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古代人是如何过春节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现代人过春节就是热热闹闹的过,你知道 古代人过春节方式吗?下面我精心整理了 古代人过春节方式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人过春节方式
从汉代开始 ,就已经有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了,只不过那时候只有杂技演出,大多数是鱼龙曼衍 、走绳、 *** 幻术等节目 ,人们以这种形式庆祝新年 。春节持续办了64年之久。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每年到了元日***春节***,人们就会用木头刻成鸡的形状 ,放在自己的家门前,作为吉祥物以庆祝昔年,也有的人是杀一只鸡挂在门上。
在古代 ,一般到了每年春节朝贺后。皇帝就会与后妃吃团圆饭,其中包括素馅饺子 。在古代都是以素馅饽饽为祭品。总之,古代春节的娱乐专案不多 ,主要是以吃为主。
初一到十五的春节过年习俗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 ,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 ,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 ,称为“满堂红” 。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 ,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 ,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 ”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 ,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储存著一习俗 ,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 ,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 ,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 ,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 、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 ,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 ,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 ”***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 ,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正月初三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 ,“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
一些北方地区将初三称之为“扫帚日 ”。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 、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 ,拿起自家的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区 ,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所谓“赤口” ,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 ,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 ,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 ,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
也有一些地区认为这天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在这一天里 ,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 ,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正月初四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 ,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因此 ,初四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将三牲、水果 、酒菜等供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 ,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从初一到初四 ,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在福建莆田地区,除夕叫做岁 ,而初四叫做大岁 。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东南部沿海地区。一次,莆田人在过年三十时候,倭寇杀过来 ,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 ,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 。所以在莆田,初二是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 ,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年 ,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的更隆重。于是 ,这个习俗就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 ”,包括“智穷、学穷、文穷 、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 ,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 ,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 ,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 ,也是迎财神的吉日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 、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 ,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 ” ,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北京地区,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 ,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 ,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 ,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 ”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 ,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 。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 ,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 ,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 ”,以此来取吉兆 、除邪气,安顿身心 ,休养生息 。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 ,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 ,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 ”而且要越捞越高 ,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初八
相传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
这天也是众星下界之日 ,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 ,也称“祭星”、“接星”。长辈还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 ”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著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正月初九
民间认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 ,即所谓的“玉皇诞 ” 、“天公生”,亦称“天日” 。这一天里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 ,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此日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不可冒犯天神 。民间的祭天仪式自初九的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在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 ,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
正月初十
相传,正月初十是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 ,称“石磨日 ”、“十子日”、“石不动”等 。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 、磨、石臼等石器,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 。初九夜里 ,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 ,预示著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著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传在西南地区 ,尤其是湘西,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 。
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 ,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 ”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 ,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到十五
过了正月十一 ,人们开始选购灯笼 、搭盖灯棚,准备庆祝元宵节 。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 ,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 ,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 ,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 、猜谜语,还要吃元宵、汤圆 。
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 ,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 ”。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 ,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并隆重的节日 ,论起它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种,但大多都无从考证 ,而把农历新年第一天称作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在古代,春节有多种称呼,多与“元 ”(初始的意思)相关 ,如“元日”,“元旦”,“元正 ”等等 ,意谓“一年之始”。
那么,我们的古人都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和现代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我们现代春节的很多习俗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 ,比如除尘布新,除夕守岁,吃年夜饭,贴春联 ,粘窗花,燃放爆竹,发压岁钱等等 ,那又有哪些是不同的呢?
一. 祭祖
祭祀祖先,虽然现在的春节根据各地习俗的不同,也是会以不同的方式去缅怀先人 ,上坟祭祖,但是古人比我们更加崇尚和重视这项传统。善良的百姓都会把祝愿寄托于鬼神和祖先,年头岁末祭神 ,祭祖活动可是春节最主要的活动,在除夕来临之前要“请家堂”,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 ,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 ,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会祭祀天神,土地神 ,甚至叩拜玉皇大帝,王母娘娘 。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排在所有事情之前。
二. 拜年
现今社会的拜年方式五花八门 ,而在古时,会通过送“贺卡”的方式拜访亲朋,不必进府门。早在宋代 ,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 ”或“名帖”,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 ,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访者投名刺(名帖)于门簿 ,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
三. 走街串巷的卖货郎
现今我们采购年货可以在超市或者网上一站式购物,而古时临近新年 ,就会有卖货郎挑着货物走街串巷的吆喝买卖,担子里的东西应有尽有,日用品 ,蔬菜,衣物,小玩具等等。
关于“古代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s://www.lsxn.net/lisen/647.html 来源:https://www.lsxn.net/lisen/652.html 来源:https://www.lsxn.net/lisen/653.html 来源:https://www.lsxn.net/lisen/648.html
本文来自作者[接恒菽]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10-3086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接恒菽”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代人是如何过春节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现代人...
文章不错《古代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