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是如何的”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是如何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 ,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2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 ,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 、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 。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 、蜀、金朝、元朝 、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 、吴也都实行屯田 。
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 ,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 ,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 ,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均田制:
实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 ,其影响深远。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 ,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 、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 ②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 ③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 ④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 、地主却无此负担 。)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 ,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 ,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
特点是“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川沙县的经济
你好!济南市章丘市简介章丘市地处齐鲁腹地 ,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西距省会济南40公里 ,是省辖、济南市代管的县级市,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 ,6个街道办事处,90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99.4万。
章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 。先人早在8000年前即在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历代英才。有城子崖遗址、齐长城 、东平陵故城等众多历史遗迹,近年发现的洛庄汉墓、危山兵马俑名扬海内外。历代名人辈出 ,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邹衍、唐代名相房玄龄 、宋代词人李清照、近代商业资本家孟洛川的故乡。章丘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5种,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优质铝土出口基地和石灰石储区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 ,有百脉泉 、七星台、锦屏山、朱家峪民俗村等风景区。市区群泉喷涌,素有“小泉城”之称。交通便利,胶济铁路 、济青路、经十东路和济青高速贯穿东西 ,O九路、章莱路纵贯南北;济南国际机场距市区35公里 。
2003年,我市紧紧抓住济南东扩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建设济南大城市框架下富而美的新章丘 ”的定位 ,确立了“一二三四六六”的总体思路。一个总目标:即建设富裕 、文明、开放的新章丘。两个平台:即依托济王路、济青路,以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为龙头,打造良好“发展平台”;依托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各职能部门在“中心”设立窗口 ,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 。三个关键:即加大投入、体制转换和环境创新。四个对接:即加快与济南的城市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 ,科技和人才对接。六大战略:即工业强市 、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城镇带动 、外向拉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六大突破:即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对外开放 、民营经济、环境创新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上重点突破。新的思路,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05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8亿元 ,比2000年翻了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1亿元,年均增长20.6%。2006年上半年 ,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48亿元,分别增长22.8%和30.2%。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3家 ,中国重汽、济钢 、可口可乐、中集车辆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我市,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动力、汽车 、钢铁、化工、机械装备、生物制药六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50强,2006年列第49位。
城乡环境显著变化。围绕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目标,突出特色 ,建设精品,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入5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18.36平方公里拓展到36平方公里 ,城市化水平达到38% 。实施城区“三纵六横”框架路和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城乡道路通车里程达到1966公里。实施大绿化工程,五年新增绿化面积650万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绿地面积12.8平方米,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 ,百脉泉公园获“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 ”称号。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75元。2004年 ,率先在全省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农民人均减负增收70.6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 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亿元 。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和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分别达到31.3平方米和37.6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汽车普及率分别达到52%和10%。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005年在全省率先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杂费,免除贫困家庭学生课本费 ,并对特困生发放生活补助。投资8亿多元,新建章丘中学、实验中学 、实验小学等教育重点工程,完成39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 ,办学条件走在全省前列。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2.5%。落实“两确保一低保”,实施安居工程 ,对农村弱智困难户、残疾人实施救助,对建国前老党员、经济薄弱村支部书记发放生活补助,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先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山东省文明城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
县境农民有饲养畜禽和水产捕捞的历史传统 ,饲养品种主要有猪、牛 、羊和鸡、鸭等。建国前,人民生活贫困,肉类副食品消费量低 ,产量也低 。1949年,川沙县养猪仅47500头;在历史上,县内原来只养耕牛,19世纪80年代末 ,始养黑白花杂交奶牛。解放前上海华商牧场饲养的奶牛,百分之八十从川沙采购。1949年,全县圈存奶牛仅551头;禽蛋生产有为数不多的养鸭场外 ,主要是农民作为家庭副业饲养,商品率不高 。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向市区提供副食品任务的增加,畜禽饲养和渔业生产不断发展。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增加到441320头,圈存奶牛7747头。禽蛋生产已发展为集体场饲养为主 。1985年上市鸡蛋248.95万公斤 ,鸭蛋695.21万公斤。1983年曾出口肉鸡180余万只。 解放前,封建剥削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949年 ,粮食常年亩产仅240.5公斤,皮棉亩产7.5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起,全县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 ,废除了农村中的封建剥削制度。1952年起,通过互助合作及人民公社的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加上农业科学技术、农田水利等基本设施的改善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生产有较快发展。粮食常年亩产1984年达到922.5公斤,皮棉亩产1978年曾达到90.5公斤 。1949年至1985年间,粮食常年亩产年均递增4.5% ,棉花年均递增10.3%,油菜籽年均递增9%,蔬菜占上海市供应量的六分之一。
1985年社员平均收入801元 ,比1956年合作化初期增加7.3倍。全县农村已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农、副、工、商各业的综合经济 。
1980年全县耕地370019市亩,1985年减少到350460市亩,加上人口增加 ,平均每一农村人口占有耕田从1949年1.23亩,到1985年减少为0.85市亩。粮食仅够农村人口口粮自给。 建国初期,在控制物价 、稳定市场的同时,建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 ,私商逐渐被纳入社会主义商业轨道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共存的商品流通体系。1958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 ,供销合作商业由集体性质变为国营,大量合作店组撤网并点,实行所有制升级过渡。1961年 ,调整商业管理体制,恢复供销合作商业,部分合作店组人员退出国营商业 ,实行集体经营 。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8025万元。“文革 ”期间,商业工作“统”字当头,“管”字领先 ,国营商业大包大揽,商品流通渠道单一。
1978年以来,商业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县商业局撤销后,各国营商业公司改归供销社管理 ,同时积极扶持集体和个体商业的发展,改变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粮油购销改为多渠道经营,计划物资供应由统一调拨改为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轨制经营 ,使商业在联结工业同农业、城镇同农村、生产同消费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日益增强。
198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从1978年的21239万元增为51994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2308.73万元 ,集市贸易成交额2762万元,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据1985年底统计,供销社所辖单位104个 ,12467人;粮食局所辖单位37个,2016人;物资局所辖单位12个,632人 。其中供销社系统的零售网点有1224个 ,零售从业人员7928人。但是全县有40个村没有商业网点,乡镇的饮食业与修理业也数量不多,尚不能适应改革 、开放、搞活的需要。 民国时期,川沙县财政收入以田赋为大宗 。赋税一般解缴江苏省库 ,地方行政事业所需支出多赖自筹。由于税种屡有增加,且开征附税、杂捐,征额甚至超过正税 ,人民负担沉重。
解放后,根据“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 ”的财经工作总方针,废除苛杂 ,陆续建立了新的税收制度 。随着川沙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税收比重迅速上升,改变了以农业税为主的收入结构。同时 ,国营企业上交的利润和基本折旧基金等企业收入也是县内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1983年,川沙财政收入跃居上海郊县之首 。1985年已达3.34亿元,仅次于江苏省无锡县而名列全国县级收入第二位。
自1953年起 ,县级财政管理体制几经改进,逐步扩大地方财力。1978年以来,积极贯彻调整、改革的方针,对国营企业实行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和上交资金占用费等办法 ,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1981年和1983年县属 、市属国营企业先后试行“利改税”,用所得税形式代替上交利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城乡多种经济日趋活跃 ,从而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据1985年统计,全县纳税户共有7094户 ,其中国营企业173户、国营与集体联营企业72户、集体企业3712户 、个体经济3137户。
建国后的36年中,川沙财政收入总额为25.04亿元,上缴国库19.61亿元。同期 ,财政支出为5.67亿元,主要用于生产建设、文教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繁荣川沙经济服务 。
关于“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是如何的”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逸尘尘]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jyan/202509-2159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逸尘尘”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是如何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是如何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是如何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