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包袱的十八种方法

网上有关“抖包袱的十八种方法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抖包袱的十八种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郭君德纲的相声包袱频率之高 、包袱运用之巧妙,在当代相声演员之中是罕见的 。其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是郭德纲从传统相声中萃取精华 、结合长达十年的舞台演出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相声的包袱手法粗放地归纳大约有二十多种,其中郭德纲主要运用的主要有十八种,在此举例闲谈 ,听凭众位钢丝、相声爱好者批评、指教。 :先对人物或事物大肆赞美,然后话锋突变,一刨到底 ,由于效果出人意料,往往现场效果特别好,这种让包袱皮变薄的方法郭德纲怎能错过 ,这种方式也是郭最主要的抖包袱方式之一 。这个手法里有两个表现方法,一是先抑后扬,二是先扬后抑。前者郭多用在自己身上 ,后者多用在捧哏或砸挂者身上。先抑后扬如《论梦》里下阴曹一段 ,描述完阎王爷打捧哏等相声演员后:

甲:阎王爷把王文林 、李菁都打完了,喊:还有一个叫郭德纲的呢?带上来,你们两边 ,刀枪剑戟,火山油锅都准备好!(抑)

乙:你比我们厉害 。

甲:我可惨了,一上来瞪着我:你叫郭德纲啊?我说是我。呵 ,敢说相声啊你?能耐不小啊,还敢说单口的?你要疯啊!打!刀枪剑戟一块上!(抑)

乙:狠打!

甲:别啊,阎王爷 ,您给我一机会,我以后改!你说改就改啊!你能改吗?我能改啊!……来搬一个凳子让他坐下。(扬)

乙:这就不打啦?

甲:我会说话呀……坐下了 。阎王爷把茶碗递过来——来你喝我这个……来来你点一根儿……(扬)

前边的阎王爷要“狠打 ”是抑,后来“搬凳子、递茶、点烟”是扬 ,不但是和自己的境遇的变化形成对比,更是和前面描述过的捧哏等“挨打”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观众会心的笑。

先扬后抑在郭的相声里俯拾皆是 ,例如《富贵图》里:

甲:老前辈——张文顺张先生 ,老艺术家,在相声圈里摸爬滚打一辈子了……(扬)

乙:不敢当……

甲:最近我们要搞一个大型的纪念活动,庆祝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先生从艺三周年……(抑)

乙:啊?

甲:张先生前一段身体不太好 ,最近康复了,是我们相声界的幸事,好在病得也不严重 ,小三灾儿……(扬)

乙:是啊。

甲:非典艾滋癌……(抑)

乙: 都活不了……

“先抑后扬 ”和以下的“三番四抖”非常相近,都要通过话锋突转制造包袱,不过前者用起来施展余地更为宽泛 ,不像“三番四抖”对包袱格式有一定要求 。 这是相声包袱中的“八股文章 ”,有比较固定的模式,采取的方法是引导观众的听觉惯性 ,把逗哏的一个看法或意图反复强调三遍(也有两遍的,少有四遍以上的),到第四遍时反戈一击 ,以突变的效果揭露逗哏者的本来意图。例如郭在《杨乃武写状》中 ,描述捧哏父亲参加全国武术大赛时:

甲:你爸爸叫徒弟——更衣,把我红衣服拿过来……讨吉利?不是——打完人崩一身血看不出来……多狂啊!准知道能打人!(一番)

乙:他就不知道自己血溅上也看不出来啊!

甲:他没输过啊!上去乒乓打人一顿,溅一身血。下来再换一身 ,又该我上了,拿件红褂子来……(二番)

乙:又换一件红的 。

甲:待会又赢了,下来了 ,再换一件红的!(三番)

乙:都是红的换个什么劲啊!

甲:赢了么,崩的都是血啊 。一会又上一大个,一米九 ,特别壮。你爸爸一看:……把我那黄裤子拿来!(四抖)

“三番四抖”的前三番必须铺平垫稳,否则观众容易察觉。侦知表演者意图之后,再怎么“番”也不行了 。因此 ,以包袱的意外性见长的郭德纲,是很少运用这种包袱手法的,除非他有把握让这“四抖 ”的结果没出来前捂得严盖得实 ,抖出来后出人意料。如本段相声中的三番“红褂子”和四抖“黄裤子” ,绝对是神来之笔,不可多得的好包袱。 侯大师的《规矩套子》是最经典的关于违反常规后闹笑话的段子 。郭德纲也善用这种包袱方式。例如《师傅经》里捧哏的母亲潜入卧室要害家人时的描述:

甲:你母亲刀交左手……炕上躺的都是自己的亲人,心里不落忍啊……

乙:那可不是……

甲:这个是于谦 ,自己的儿子;这个是自己的老伴儿;这个是儿媳妇……

乙:哎……别说了……没这么睡的知道么?

甲:那屋装修呢,一个炕上挤挤。没事,有帘子隔着呢……

乙:有帘子行 。

甲:……把于谦隔开……

乙:把我隔开啦?象话吗……

所谓的常规 ,必须是大家所熟悉的。如郭曾经用过的“于谦的父亲们 ” 、“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等等皆是如此。相反,如果是过于专业的知识,即使违反常规 ,可一般人根本就不了解,也就达不到逗人发笑的目的了 。

四.歪讲曲解、自以为是:

传统相声中有“理不歪,笑不来”的说法。也就是把我们熟知的一些普通常识 ,加以歪讲或曲解,并且是以权威的论调、不容质疑的口吻进行强化,从而制造包袱儿。如《黄鹤楼》里那段刘备过江的“经典 ”描述:

甲:吴国请刘备过江 ,他不乐意去呀 ,诸葛亮让他去,刘备就去了 。走吧!

乙:啊……

甲:走着走着,哎 ,前边出一问号,刘备一蹦,格楞楞塄……哎 ,出一蘑菇!把这蘑菇吃了,刘备长个儿了啊!再往前走,又一个问号 ,一碰,出一朵花儿……吃了这花儿,刘备一抬手“嘟嘟嘟…… ”能打子弹了……那带刺儿的王八就过来了……

乙:行了行了……合着您除了卖包子就是超级玛丽是么?……

“歪讲曲解”和“违反常规”在包袱儿组织手法上非常近似 ,甚至是一脉相通,但是演员必须在不同的内容中区别运用——“歪讲曲解 ”要求表演者以“无知者无畏”的嘴脸来信口开河,也就是说他要带给观众他真的不懂而不是装傻充楞的印象 ,多是出于自讽的目的;“违反常规”相反 ,表演者分明是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聪明人 ”,多是为了讽刺他人 。 就是违反事物规律,在讲述某件事情时肆意夸张 ,使人难以相信。这种包袱的尺寸要拿捏好,一旦过分有有“闲扯淡”的嫌疑,所以相声段子中并不常见。但郭德刚不然 ,他不但用的多,而且用的妙 。比如其代表作《西征梦》中,他一开始就把相声的基调导入了自吹自擂与南柯一梦的大氛围中 ,因此使得这段作品中的包袱产生了“越荒诞越快乐”的绝佳效果。如他进入白宫后的描述:

甲:进去一看,有个洋灰池子,有假山 ,呲呲往外喷水,底下有标语——计划生育,人人有责……

乙:白宫也贴这个?

甲:左边是一个大棚子 ,里边自行车一辆一辆排着 ,有一戴红箍老头来回溜达着……

乙:这地方怎么听着耳熟啊?

甲:台阶上众参两院议员们迎接我呢,见着我特高兴,跟我打招呼:来了您哪……里边请您哪……

乙:没喊脱筐啊?……到澡堂子了是怎么着?

甲:我问总统在哪屋呢?在那屋呢。推开门 ,四目相对,布什很激动啊……你咋才来乜?

乙:嗐……

“荒诞不经 ”和“违反常规” 、“歪曲讲解”有类似之处,那就是通过不可信的、荒诞的描述产生笑料 。但之间也有区别——后两者必须有约定俗成的“常规 ”形态相对应 ,并且是为听众所能理解和掌握的,而前者应用范围更加宽泛,只要把握好度 ,就可以古事今说、洋为中用,也可以上天入地 、死去活来,尽情超越观众的想象力。 由于某种原因产生错觉造成失误 ,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往往是非常搞笑的。郭德纲很擅长用这种包袱方式,设计的情节和语言严丝合缝儿 ,合情合理 。经常是把所有观众都装了进去 ,最后答案破解时往往让大家一面大笑,一面赞叹不已。

阴错阳差就怕牵强附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够哏儿。像误入洗手间是人们可以接受的 ,如果说自己误上宇宙飞船恐怕就只能用做梦来圆场了 。 当叙述时故意埋下伏笔,到使人莫名其妙甚至觉得不可信,然后巧妙地找到恰如其分的答案 ,使人们在笑声中信服。

“阴错阳差”和“故弄玄虚”都是以设定一个假相为前提,但是二者的角色形态迥然不同——前者逗哏在描述假相时是以一个不知情者的身份出现的,而后者逗哏在描述假相时是以一个知情者的身份娓娓道来。 在叙述过程中使用双关语 ,产生听众可以意会的“包袱儿 ” 。郭德纲在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在相声圈里无出其右 。例如《大上寿》里捧哏母亲说自己养的那只大白猫的时候:

这种手法和“谐音错觉 ”的区别在于——谐音错觉的包袱是需要逗哏事后来解释的,否则观众很难明白逗哏用词的本意是什么,一语双关是要用包袱点醒观众 ,当即让观众发出会意的笑。 一方露出破绽,另一方穷追猛打,造成对方不能自圆其说 ,可以制造很好的包袱效果。传统相声里《铃当谱》、《抬杠》是典型的代表作 。在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中 ,盘诘捧哏的现象很少出现,更多的时候是逗哏的不求甚解、自相矛盾,因而处于被追问的尴尬境地。

刨根问底这种表演方法最重要的是双方演员要注意表演节奏 ,追问方开始时要表现出欲擒故纵或暂时不明就里的状态,在被追问方逐渐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开始穷追猛打,直至达到让对方彻底理屈词穷 、恼羞成怒或被迫甘拜下风的目的。追问者一上来就不依不饶 ,摆出一副居高临下胜券在握的姿态,是会极大削弱这种包袱儿手法的表现力的 。 相声中的角色(多为甲)在对某个论点的描述中陷入被动时,对别人的问题 、看法、意见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 ,反客为主,以一副近乎无赖的嘴脸百般推脱狡辩,直到以对方或自己理屈词穷而告一段落。

“强词夺理”和“刨根问底”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都是由于一方漏出了破绽而引发的争议并从中引起笑料,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主动权在诘问者手里,被质疑者始终处于尴尬和环顾左右而言它的处境中 ,看似还有辩解和脱逃的余地 ,实则是越来越被动;而前者则是被质疑者在无路可退、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种“破釜沉舟 ”甚至“狗急跳墙”式的反应。最终选择哪种方法还是要看作品中捧逗两人在表演中所传达的现实场景到了什么地步,只有到了无理可狡的时候才适合用“强词夺理”这种方法,否则会给观众“胳肢人 ”的生硬感觉 ,失去了所塑造相声角色的应有韵味 。 吹嘘是相声包袱儿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分为吹捧和自吹自擂两种方式,前者表现为顺情说好话 ,通过对捧哏或特定角色的阿谀奉承表现人物虚伪 、谄媚的性格,并让观众从鄙视中产生可笑的包袱儿效果。郭德纲基本没有采取过这种方式,因为他的搭档基本都是在他的“砸挂”攻势下“挣扎求存”的。因此在吹捧这种方式的使用上 ,郭还是运用“自吹自擂 ”的方式更加得心应手,无论是得意忘形的大言不惭,还是不可一世的卖相做派 ,都让观众忍俊不禁,这样的包袱儿在他的段子里可谓俯拾皆是 。

至于《卖吊票》里听说郭年糕要唱戏,武汉空了、上海观众趴黄浦江边上哭、拉登都来捧场等等 ,越吹越悬 ,大家更是耳熟能详了。这种包袱儿抖响了不能离开“刨”,也就是对吹嘘内容的否定,有的是逗哏自己不能自圆其说了 ,有的需要捧哏不失时机的“卖”或者“踹 ”,揭露逗哏吹牛的嘴脸,不能总是只吹不刨 ,否则听众就疲了。就像吹气球,吹到一定程度肯定要爆一样,掌握何时“吹爆” ,产生笑料儿,这就要看相声作者和表演者的技巧了 。 这在相声的“说学逗唱”里占个学字 。先说“岔说串唱 ”。岔说用的是打岔的手法,在学的过程中突发奇想 ,张冠李戴使人感觉牛头不对马嘴;串唱,是在仿学戏曲 、歌曲演唱时,或者串调或者改变歌词 ,造成包袱儿。这种包袱儿既要仿学得有模有样儿 ,又要在不经意间剑走偏锋,制造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不是靠哗众取宠、丑态百出来博取廉价的笑声 。

再说“滑稽模仿 ”。这就是模仿秀的功夫了 ,主要模仿的是特定对象的人。郭德纲很善于此道,不但惟妙惟肖,尤其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把模仿人物的特点放大 ,甚至成为这个人物的标志,因此能让熟悉的观众乐不可支 。如《我要上春晚》中模仿冯巩的那句“观众朋友,我想死你们了”;夸张地模仿李菁语调的那句“我的妈呀 ,太刺激了!”……等等。 俚语是流传在民众之间的一种语言艺术。通俗活泼,生动形象,诙谐滑稽 ,耐人寻味 。在相声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如饥似渴地搜集类似的经典妙语 ,作为自己的相声素材 ,同时也应该从生活出发,不断加工、创作新俚语,充实到相声作品中 ,犹如正餐大宴中的清口小菜,虽然可能只是只言片语,却可能让人回味无穷。郭德纲在这方面的天分可以说在目前的相声界都是无出其右的 ,甚至已经被编纂为“郭德纲语录 ”广为流传了。

这种俚语,往往是先到先得,谁先表演出来了算谁的 ,其他的相声演员抄袭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原版的印象会很深刻,“盗版者“使用效果一般不会太好 ,甚至会给人拾人牙慧的感觉 。因此可以打上鲜明的表演者烙印。

以上这些包袱儿的组织手法都是在相声表演过程中交替穿插使用。各种手法根据内容的要求,可以精心选择,灵活运用 ,不拘一格 ,搭建合理 、张弛有度,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才可能带给大家一段印象深刻、喜笑颜开的好相声 。

以上是在下斗胆以喜爱的郭德纲相声包袱儿为例 ,谈了关于笑料组织手法的一些个人浅见 。相声作为一种有一百多年深厚积淀的语言艺术,组成笑料的方法肯定不是在下区区十八种而已,挂一漏万是必然的。因此诚恳地希望各位相声迷批评指正 ,同时期待把您关于包袱儿手法的新高见谈出来,静待赐教,不胜悬盼之至……

关于“抖包袱的十八种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书荷]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lan/202511-32235.html

(33)
书荷的头像书荷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书荷的头像
    书荷 2025年11月10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书荷”

  • 书荷
    书荷 2025年11月1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抖包袱的十八种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抖包袱的十八种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郭君德纲的相声...

  • 书荷
    用户111012 2025年11月10日

    文章不错《抖包袱的十八种方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