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古时期语言学发展简史
语言学的发展史是语言学的一部分 。语言学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语言学的起源及书写系统的发明。人类不断地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他们也尝试着了解语言这一交流的媒介。关于语言的传说并不罕见 。最早的关于语言的神话出现在《圣经》里。在古希腊 ,哲学家们对语言十分感兴趣,他们就语言的起源,词和意义的关系进行辩论。这一辩论将他们分成两派:自然派和规约派 。语言学同其他学科一样 ,有自己的发展史。对语言学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对我们了解语言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很大帮助作用。整个语言学的发展史共分为五个部分:上古语言学、中世纪语言学、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学 、十八世纪语言学和十九世纪语言学 。本文将对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进行简要的介绍,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古代语言学发展过程中印度语言学、中国语言学、希腊语言学及罗马语言学的发展简史。
一 、早在公元前1500年 ,印度就有了吠陀经和佛经,那是最早的语法
公元八世纪,这两种经被以梵文形式口头传送。印度人十分尊重语言 ,因此他们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此后由于语言研究的需要,印度人开始编纂字典,这种字典里的字与印欧语系所使用的语言大不相同。公元四世纪,印度语法学家帕尼尼编纂了第一本梵文语法书叫做八书。印度人对语言的研究注重语言理论、语用、语音 、音位及语法。他们发现语言形式与语言的意思之间并没有内在的直接联系 ,由此得出结论:语言具有任意性 。印度学者还研究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这一研究同语言学家索绪尔后来提出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这一理论有异曲同工之秒。印度学者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贡献最大的领域是语言学和音位学,他们观察和描述人们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 。直到十九世纪,语言学的各种理论才开始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印度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研究成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二、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书写系统,甲骨文
从周朝开始 ,写字课被纳入课堂教学当中 。当时中国没有哲学,也没有语法,只有对古代文献的评价 ,叫做训古。由于中文缺乏形态系统,中文并不适合用于语法学习。公元二世纪开始,中国开始出现了字典 。但字典中的字都是一些废词 ,而有些词的意义也被歪曲了,这无疑是国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中国第一本解释汉字的书出现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中包括十九个章节,是重要的引领性书籍。中国的字典编纂启示与公元后二世纪后期 。在秦朝和汉朝 ,语言学则注重语篇的组成及词语意义的解释。公元后一百年,徐申撰写了第一本解释中国文化的书叫做《说文解字》。从十六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开始为整个世界所熟知 ,并在语言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一本被译为欧洲语言的中文语法书发表于十八世纪早期 。
三、古希腊对语言的研究始于公元前五世纪
古希腊的语言研究者多为哲学家,因此他们更关注语言与自然,与人类思想 ,以及语言形式与逻辑形式的和关系。古希腊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语言学家,包括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期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
苏格拉底并没有留下任何书写形式的理论,而是通过苏格拉底语录记载下来的 。百拉图的贡献主要在语法方面。亚里士多德是百拉图的学生 ,它在百拉图理论的而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知识面十分广阔,因此在语言学方面的造诣也只是碎片化的研究,因此我们不好对他在语言学方面的造诣进行评价 。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人脑中经历的一种代表 ,而书写形式则是语言的代表。书写出来的文字是人们要表达的词语的书写形式。虽然语言同书写形式一样,随着不同的种族而改变,而人脑中情感却是相同的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存在一些不妥之处,但却在希腊语的描述和分析中建立了一种元语言模型。亚里士多德后 ,变出现了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却来越趋于准确性。他们最大的贡献语法方面 。公元前100年,狄俄尼索斯编纂了第一本现存的希腊语法书 ,他认为语法是诗人和散文作者在语言应用中的实际知识。在希腊语言学研究中另一位伟大的人是阿布罗尼,他写了很多本书,但现存的只有几本。他是第一个解释希腊语言中 ,句法使用理论的人。直到三个世纪后,他才被希腊著名的语言学家普里西安认为是语法的权威 。古希腊对世界语言学的贡献主要是在语法描述和语法理论上。
四、罗马的书写系统来自于希腊,在西罗马帝国中 ,拉丁文已经成为了官方语言
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希腊文明开始广泛向罗马传播。多纳图斯和普里西安是罗马语言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个人 。普利思安建立了词以及以词为标尺的语法模型,是一种对词的形态的研究。普利思安系统的研究了拉丁古代文学 ,他认为语言的语音和音节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而他对拉丁语的描述中他所定义的语法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拉丁语言研究者,我们才有了一套可接受的语法描述系统 ,也正是由于他们,语言在后期才得以完整 。他们为语法及语言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飞速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支撑 。当前,语言学社会学 、心理学、神经学、人类学等学科广泛交叉,形成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语言学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 ,而且在其他各个领域得到了延伸和应用,为我们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可以说,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手段 。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人们彼此的交往离不开语言。尽管通过文字、、动作 、表情等可 以传递人们的思想 ,但是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然而世 界各地的人们所用的语言各不相同,彼此间直接交谈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种语言 ,还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别程度也不相同 。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别极大 ,好像是另一种语言,北京人听不懂广东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方言 ,就是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之间都会有特殊的词汇来表达其独特的感情 ,使另一 阶层或不同年龄的人难以理解。如美国的黑人,他们虽然也使用英语,但是他们说的英语也有自己的特点 ,甚至被称为黑人英语 。
在一种语言环境中掌握某种语言后,虽然也可以学会另一种或几种其他语言或方言,可是原语言或方言的口音很难完全改变,总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原来所操语言的口音。熟悉语言的人往往就能从这些细微的差别中区分出说话人的家乡所在地及其身分和职业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 。语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 ,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特定的环境必然会在语言上打上特定的烙印。另外,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 ,因此,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 。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 ,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 、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所以,只有摆在时空的环境里才能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其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系。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 、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就大脑来说 ,语言分“脑语 ”和“嘴语”,脑语就是我们时时在大脑里产生称作“思考”或“思想 ”或“思维”的东西,脑语被嘴表达出来就叫“嘴语” 。脑语和嘴语并不是一个东西,第一、脑语和嘴语在表达时失真;第二 、嘴语不是脑语的唯一表达方式 ,因为脑语还可以通过肌肉群来表达:就是我们的行为。语言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表述部分。
语言分为“第一语言 ”和“第二语言”。
一个人从小通过和同一语言集团其它成员(如父母、亲属、周围的人们)的接触,自然学到并熟练运用于交际和思维过程中的语言 。本族语言或母语一般说都是个人的第一语言,也是主要语言。
人出生后 ,首先掌握和使用的语言,叫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专指本国内非本族语 。在全世界里,第二语言往往是和第一语言同时被使用的。 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方面 ,其中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 。语言是符号系统 ,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 ,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符号性和系统性
首先,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符号的本质是社会的 。它在某种程度上要逃避社会上某一些小集体 ,小圈子的意识。这是语言最主要的特征。语言是一种社会契约,一个社会接受一种表达手段而排斥另一种表达手段其实都是社会上的集体意识的习惯 。或者可以说,没有好坏之分 ,关键是使用那一种表达方式。
语言符号是一种包含着两面性的实体。一方面语言是表示事物的名称的,所以任何语言都是概念的映像,即具有所指性;另外 ,语言要依托声音,这种媒介来表达所指,所以说语言也是声音的映像,声音是语言的另一个侧面 ,也就是说语言具有能指性 。
任意性和线条性
所谓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和文字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一种任意的连接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论证的,即使有的可以论证 ,但是在普遍意义上来讲,还是不可论证的关系。
这就是世界上的语言为什么各式各样的原因之一。
所谓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的能指是依托声音来完成的 ,所以他只能在一维的声音的空间里传播,而不能突破声音的范围和能力,所以说在分析语言的时候语言使能在横向上依照词语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完成 ,这也造就了语言使用和表达的局限,但是语言的声音性,决定了语言的线性是不可消除的必然结果 。
不变性和可变性
语言是一个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体系 ,这个体系中的各个要素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变动性,稳定性是语言系统的已存在的前提,也是语言自身被大规模研习使用的必备条件 ,而变动性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系统,语言内部的不断衍生、发展的规律所致,而且也是语言的传承性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 ,新事物不断地产生,旧事物不断地消亡。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系统的变化虽然不是很明显 ,速度并不是很快,但是受到使用的推动以及社会 、文化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语言本身在不断的向着经济、简练、实用 、包容力、表现力强的趋势发展 。
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着不同方式、不同形态的变化 ,而且变化的多少快慢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规律来解释 、预测语言的变化。这不但体现了人们对于语言学的关注、探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同时也昭示了语言学的变化性还是有据可依 ,有律可循的。
传承性和交际性
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因此,它在自身的发展当中,逐步体现出很强的传承性和交际性 。
所谓传承性 ,是指语言以自己的风格特色吸引或者促使人们在生活生产中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语言这个工具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相关的人群,或者波及其他更广泛的区域。达到传承的效果。另外,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当中 ,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古代人与现代人之间,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储存了文明的精华信息 ,承担文明发展的桥梁,同时,也由于语言本身的强大交际性功能 ,更显示出独特的交际功能,在丰富的交际中应对各种变化,产生更加有表达力的语言 ,产生更多的基于生活生产实际的意义 。
表征 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1、语言的发音机制: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 、鼻腔和咽腔 。
2、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 、角回。
(1)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2)威尔尼克区病变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 。切断或损伤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 ,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
(3)角回实现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换。角回损伤将会引起语义性失语症 。
3、语言在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割裂脑的研究),研究证实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脑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也有重要作用。 1、语音的物理性质:音高、音强 、音长与音色。
2、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分元音和辅音。研究音位的区别特征有助于解释人对语音的感知。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有:语音类似性 ,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 ,句法、语义的作用 。
3 、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 、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 、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
4、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子的类型 、词序、语境、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5、影响话语理解的因素:推理 、语境、图示作用 。 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劳动创造说。
神授说
认为: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学说。
代表观点:
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中: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 。
②中国苗族传说:山神创造了人,并传授了语言。
实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 ,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
人创说
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不是神赐予的 。
代表观点:
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这种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 ,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
②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
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
④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 ,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
⑤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
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 ,缺乏科学的依据 。
劳动创造说
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①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②人类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 。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③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起产生的…… ”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 ,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1 、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音素、音节、语素 、词、短语、句子。
2 、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如: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不改变其意义的语言活动。翻译有口头翻译 ,也有书面的文字翻译 。
翻译的初义,原来是指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后来常用来指称同种文字之间的古文今译。只是两者有着明显区别:同种文字的古文今译 ,主要用来克服古今异言的障碍,只含古今的时间因素,所以有时与注兼行而称注译或译注;不同语种之间的对译 ,则是兼含地域因素的。这里所说的翻译,指的是后者 。
在我国,此类翻译早在《周礼》中就已见记载。《周礼·秋官·司寇》有这么一段文字:“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 ,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亲和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 。”意思是说 ,象胥是负责与周边蛮夷、闽貉、戎狄之类藩国交往事务的官,他们要负责传达王所说的话使周边藩国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国的关系。如果有使者来到王国,就要做好有关礼仪的协调和语言的翻译工作。
文中所说的“与其辞言传之” ,就是现在所说“翻译 ”的意思了,“象胥”便是最早的翻译官,“象”就是最早用来表示翻译意思的术语 。只是当时所翻译的还只是周边藩国的语言。
那时除了“象胥”和“象 ”用于表示翻译官和翻译的意思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名称,《礼记》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礼记·王制》说:“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表达他们的意思),通其欲(了解他们的想法),东方曰寄 ,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dī),北方曰译 。”这“寄”“象 ”“狄鞮”“译”就是当时负责翻译东 、南、西、北四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名 ,也可作翻译术语用。四者合称的“象寄译鞮 ”,也是用来指称翻译的,或省称为“象寄”“象鞮”“象译 ”“译象”“译鞮”等。
其中,以“象 ”和“译”的使用面最广 ,为当时通称翻译意思的主要术语,既特指对南方和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常用来通称翻译 。和“象胥”一样 ,翻译官也有称“译胥”的,后来多称“译官 ”。“译”原是“易”之音训,贾公彦疏《周礼·秋官·序官》“北方曰译 ”说:“译即易 ,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所以“译”就是指语言转换变易的活动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始于汉武帝通西域之后的佛经翻译,即古印度梵语翻译。然就文献记载而言 ,目前所见最早的“翻译 ”用例,是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佛驮什》的“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那时也有单用“翻”的 ,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的“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 ” 。这“翻”就是“译”,就是“翻译 ”。
从佛学史看,第一个翻译佛经的 ,是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他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与另一位印度僧人竺法兰,应邀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 ,次年就在城西汉明帝新建的白马寺,合译《四十二章经》 。这是汉译佛经之始。这以后大约又有一百多位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从事佛经翻译 ,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龟兹(qiūcí,汉西域国名,今新疆库车一带)的鸠摩罗什 ,他翻译了《法华经》和《金刚经》等很重要的佛经。
一些本土西行求法的僧人,也有从事佛经翻译的,最著名的是东晋法显和大唐玄奘。法显西行求法历时十五年 ,在公元412年七十几岁时带回大批经典,从此潜心佛经翻译 。玄奘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也专事翻译,共翻译了佛经七十五部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佛经翻译史上的集大成者。
所以,“翻译”一词的形成 ,与古印度佛教关系密切。早期我国翻译的主要内容,就是佛经 。直至晚明西学东渐时,才开始较多地转向欧洲的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科技方面的翻译。“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也是与翻译密不可分的。
在古代,“翻译”还曾有过一些不同写法,如宋陆游《南唐书·浮屠传》的“珚译精审 ,莫能及者 ”的“珚译”,和《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的“可以考珚绎”的“珚绎 ”等 。 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如喊叫 、舞蹈等,有本质区别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意性
2、单位的明晰性:人类的语言是通过发音器官一个一个地先后发出的,而动物的所谓的“语言”是不可分的,是以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舞蹈表达某一意思。
3 、结构的二层性:人类的语言分为音系层和符号层(或称语法层)
4、能产性:也称创造性或开放性
5、传授性
6 、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汉语使用人数约16亿人,使用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20%
西班牙语使用人数约4.22亿人 ,使用人数占世界人口的4.88%
英语使用人数约3.31亿人,使用人数占世界人口的4.68%
阿拉伯语使用人数约2.11亿人,使用人数占世界人口的3.12%
印地语使用人数约1.86亿人 ,使用人数占世界人口的2.74%
语言的由简到繁社会生活的进化一般都是由简到繁的,语言也就随着越来越繁,这自然是文化发展带来的变化。女孩子长到十六岁 ,就是年方“二八” 。男人长到三十岁,说是到“而立 ”之年,到六十岁就称“花甲”了。这都是因为念过书 ,书上是这样写的。形容美女写的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方便说是:“近水楼台 ”(先得月)。考试失败说是:“名落孙山”。冒充的,说是:“滥竽充数”。见惯了 ,说是:“司空见惯 ” 。自高自大称“妄自尊大”,“夜郎自大”。妇女生孩子,生出男孩说是“弄璋”,生出女孩说是“弄瓦 ”(古时原始的纺锤叫瓦) ,这样说法才显得有文化、文雅。一般老百姓说话也同样是越来越复杂 。因为旧社会当兵的常欺压老百姓,老百姓对“兵”字,多无好感。于是 ,人们就把兵字拆开,叫“丘八”。有时叫“丘八爷 ”,带有轻蔑 、讥讽之意 。骄傲自大说是:“翘尾巴”。这些都是常听到的。
老百姓生活中还有很多概括性的成语 ,也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十分简洁的说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赶工作会说:“起早贪黑”,“手忙脚乱 ”。琐碎小事说:“鸡毛蒜皮”。安排工作时说:有人“挑肥拣瘦” 。骂什么人且说:“狗仗人势 ”。有些话不便直说 ,如可能有难料的危险,就说有个“三长两短”。看过戏,听过说书 ,看过小说的,也会借用其中的词语,如“后会有期”,“临阵磨枪 ” ,回家说:“打道回府”,“安步当车”。再说得深,说得俏皮 ,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杀鸡给猴看 ”,“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走我的独木桥”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哪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再进一步地说就带有幽默了:“打肿脸充胖子” ,“尿泡尿也得看皇历 ”。耕地说是:“修理地球”,舞台上的白面小生称:“奶油小生” 。别人提出自己不愿提的事,说:“哪壶不开提哪壶 ”。说人糊涂是:“被人卖了 ,还跟着去数钱”。某人的两个孩子的名字是“三千一郎”和“千五百惠 ”,听着很像日本人名 。其实,那是因为父母违反了计划生育规定,多生了这一男一女 ,被罚款。一个罚了三千元,一个罚了一千五百,才取这两个名字的——当然 ,这想必是开玩笑时说的。
说话技巧说话要尺度,办事要分寸中国人自古就讲究说话尺度和办事分寸 。古人说:“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 ,应须防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不管是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与人办事 ,都蕴含着分寸的玄机 。
说话办事是要讲究尺度、分寸的。这种“尺度、分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说话不到位不行,办事不卖力不行。说话不到位,说不到点子上 ,别人可能悟不明白,理解不透,琢磨不出你的真实用意,你提出的想法或要求也不会被人重视和接受 ,非但事情办不成,也常常不被人瞧得起。这样怎么能换取别人的欣赏与亲善呢?怎么能赢得别人的友谊和器重呢?同样的道理,为别人办事不尽力不行 。“有来无往非理也。 ”别人求你办事 ,你不尽力,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能指望别人的热情相助呢?
二 、是说话说得太过头不行,办事太勉强不行 。好说大话 ,言辞太尖刻。让人听了不愉快,觉得你不识大体,不懂规矩 ,不知好歹,这样的人常常被人敬而远之,也同样无法与人正常交往。办事太勉强 ,有能力没能力的差事都敢接,办得到办不到的事都想揽,结果交不了差,只能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给自己造成你能力低下或不讲诚信的印象 。
说话有尺度,交往讲分寸,办事讲策略 ,行为有节制,别人就很容易接纳你,喜欢你 ,帮助你,举止失体,不识深浅 ,不知厚薄,就会人人讨厌,时时难过 ,事事难为,处处碰壁。
说话的尺度和办事的分寸类似于一匹宝马,驾驭好了可以日行千里,帮你冲锋陷阵;驾驭不好 ,就可能让你摔跟头,甚至踢伤别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语言是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 。因为说和写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所以语言是实用性的;因为语言是社会符号,语言的交流只能在所有参与者广泛理解了人类的那些非语言的暗示,动机 ,社会文化角色等等互相关联的因素之后才能有效进行,因此语言又是社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取决与生物学的 ,认知的,心理的和环境的因素,语言比其他任何动物的交流系统都要复杂得多 ,语言使人类区别于动物。
关于“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寄山少爷]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08-960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寄山少爷”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中...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