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里的南诏、大理:你可知历史上真实的他们?

网上有关“《天龙八部》里的南诏、大理:你可知历史上真实的他们?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天龙八部》里的南诏 、大理:你可知历史上真实的他们?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中叶,即唐,宋时期,在我国云南省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先后出现过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一南诏和大理 。

云南省和四用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自古就是一个民族杂居地区。唐初,分布在今云南东部的是大姓爨(cuan窜)氏统治下的乌蛮和白蛮等少数民族。爨氏分为东,西两大集团,东爨统治区内民族以乌蛮为主,故称为“东爨乌蛮 ”;西爨统治区内民族以白蛮为主,故称为“西爨白蛮” 。在今洱海一带居住的,是东 、西洱河蛮(也属于白蛮)。在今金沙江以北至四川盐边县,是“松外蛮”。在其西北金沙江流域,为磨些蛮(也是乌蛮的一支) 。在澜沧江以西,为望苴子蛮、望蛮。怒江以西,是金齿、漆齿等蛮,总称之为寻传蛮。枯门岭以西至印缅边界,为裸形蛮 。武德 、贞观年间,这些少数民族都先后归服。唐朝在这里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委任当地的部落首领为刺史、县令。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废朗州都督府,另置戎州都督府(治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和姚州都督府(治姚州,今云南姚安),分别管理今云南省东部和西部地区 。

就在这个时候,居住在河蛮周围的乌蛮逐渐向洱海地区移动,共分为六个部落,首领先后自号为“诏 ”(即乌蛮语“王”的意思),称为“六诏”,即蒙舍诏 、蒙嵩诏、越析诏、浪穹诏 、迳赕诏、施浪诏。 六诏之中,蒙合诏位于最南,故称为“南诏 ”。

最初,六诏兵力相差不多,彼此不相统属 。其后南诏在唐朝的扶植下逐渐强盛起来,而其余五诏转衰 。开元中,南诏皮逻阁大败东洱河蛮,以其地为河东州(今凤仪县)。因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代奏朝延,允许它合六诏为一。当时吐蕃强盛,势力伸展到了洱海地区,唐朝为了牵制吐蕃,积极扶植南诏,完全同意南诏的请求 。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蒙归义”,册封为云南王。第二年,皮逻阁为了有效地控制新兼并的领土,遂迁居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

天宝初年,南诏逐渐伸向两爨地区 。皮逻阁死,子阁罗凤继位。天宝九年(公元750年) ,谒见都督,路过云南郡(治姚州城)。太守张虔陀不以礼相待,并索取财物 ,阁罗凤不给,虔陀便诬告阁罗凤谋反 。阁罗凤愤怒,于是起兵造反 ,攻破姚州城,杀死虔陀,并占领姚州及其所属三十二个羁縻州。十年(公元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统兵八万讨伐南诏。阁罗凤遣使谢罪 ,表示修复姚州城及归还俘掳的男女和掠夺的财物 。仲通不肯罢兵,并扣留其使,率军西进 ,至白崖城(今云南弥渡县西北) ,为南诏打得大败,死者八万余人。次年,南诏遂被逼附属于吐蕃。吐蕃赞普(即王)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即王弟) ,号为“东帝 ” 。阁罗凤立碑于太和城,叙述其不得已而叛唐的经过 。他还对臣属说:“我家世世臣奉唐朝,常受封赏,后世著客许复归于唐,当指此碑给唐使看。”十二年(公元753年) ,剑南留后李宓又率十万大军讨伐南诏,进至太和城,结果全军覆灭,李宓也作了俘虏。从此 ,两爨地区也为南诏占领 。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乘唐朝安史之乱,南诏与吐著联合,攻占唐会同军(故城在今四川会理西)、福州,直抵清溪关(今四川甘洛县西北小相岭北部)。又移兵消灭迁于双舍(今四川盐边县与云南华坪县地)的越析诏残部,西降寻传诸蛮 ,裸形蛮不战而服。于是南诏的北境扩展到了今四川米易 、盐边县及云南华坪等县地(以北至清溪关为吐蕃占领),西面直抵今印缅边界了 。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阁罗凤死 ,其孙异牟寻继位。这年十月 ,南诏与吐蕃合兵二十万,分三路攻入成都平原。为唐军所败,吐蕃南诏军死者八、九万 。异牟寻很惧怕 ,筑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并将都城迁到此地。

此后,吐蕃赞普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把南诏视为附府 ,征收很重的赋税;并在南诏境内的险要之地修建城堡,令其出兵助防;吐蕃进攻西川,常以南诏兵为前驱。这使南诏痛苦不堪 。清平官(宰相)郑回以唐朝崇尚礼义 ,对南诏有恩惠,不征赋役,劝异牟寻弃吐蕃归唐。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皋为西川节度使。他一面整顿军备 ,一面派人招抚境外的少数民族首领和致书异牟寻,劝其归唐 。吐著为了阻止南诏归唐,于是收南诏大臣之子为质 ,南诏愈恨 。在郑回的大力促进下 ,异牟寻归唐,遗其子阁劝及清平官等与崔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斩吐蕃使者 ,“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接着,异牟寻发兵袭击吐蕃,攻破神川(即吐密神川都督驻地 ,在铁桥城附近),取铁桥(今云南维西县巨甸西北金沙江上)等十六城、堡,擒五王,降其众十余万人。遣使向唐告捷和朝贡 ,并请复号南诏 。于是唐朝又遗袁滋到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予银窠金印。自此以后,南诏岁岁向唐朝贡。

南诏归唐之后 ,由于得到唐朝的帮助,军事上日益强大 。从贞元十五年至十八年(公元799-802年),南诏与唐联合 ,累败吐蕃,俘获很多 ,吐蕃从此衰弱下去。唐也不加兵南诏,南诏遂成为西南地区的强国。

南诏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国家 。 但是在官制 、兵制和地方行政区划上,几乎都是仿效唐朝。为了有效地统治这个多民族的广大地区 ,将其全境划分为六节度二都督 、十检等十八个一级政区。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酋龙继位,以唐朝没有及时册封他 ,便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礼 ”,并进犯播州(今贵州遵义) 。不久 ,大将段宗榜发动政变,杀死摄政王,大权又转入段氏之手。自此以后 ,曾经多次侵扰内地州县,直到唐僖宗以高骈为西川节度使,才将南诏军赶到大渡河以南。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汉人,郑回七世孙)发动政变 ,灭蒙氏 ,改国号为“大长和”,于是南诏就灭亡 。

郑买嗣传至孙郑隆宣,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为会川节度使杨干贞所灭 。改国号为“大天兴” ,又名“兴源国 ”。次年,废善政而自立,政国号为“大义宁 ”。至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为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所灭 。杨、赵、段都是河蛮(白蛮的一支)大姓。自杨氏开始,政权转入河蛮之手。

段思平灭杨氏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称帝,改国号为“大理” 。大理国的疆域,前期与南诏略同 ,即相当今云南全省 、四川西南部等地。段氏分全境为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但中央的权力实际上只限于以洱海为中心的云南西部地区 。它的国力比南诏弱小得多,因而向外掠夺的战争也大为减少。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王全斌平后蜀,奏请乘胜灭大理。宋太祖鉴于前朝的得失和需要集中力量稳定内部 ,划大渡河为界,不准向南进军,于是又使云南地区同中原分离了近三百年 。

段思平传至段连义 ,照宁十年(公元1077年)大臣杨义贞篡夺其位 ,自立为广安皇帝。至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高升泰由东部起兵,消灭杨氏,拥立段寿辉为傀儡。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 ,段寿辉让位给高升泰 。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 。次年 ,升泰死,其子高泰明又让位给段正淳,改国号为“后理 ” ,大权仍操在高氏手中,国人称之为“高国主”。外国人来通商,都要先见国主。当时在今滇池一带的三十七部起而独立,经常同后理国打仗 ,主要是反对高氏专权 。

宋朝继承五代的政策,对大理采取消极态度。而大理统治集团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发展境内的经济 、文化,愈来愈感到需要同中原王朝恢复政治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照宁九年(公元1076年) ,遣使向北宋朝贡,因为宋王朝态度消极,自此不再朝贡 。到了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 ,又请求入贡。六年(公元1116年) ,派进奉使李紫琮等到开封贡马及麝香等 ,宋微宗册封段和誉为大理国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大理又派使臣到广西,要求向南宋朝贡和卖马 ,宋高宗不准其入贡 。六年(公元1136年),又遣使由广西奉表贡马,得到了高宗优礼接待。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大理派李观音等到邕州商谈贸易 ,以马交换手工业日用品、医药和书籍等。自此以后,大理同南宋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起来 。大理上层人物所写的诗文,同汉族知识分子差不多。

大理后期,由于少数民族首领纷纷割据和独立 ,疆域日益缩小,国力越来越弱。公元1253年,元军分三路入大理,段兴智不战而降,大理遂亡 。

关于“《天龙八部》里的南诏 、大理:你可知历史上真实的他们?”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袭恩宇]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lan/202508-11892.html

(16)
袭恩宇的头像袭恩宇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袭恩宇的头像
    袭恩宇 2025年08月16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袭恩宇”

  • 袭恩宇
    袭恩宇 2025年08月1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天龙八部》里的南诏、大理:你可知历史上真实的他们?”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天龙八部》里的南诏、大理:你可知历史上真实的他们?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

  • 袭恩宇
    用户081612 2025年08月16日

    文章不错《《天龙八部》里的南诏、大理:你可知历史上真实的他们?》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