 幼儿:三个,有放厨余垃圾的 ,有放可回收垃圾的。

 幼儿:还需要一个其他垃圾桶,放卫生纸 、扫地时的渣子、灰尘。

 2、设计垃圾桶标志 。

 (1)利用墙饰中展示的分类垃圾桶引出问题: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桶?

 共有三种类型的`垃圾桶:厨余垃圾(水果皮 、骨头、鱼刺等);可回收的(废纸张等);其他垃圾(厕纸、擦鼻涕纸等)。

 教师:三个垃圾桶容易混淆,怎样来区分它们呢?

 幼儿:它们的颜色不一样 ,绿色作厨余垃圾桶 、红色作可回收垃圾桶、蓝色作其他垃圾桶。

 教师:这样可以,可是我们的弟弟妹妹不知道垃圾中有哪些可回收垃圾,我们怎样让他们一看就明白放什么垃圾?

 幼儿1:画出来 。

 幼儿2:可以把垃圾的照片贴上去 。

 教师:贴照片也是一种办法 ,今天我们来试一试用画的方式。

 (2)幼儿设计垃圾桶标志。

 ①介绍材料、合理分工 。

 教师:有三个垃圾桶标志要设计,小朋友有十二个,怎么来分工呢?

 幼儿l:几个人设计可回收垃圾桶 ,几个人设计厨余垃圾桶……

 幼儿2:正好十二个小朋友 ,分三组,四个小朋友一组。每组幼儿是否又有分工?

 教师:每组有四个小朋友,怎样分工来做呢?

 幼儿:有的来剪字 、有的来画画就行。(教师引导幼儿协商分工的方法)

 ②动手设计垃圾桶标志 。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垃圾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

 幼儿在设计标志过程中,有的剪字,有的绘画 ,一边做一边讨论着教室中经常会产生的不同种类垃圾的画法。

 3、做好垃圾桶标志后,玩“垃圾分类 ”小游戏 。

 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易拉罐是否要扔?铅笔头属于什么垃圾?

 教师: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那我们把它扔到可回收垃圾桶吧!

 幼儿:可以 ,我来扔。

 教师:你们舍得把它扔掉吗?

 幼儿:咦,舍不得。我们还做美工呢!

 教师:铅笔头是什么垃圾?

 幼儿:有毒的 。

 教师:铅笔外面一层是木头做的没有毒,但是把铅笔芯和外面的木头粘在一起的黏合剂是有毒的 ,而且在最外面刷得油漆里有大量的铅。

 幼儿:铅多了对身体不好,应该扔到有其他垃圾标志的桶里。

 4、延伸活动 。

 给幼儿园的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们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鼓励幼儿将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带回家里 ,在生活中运用 。

 个人反思:

 1 、活动中的优点:

 (1)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 ,又回归到幼儿生活。活动产生于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有关垃圾知识的了解及垃圾分类标志的设计与运用,解决了遇到的问题 ,并在实际使用时不断修正、巩固与完善。例如,幼儿每次扔垃圾都会看自己设计的标志 。有一次,我准备扔废纸 ,傅弘毅还提醒我:“老师,纸要扔到可回收垃圾桶中。”说明垃圾分类的意识已自然地植根于幼儿生活中。

 (2)在目标和活动形式的确定上,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的内容符合幼儿兴趣 ,同时又具有一定挑战性,有利于幼儿动手动脑。

 2、活动中的不足:

 (1)进入垃圾桶标志设计的环节有点急,对垃圾桶标志的分析不够深入 ,造成刚分组后孩子们不知如何人手,思路不够清晰。

 (2)活动在星期一进行,周末没有提示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垃圾问题 ,让幼儿对上周的活动有所遗忘 ,也为幼儿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

 主要内容:

 1 、活动目标明确,教师指导重点突出。活动过程的展开有层次性,从前期铺垫 ,到设计标志以及在生活中运用,活动层层深入,教师能够比较明晰地把握每个层次活动的重点并给予幼儿相应指导。

 2 、注重发挥墙饰的支持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能判定某物品是属于哪一类垃圾时 ,能够主动参照班级的墙面布置帮助自己判断,从这点来看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起到了很好的隐性教育作用。

 3、教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把握得不够充分。活动中幼儿不是很清楚地知道不同类的垃圾具体有什么,因此在画垃圾标志时幼儿的速度有 。白慢 。同时 ,在设计好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类垃圾的图形标志。巩固幼儿获得的新经验。

 4、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 。教案上的文字不适宜直接作为教学语言,对于幼儿来讲比较难懂,教师应该使自己的语言更好地为幼儿接受 ,为教学服务。

 5 、建议教师在选择活动材料时关注幼儿已有经验。活动中铅笔芯的仞子难度大了一些,类似这样容易引起争论的材料、没有定论的材料尽量才要提供给幼儿 。可先引导幼儿探究更多的、分类明确的垃圾材料,可以翅渐拓展到生活中常见的 、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中的物品。

 综合评析:

 1、活动产生于幼儿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最终又自然地走向生活实现了“生活教育 ”的理念。教师能够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西时地引导幼儿进行相关经验的拓展,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幼儿将获得雕相关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真正体现了《细则》中提出的“教荫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的精神 。

 2、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目标明确 、条理清楚,当幼儿郇表现出乎教师的意料时 ,教师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引导幼儿运用已有丝验自发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能够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将幼儿收集的资料以及在每次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梳理学习经验,而且能够将小组的学习经验传递给班级中的其他幼儿使同伴之间的学习资源能互相分享。

 3、在小组合作反思中 ,要聚焦于活动中的某一关键问题进行反思 。如在设计垃圾桶的环节,教师个人反思时认为该环节时问安排有点急,对垃圾桶标志的分析不够深入 ,造成刚分组后孩子们不知如何人手 ,而小组教师发现幼儿设计的速度较慢,其实二者所言为同一现象,应该共同深入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产生的实质即教师未能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没有给予幼儿充分的经验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出适宜的教育调整策略。

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事物的习惯。

 2 、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按数量分类 。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观察、分析 、比较的能力 。

 4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 、录象、操作、小动物 、小房子、实物若干、玩具柜 、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一家人”复习巩固数字

 师:你有家,我有家 ,我们都有一个家 。小朋友,我们玩一个一家人的游戏呀?老师先说游戏规则。

 游戏:“你有家,我有家 ,我们都有一个家;数一数 ,拉一拉,我们几个是一家。 ”念完儿歌,幼儿赶紧找到相应数目的小朋友手拉手站在圆圈内 。(教师说10以内的数量)

 师:小朋友一家可以在一起玩游戏 ,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熊一家在做什么?

 二、幼儿通过看课件,初步感知按数量分类的意义

 1 、师:小熊的爸爸妈妈要出门了,他们告诉小熊 ,自己在家把房间的玩具整理好,我们来帮帮小熊,它的玩具应该怎么整理?

 2、幼儿动手操作各种分法后汇报自己是怎么分的。

 3、师幼共同观看课件中小熊的分法 ,说一说小熊是怎么分的?

 4 、教师小结:小熊是按数量分类的,就是把数量相同的物体放到一起。

 三 、通过操作游戏巩固按数量分类

 1、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

 (1)师:小熊整理好了自己的玩具,高高兴兴和小伙伴去玩了 ,天黑了,小动物们找不到家了,小朋友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2)教师说游戏规则:请小朋友数一数小动物的只数 ,有几只小动物就送到几号房子里,每个小朋友只许选择一种小动物 。(教师提醒幼儿要数准小动物的数量后,在把他们送回家。)

 (3)幼儿集体游戏

 (4)师:你把小动物送到哪座房子里了?为什么?

 2、游戏:“娃娃家超市”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动物 ,开心吗?今天,娃娃家超市里的东西不知道被哪个淘气包弄乱了,小朋友愿不愿意帮帮老师把它们按数量摆好?

 (2)幼儿分组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分类情况 。

 3 、扩展:按其他标准分类

 (1)师:小朋友,你去过超市吗?超市里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2)幼:把吃的分一类,把玩的分一类……

 (3)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超市的录象 ,看看录象中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4、教师小结:超市里的东西可以按种类、用途 、颜色等标准分类,这样摆放可以方便顾客买东西,看起来也比较整齐。

 5、幼儿按照自定标准把物品重新分类。

 6、分好后 ,幼儿分组完娃娃家超市游戏 。

 四 、自然结束

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4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观察和操作,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 。

 2.尝试按两种以上的特征将物体分类。

 3.有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分类方法。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四座不同的小房子;大小、颜色不同的积木若干;大小 、颜色不同的各种水果玩具若干。动物小狗、小鸡、小猫 、小鸭的头饰 。

 2.学具:操作卡 、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小猫、小狗 、小鸭、小鸡的头饰。

 师:小动物在森林里盖房子,让我们看看这些房子漂亮吗?(出示四座小房子,让小朋友观察 。)

 2.引导小朋友观察 ,并说出每座小房子的不同特征,如房顶的形状、颜色;有没有窗户;门的形状 、颜色等,鼓励小朋友大胆的说出这些房子的各种特征。

 3.小动物找家: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说出这些房子的各种特征 ,请小朋友为小动物找到家。

 如:"汪汪汪,我的房子是红色的圆顶房子",那么请小朋友根据这两个特征 ,为小狗找家 。同上方法,根据教师的指令,按两个特征为其他小朋友找家。

 4.四个小朋友分别戴上小狗、小鸡、小猫 、小鸭头饰 ,任选一个房子,说出两个特征。如:"我的房子是没有窗户的小房子" 。

 二、操作活动

 1.分积木 。

 (1)每个小朋友一盒大小、形状 、颜色的积木,自己先练习按两种特征分类。

 如:"红色的大积木在一边 ,其他形状的放另一边。"

 (2)教师口述指令、小朋友找出积木举起来 。

 如:"**的圆积木"。小朋友就把符合这两个特征的积木举起来。

 2.幼儿游戏(按幼儿的特征分类)如:"请穿红衣服的女孩子起立 。""请扎辫子、穿蓝衣服的小朋友站起来。"……

 3.操作卡练习 、给饼饼涂颜色。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 ,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各种各样的树叶的幼儿园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种各样的树叶的幼儿园教案 篇1

 科学活动:

 各种各样的树叶

 活动目标:

 1 、 能细心地观察树叶的特征,并积极用语言描述。

 2、 感知树叶的多样性 ,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根据树叶的不同特征进行多次分类 。

 活动准备:

 1、 设计调查表一份,并且幼儿已完成调查任务。

 2 、 师生共同采集足量的各种各样的树叶。

 3、 投影仪一台 。

 活动过程:

 (一)谈话 ,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

 引导语:看!今天我们收集了这么多树叶,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1、 请幼儿互相介绍各自认识的树叶。

 2 、 请个别幼儿利用投影仪在集体面前介绍较有特色的树叶。

 (二)讨论并尝试多种分类的方法 。

 1、 幼儿讨论。

 引导语:这么多树叶堆在一起多乱呀,怎样将这些树叶放得整齐些呢?

 2、 幼儿尝试分类。

 引导语:请小朋友按自己想的方法和同伴们一起试试 。

 3 、 交流分类方法。

 引导语:这样一分类 ,变整齐了许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么样分的?

 (三)讨论并尝试记录分类方法。

 1、讨论记录方法 。

 引导语:小朋友有好几种分类的方法 ,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 、有的按大小分等 ,怎样将这些方法记录下来,让别人一看就清楚呢?(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

 2、幼儿记录。

 引导语:请小朋友也来试试,把刚才分类的方法与结果记录下来 ,再数一数每一类的树叶有多少,并用数字记录下来。

 (四)幼儿再次尝试分类记录 。

 引导语:想一想除了刚刚的方法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用方法分类 ,并把你的方法记下来。

 活动延伸:

 1 、 在区域中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继续按多种特征进行分类记录。

 2 、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分类知识及方法 。

 各种各样的树叶的幼儿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各种树叶 ,了解其名称、形状 。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叶子拼成的`图案若干幅,带小朋友去捡来各种树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拼成的图案若干幅。

 提问:小朋友,知道这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成的吗?(树叶)

 引导幼儿观察图案是用什么样的树叶拼成 ,观察其形状介绍其名称 。

 二、请小朋友展示你带来的树叶,介绍树叶的名称和形状,说一说你想用它来做什么图案?

 三 、请你用收集来的树叶来拼成漂亮的图案。师巡视指导幼儿用胶水和双面胶粘到白纸上。

 四、展示幼儿作品 ,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内容是什么 。

关于“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端庆晨]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09-19258.html

(22)
端庆晨的头像端庆晨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端庆晨的头像
    端庆晨 2025年09月17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端庆晨”

  • 端庆晨
    端庆晨 2025年09月1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一名...

  • 端庆晨
    用户091703 2025年09月17日

    文章不错《大班生活中的分类教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