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

网上有关“北京故宫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京故宫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 ,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 ,西面为西华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 ,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 ,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统称后三宫 ,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 。

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 、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 ,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 。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 。

明清皇宫建筑特点是什么

故宫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 、后市 ”(意思是左边是宗庙 ,右边是社稷坛。前边是朝臣理政之所 ,后边是交易之市)的原则。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 ,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 、钟楼 ,贯穿了整个城市。

如今故宫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 。

扩展资料:

明代皇宫布局整齐严肃,左右对称 ,前后呼应,起伏重叠,格局严谨 ,总的来说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君权至上,其森严 、豪华、高贵、整齐都是为表达这个主题服务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周 、汉、唐、宋的宫廷也都表现“君之门兮九重”的森严 ,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种至高无上的气魄。

我国从进入封建社会以后 ,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分裂和割据,但总体趋向集中统一。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中央集权的情况更为突出。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 ,于洪武十三年“诏罢中书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 。看来他是从南宋、元代的权奸弄权、营私舞弊吸取了历史教训,严厉禁止他的臣下结党而发。

他不仅撤掉丞相这一职位 ,而且在各省也取消了行政首脑而以监察御史巡抚各地,同时增加了六部,即吏 、户、工、礼 、兵、刑的行政职权 ,把独裁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形成绝对的君主专制。这种思想和政治体制同样反映在皇宫布局中,成为明代宫殿建筑的主题 。

明初不论建都地如何改变 ,皇宫的规制却一直承袭,并不断地有所修改和增益 。从吴元年(1367)刘基等人设计吴王宫时就已确定了规划,如吴元年作新内 ,正殿曰奉天殿 ,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为谨身殿 ,皆翼以廊庑;

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宫 ,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 ,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 ,西曰西华,北曰玄武。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三殿两宫的规模。到停止中都凤阳工程,于洪武九年再次重建南京宫殿时 ,制度如旧 ,规模益宏 。

这次改建,午门增加了两翼突出的“两观 ”,奉天门和奉天殿左右各增加了两旁的门及左右顺门。

此外还增加了文华、武英两殿 ,尤其重要的是把社稷坛和太庙放在皇宫午门的左右两侧。这和今天的北京故宫相比较确实相近多了 。

北京宫殿的营建在明初已是第四次,它以南京宫殿为蓝图,但确切地说 ,是对前三次营建经验的总结。北京宫殿的建筑虽说是制度皆如旧,但实际是前三次营建皇宫不断增益之总和并有所发掘,因此规划性更强 ,布局也更完整。

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清代故宫的“五门三朝”有何讲究?

前朝后寝 ?这项原则在周朝时已基本形成,一直延续下来 。前朝在古代称为“朝政用房”,后寝称为“寝居用房 ”。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 ,帝王处理朝政的殿堂总是建在宫殿的前面,生活起居以及娱乐部分总是建在后面,明清紫禁城的规划就是一个典范。明清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包括太和 、中和 、保和三大殿 ,以及东西两侧对称布置的文华殿和武英殿 ,这里是帝王政治的中心 。太和殿是宫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寿诞 、命将出征,每逢重大节日接受百官朝贺和赐宴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礼仪。其后的中和殿是帝王上朝前做准备与休息的场所 ,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的殿堂。后寝部分主要包括皇帝、皇后以及宫妃生活起居的场所,如乾清、交泰 、坤宁三宫、东西六宫,以及御花园等娱乐服务性建筑 。这种合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成了历代皇宫营造的基本格局 。

三朝五门 ?古语称宫殿为“九重宫阙帝王家” ,这种门阙森森、宫殿重重的宫殿制度形成于周朝初期。《左传》和《礼记》记载周朝的宫室制度时写道,在宫室的大门前面有阙。阙是一种高台建筑,用于登高远望 ,又称为宫阙,它是观察防御 、揭示政令、纳取臣子建议的地方;其后有五重宫门,叫做皋门、英门 、路门、库门、雉门 ,起到壮大威慑力的作用;后有大朝 、内朝和外朝三朝 。北京故宫的“五门”是大清门 、天安门、端门、午门 、太和门;三朝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朝五门的宫殿布局在礼制上一直被后代皇帝所延续,但是在建筑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又有所改变和发展。总之 ,这种宫殿建制不仅威严壮观 ,具有强大的震慑力,而且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等级和秩序精神的象征和体现 。 ?

左祖右社 ?根据《周礼·春官·小宗伯》记载,“建国之神位 ,右社稷,左宗庙 ”。帝王宫室建立时,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则。宗庙的空间位置应当在整个王城的东或东南部 ,社稷坛的空间位置则在西或西南部,这种做法一直沿袭下来 。现存的北京中山公园名为“五色土”的方形大平坛,就是明朝永乐年间营造北京时建的社稷坛。

中轴对称 ?作为古典建筑的重要代表 ,宫殿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中轴对称。古人尚中观念在宫殿营造上得到严格执行,重要建筑从南至北依次排开,布局严谨 ,秩序井然 。明清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 、后三宫以及重要宫门、广场均分布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两侧,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唯我独尊。

五门三朝 ,也称三朝五门 ,“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天子五门,皋、库 、雉、应、路。 ”这就是“五门三朝 ”的由来 。

午门古代宫殿建筑的空间规划及建筑营造是根据帝王的政?治活动 、日常起居的需要而进行的 。《周礼》、《礼记》记?载 ,周代天子有三座大殿用于处理政务,称为三朝:外朝?一,内朝二 ,内朝又分治朝和燕朝,分别有不同的功能。

外朝是商议国事、处理狱讼 、颁布最新法令 、举行皇宫大典的场所;治朝用于君王日常朝会治事,听取大臣的意见 ,接受平民的建议;燕朝是君王接晤臣下、与群臣议事及举行册命、宴饮?活动之处。

紫禁城为大明所建,起初的五门为:大明 、天安、端、午和太和 。直到清朝,才改为:乾清 、天安、端、午 、太和。明朝的常朝在太和门 ,到了清朝,则挪到了乾清门。而三朝则对应了三殿,即太和、中和、保和 ,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权力 。

五门三朝又称“三朝五门”来自周礼,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室规划的重要内容,历朝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诠释。大明宫“三朝五门”布局则是唐代对这一制度遵从并比附到宫城规划空间上的一种体现,为我们理解唐代大明宫政治空间格局以及宫城形制布局提供了一种考察视角。

这是古代文化的一种制度 ,对应着现代的国家法律,当时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守 。

关于“北京故宫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空山叶落]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lan/202509-18845.html

(23)
空山叶落的头像空山叶落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空山叶落的头像
    空山叶落 2025年09月13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空山叶落”

  • 空山叶落
    空山叶落 2025年09月1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北京故宫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京故宫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 空山叶落
    用户091310 2025年09月13日

    文章不错《北京故宫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