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产业经济学发展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产业经济学发展是怎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发展阶段
在经济学中,产业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同一种(严格说来是具有较强替代性)商品的企业集合 ,此时,产业与“市场 ”是同义词,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 ,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马广奇,2000)。当然 ,这里的市场指的是狭义的局部市场,而非广义的一般市场。因此,产业经济学最初只是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 ,着重研究产业组织 、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垄断关系,后来逐步被经济理论界扩展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等方面,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架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进的规律性;①产业关联理论是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描述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政策理论研究的是有关产业的结构政策 、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从研究范围来看 ,在欧美国家,产业经济学实质上是狭义的产业经济学,即围绕产业组织研究的产业组织学,它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前提条件 ,较少考虑体制性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不完全竞争下的 SCP范式,企业的目标 、规模和组织,与产业组织相关的管制与反垄断等公共政策。在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国家 ,其经济理论界把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政策也囊括在产业经济学中,从而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得到扩展,并且习惯上称其为广义的产业经济学 。
从发展轨迹来看 ,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深化阶段。
(一)萌芽阶段(1930年以前)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根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新产业的不断产生。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发展 ,产业之间 、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客观需要理论界对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 。实际上,这种研究的需要早已随社会分工的深入演化而得到强化 ,理论界顺应这种客观需要也早已开始了其研究进程。这样,产业经济学萌芽的历史自然比较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 A., 1776)那里。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后人所推崇的两个原理:一是市场竞争机制理论,二是劳动分工理论 。这两个原理都论及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问题 ,这对后来的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之后的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吸取其理论营养,首创性地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引入到经济学中。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讨论生产要素时,丰富了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理论 ,提出了第四种要素即组织,指出资源配置效率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竞争活力的问题 。他认为,追求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垄断的发展 ,而垄断会阻碍和破坏价格机制的作用,使价格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从而扼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由竞争 ,使经济运行失去活力,破坏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内在矛盾 ,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Marshall Conflict)。
马歇尔所处的时代仍然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垄断现象并不常见。但是到了20世纪初,垄断性的经济组织逐步形成,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罗宾逊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 ,对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进行了分析,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如此,此时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还未形成。
其间,产业结构理论也开始萌芽。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在其《政治算术》中论述了三次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距(即农业小于制造业 、制造业小于商业) ,并指出,这种差距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 。这为后来的产业间关系以及产业内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阶段(1930-1970年)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阶段 ,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以及企业组织的替代对市场竞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在哈佛大学成立,他们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美国几十年来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践 ,运用经验分析、案例分析和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了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价格与成本,大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及可竞争市场的条件,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 。其标志性成果是贝恩的《产业组织》(1959年)一书的出版 ,在该书中,贝恩明确了产业组织的含义,把产业组织概括为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市场关系 ,即它们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 、利益关系、行为关系;提出了市场结构(N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三个基本范畴,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并以研究市场结构为重点 ,构成了“SCP”分析范式。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此后,谢勒的《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1970年)一书的出版,提出了更为完整的SCP范式 ,使产业组织理论更加成熟 。
在哈佛学派看来,市场结构主要包括集中度、产品差异 、规模经济、进入障碍和政府管制,企业行为主要涉及合谋和策略性行为、广告和研究开发等方面 ,市场绩效包括资源配置效率 、利润率、生产率等。他们认为,这三者之间存在递进制约的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资源配置的绩效。因此,为了获取良好的市场绩效 ,必须采取积极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以改善市场结构,进而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 。由于哈佛学派十分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又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在产业组织理论得以形成的同时,产业结构理论也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A.G.B. Fisher)首次确立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把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物质资料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把对取自于自然界的生产物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制造业 (其中包括矿业);把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此后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 G. Clark)在配第和费歇尔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多个国家的经济统计资料,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与转移的规律性 ,后被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 。同时,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还对工业内部各产业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把工业又进一步细分为消费资料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论证了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 ,是随着工业化的过程而不断下降的。并通过计量分析,得出了消费资料工业的比重逐步减少、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的结论,这就是“霍夫曼定理”。到20世纪中叶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S.Kuznets)运用20多个国家的资料,深入考察了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 。列昂惕夫(W.Leontief)还创造了投入产出法,由此分析了产业之间的关系 ,对产业关联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1970年以来,产业经济学进入到全新的深化发展阶段,以哈佛学派为代表创立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一方面不断获得了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也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因此,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分化成了两条主线:
一条是代表主流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 ,其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 、鲍莫尔(Baumol)等人 。他们在研究产业组织问题中显示了以下几个特征: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 ,以此来研究企业行为;对经济福利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有许多独到之处。与谢勒的SCP范式相比,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行为给予特别重视 ,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变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而且彼此之间不存在反馈线路 。这些可视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另一条路线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兹恩(Y.Brozen)等人 。其中 ,斯蒂格勒的贡献最大,他在《产业组织》(1968年)一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1)探索了企业兼并的动因和根源,认为企业兼并的动因并不在于实现规模经济 ,只要没有显著的规模不经济,兼并仍会发生。(2)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关系 ,解释了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和垂直一体化现象。(3)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认为最佳规模取决于许多难以观察和计量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术 ”原则来确定最佳厂商规模的观点:即,凡是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 。(4)深入研究了“进入壁垒”问题。传统认为的规模经济 、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等进入壁垒因素,在他看来不再构成壁垒 ,而政府管制是主要的壁垒之一。(5)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并运用它来解释市场组织问题 。认为信息也可以产生收益,获取信息需要付出成本 ,厂商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中人的决策环境是以有限信息为特征的,因此 ,没有必要把完全信息作为实现竞争的必要条件,只要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就能达到最佳竞争程度。(6)率先对政府管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开创了“规模经济学”的先河。之后,德姆塞茨 (1973)在其《市场集中研》一书中,实证研究了获利能力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总结起来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特点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强调对各种理论的经验证明(泰勒尔,1988);反对强调“结构—行为—绩效 ”的单向因果关系 ,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正当欧美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 ,则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实施干预的集中体现。1945-1955年是日本战后经济恢复的时期,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和产业合理化政策 ,成功地实现了钢铁、煤炭 、海运、电力、合成纤维等许多工业部门的产业重建和经济复兴之目的 。之后,日本进一步通过产业政策的作用,使其经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高速增长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产业政策日益引起各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70-1972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发布14个成员国产业政策研究报告 ,促进了“产业政策”在全世界的普及 。日本学者如小宫隆太郎 、筱原三代平、宫泽健一等对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囊括在第一本明确命名为《产业经济学》的书中,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基础性产业对国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科技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下摘自百度文库《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变迁》
u首先,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
(2)信息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并且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
(3)信息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
u其次,正因为信息具有上述特点,它已经从一种生产要素发展成为一群宏大的产业 ,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信息产业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 、储存、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 。
u 最后,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及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渗透深度和覆盖广度和增强,标志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一)理论发展
1、李斯特:“从经济方面来看 ,国家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2 、霍夫曼:认为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性 ”或“相似性”,即“一般模式”或“统一模式 ” ,并在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生产)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 3、费希尔: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他的研究从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扩展到整个人类发展史,并第一次提出了三次产业的概念。 4、克拉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划分产业的三大部门的界限 ,并发现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5 、库兹涅茨:他把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从劳动力领域扩展到国民收入领域,被称为“GNP之父” 。6、罗斯托:研究了经济成长理论,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共分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 、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7 、筱原三代平:重点研究了如何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以促进经济更稳定和迅速增长的问题。提出了选择战略产业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收入弹性原则 ”,二是“生产率上升原则” 。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今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将是“软化”。 所谓产业结构软化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各产业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 ,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 、服务化、溶合化和国际化 。配第克拉克定理
飞鸟聊财
2022-05-21 18:10山西
关注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随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带来相关要素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的变动,最终使得不同要素持有者的相关利益发生改变 ,尤其是随着投资方向和规模的调整,会使得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改变,从而对居民的收入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01
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
随着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以及科研力度的加大 ,服务业尤其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会受到更多重视,投资规模扩大,增加值提高 ,成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最终影响居民的收入分配。
当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时,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是 ,资源利用率的明显提高,这主得益于技术创新转变为生产能力的提高,打造出整个产业新的增长点 ,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
当更多的资源投向第三产业,该行业一方面既能因为非合意产出的减少使行政处罚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又因为新技术的使用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使的从事该产业生产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由于市场经济中的每个投资者都是“理性人 ” ,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以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最终全社会的生产率普遍提高。
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 ,意味着生产的边际成本降低,边际产量提高,即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 。
劳动者的工资最终是由劳动者的边际生产能力决定的 ,所以随着边际生产能力的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会提高。
由于第三产业工资率的提升,各产业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导致劳动力在各行业之间的迁移,但对第三产业来说,劳动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才能胜任工作 ,这无疑成为广大农村人口进入第三产业的巨大障碍。
同时,第三产业往往集中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地区,农村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较少 。
相反,作为城镇居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城市整体受教育水平一般比农村要高,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 ,不存在产业进入壁垒。
同时在地理位置上,第三产业更多存在于城市地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能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资源,所以在竞争当中处于有利地位 。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 ,产业细化、劳动分工专业化,使得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边际生产率提高 ,劳动者报酬提高,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优势具有加强的趋势,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
另一方面,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 ,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时,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会首先向第二产业转移,最后向第三产业转移 ,同时根据刘易斯的观点,我国具有二元经济特征,城乡之间的收入状况存在差距 ,当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回报率时,会使得劳动力从低收入的产业部门向高收入的现代化部门转移,最终使得农村人口收入增加 ,这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随着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迁移,会使得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使得原先的传统生产部门从业人员数量减少 ,资源分配中的人均占有量增加,工资水平上升,使得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收入增加 。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在部门之间充分流动 ,这也使得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水平得以改善,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在传统产业部门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最终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所以 ,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最终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
02
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影响
就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由于污染大 、生产技术落后等特点 ,会逐渐被淘汰掉,这些产业的没落会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
此时,新兴的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自身的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因此,这些产业就吸纳了传统产业所释放出的大量劳动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就业结构。
1999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50.1% 、23%、26.9%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转向第二、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到2017年我国第一、二 、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为26.9%、28.1%、44.9% 。
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推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重新分配,改变了传统的就业结构。
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工资水平是最高的 ,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工资水平最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劳动力必然会从工资率低的行业流入工资率高的行业,从而使得就业结构发生转变。
具体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主体,各行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吸引了大量的城乡劳动力,此时,就业结构一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为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 。
而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第三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使得劳动者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但问题也就随之出现。
由于第三产业起步于城市地区,创造出的就业机会首先被城市居民所知晓 ,同时,第三产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变得更高,相比于农村居民 ,城市居民更能满足第三产业的就业要求。
所以,大部分第三产业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被城市居民给占有,由于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相比于第一 、二产业要更高 ,因此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
城镇化水平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199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78%,在2010年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到201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增长到59.58%。
对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来说 ,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其造成的影响有两面性 。
一方面,城镇化水平会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政策主要扶持的是城市地区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在城市地区展开,相比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具有更高的工资水平 ,这吸引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以期获得更高的收入,由于第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这也就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通过从事更高工资水平的工作,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涌入,使得城市的劳动力大量增加 ,从而导致均衡工资水平下降,降低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这一升一降的过程中 ,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其次,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会不断加强 ,随着城市产业的过于密集,城市的空间不断缩小,土地的租金会变得更加昂贵 。
因此 ,一些资金财力不是十分雄厚的产业会逼不得已向农村地区转移,这也可以进一步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是更多的劳动力获得更高的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并不具备畅通的流通渠道,户籍制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劳动力的自由转移。
城市人口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相比于农村居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
而且,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地区的居民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且父母的教育思想比较先进,孩子成才的概率更大。
反观农村地区 ,由于教育设施的落后,部分父母教育思想的欠缺,使农村地区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比较差,难以满足城市地区产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
因而,更多的高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还是被城市居民所占有,农村居民只能从事对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低工资水平的工作 ,而且还需要承担城市地区高昂的生活费用 。
这些都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先天优势,又会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最后,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政府需要拿出更多的财力 、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这样势必会使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和资金支持减少 ,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综合以上来看,城镇化水平的发展既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可能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具体这种影响如何,取决于两种影响路径的强弱关系 。
03
结语
在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起初会更多地拉动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从而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又会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赞
23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用企微营销软件就找有机云
有机云-企微私域自动化
广告
宏观展望|徐奇渊:把市场信心的第一把火尽快燃起来,内需值得期待
澎湃新闻
中国投资融合链直播短视频链暨网络直播主体信用评价系统正式启动
中国青年网
新华财经早报:1月10日
新华财经客户端
千万不要去补牙 ,在重庆单颗种植牙十分钟完成,查看价格表
重庆团圆口腔
广告
看更多热点资讯
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提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 。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 ,而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的 。克拉克认为他的发现只是印证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 ,故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定理把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 、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经过经济大样本观察,配第与克拉克两位经济学家先后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
关于“产业经济学发展是怎样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侯炳錦]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09-1771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侯炳錦”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产业经济学发展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产业经济学发展是怎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产...
文章不错《产业经济学发展是怎样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