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实验误差分析为什么电解水实验后发现氧气与氢

网上有关“电解水实验误差分析为什么电解水实验后发现氧气与氢”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电解水实验误差分析为什么电解水实验后发现氧气与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理论上为2:1.但某同学实验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却大于2:1.

(1)针对这一发现 ,该同学应采取的科学态度是

反复实验查找原因

(2)从实验装置和气体性质这两方面来分析造成误差的可能原因:

实验装置可能漏气,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电解水时,往水中加少量NaOH,可使电解速率明显加快,所以NaOH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关键在于电极材料和电压大小上.

按课本上电解水实验内容或利用霍夫曼水电解器来电解水,结果反应速率较小.

实验名称:电解水

实验类别:演示或学生实验

改进目的:通直流电分角水的实验对研究水的组成至关重要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化学48页所示简易装置水槽中需电解液量大,同时收集气体的试管放入或取出电解液时手被溶液沾污而受腐蚀 ,为克服上述不足之处 ,特自制电解水实验器。

制作电解水实验器所需原材料:见附页图中所示。

电解水实验器的制作过程:

1.将上底半径为6厘米的圆台形的橡胶塞打上与注射器管和长颈漏斗管相匹配的三个孔 。

2.将两只相同的注射器管和一个长颈漏斗管旋转插进橡胶塞的孔内,管的下沿不要超过塞子的下底面,以免装电解液时杯内留下气泡。

3.截取一小段带孔的伞骨子(镀铬不锈钢)将外附橡胶的细钢丝一端裸露部分穿入伞骨于孔内并夹紧 ,再将伞骨手插入已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管内的胶塞中心(此塞剪有几个孔),最后将制好的电极插入注射器管内,导线的另一端从漏斗管内穿出来 ,在导线上作好正负极的记号,与注射器管记号一一对应。

此步须注意以下两点:

①电极既不能露出管底,又不能插入管内太深 。电极露出管底则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混合;插入管内太深则产生气体的速度慢 。

②电解器内部的细钢丝除与电极接触部分能裸露外 ,其余部分不能裸露。

4.将与注射器管相匹配的注射针尖截断且夹扁密封,留下针帽。

5.将制好的塞子塞到与之匹配的茶杯口内,把针帽扭到注射器管的上端 。

操作步骤及现象:

1.扭下针帽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向漏斗内倒入5%至10%纯净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当电解液升到注射器管内后,加液体的速度放慢 ,待三个管的注段达到顶点不再改变时 ,将针帽扭上(不要扭得太紧)。

3,通直流电源12伏至6伏,电解液浓度小则电压调大 ,电解液浓度大则电压调小 。不到半分钟,负极(阴极)产生5毫升气体,正极(阳极)产生约2.5毫升气体。

4.切断电源 ,点燃木条,扭下与负极相连的针帽,迅速在管尖处点火 ,气体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氢气。

5.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再通电源 ,扭下与正极相边的针帽,迅速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管尖处,木条复燃——氧气 。

改进后的效果:

自制电解水实验器所需的原材料易得 ,制作不难。实验操作安全方便 ,便于观察。电解的速度快,所得氢气和氧气体积很接近2∶1;检验生成气体的现象十分明显 。实验所需电解液的量不多,同时可避免手被溶液沾污而受腐蚀。实验器可长久使用 ,必须时更换电极也十分方便。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 。

附:自制电解水实验器平面图 。

如图所示:

1.直径为6厘米圆台形橡胶塞。

2.口径为6厘米的透明玻璃杯。

3.5毫升或10毫升注射器玻璃管 。

4.长颈漏斗。

5.电极(镀铬不锈钢——带孔一小节伞骨子)。

6.外绝级导电线(细钢丝) 。

7.与注射器管相配套的针帽(针尖切断且夹扁密封)。

8.带孔小胶塞。

关于“电解水实验误差分析为什么电解水实验后发现氧气与氢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绍皓轩]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10-25243.html

(12)
绍皓轩的头像绍皓轩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绍皓轩的头像
    绍皓轩 2025年10月02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绍皓轩”

  • 绍皓轩
    绍皓轩 2025年10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电解水实验误差分析为什么电解水实验后发现氧气与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电解水实验误差分析为什么电解水实验后发现氧气与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 绍皓轩
    用户100202 2025年10月02日

    文章不错《电解水实验误差分析为什么电解水实验后发现氧气与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