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累的一面

网上有关“阿累的一面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阿累的一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一系列称呼 ,有着深刻的含义 。“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 ,表示亲密无间 ,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 ”;“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 ,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 ”,表示顽强战斗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阿累,真名朱凡 ,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 ,不久加入中国***。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 、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从《一面》中看 , 阿累只是一个地位低下而喜欢读书的汽车售票员 。实际上他的一生经历很不平凡 。

阿累 , 原名朱宗仁 , 又名朱凡榕、朱石青 、朱一苇、朱凡。 1909 年 1 月 7 日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王集乡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朱同寿 , 光绪丙子科举人 , 选授靖江县训导 。父亲朱际云 , 清廪贡生 , 对地方教育事业有很大建树。

阿累从县立小学毕业后 , 先后求学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上海立达学园 、同文书院 , 1930 年 6 月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1 年“九一八”后 , 参加反帝大同盟 。次年 , 参加“左翼剧联”。 8 月 , 受中共派遣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 9 月 , 加入中国*** 。这年秋天的一个中午 , 阿累在内山书店偶然遇见鲁迅先生 , 这“一面 ”成了他一生中永恒的瞬间。这时他的名字是朱凡榕 , 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时 , 多用朱一苇 , 有时用凡榕 、阿累。

1933 年 , 阿累因参加和领导卖票工人罢工而被捕 , 解往南京 , 判刑 15 年 , 与党失去联系 。 1935 年 , 由乡贤郑宾出面 , 请同乡、国民党要人顾祝同将阿累保释。后来阿累赴马来西亚 , 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 , 又因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驱逐出境。 1936 年 8 月 , 在陶行知的帮助下 , 阿累回到上海 , 与张天翼、陈白尘 、蒋牧良等从事左翼文艺活动 , 同欧阳山主编《小说家》 , 和艾思奇办《大家看》、《少年丛书》 , 为徐迈进选编国内外短篇小说 20 余册 。

1936 年 10 月 , 文坛巨匠鲁迅逝世 , 阿累与巴金、靳以 、黄源、陈白尘、以群等组成治丧办事处 , 参加筹备葬仪 。他以“阿累”笔名 , 深情地写下纪念鲁迅的文章《一面》 , 又翻译了史沫特莱的《鲁迅是一把剑》。

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 , 阿累重新入党 , 由上海“文总 ”指派 , 潜入陈诚军队中。又参加上海“文救”工作 , 率领一批年轻文艺工作者组成战地服务团 。上海沦陷后 , 他率团到皖南找到新四军 , 在陈毅领导下进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后又由周恩来介绍到大别山工作。

皖南事变后 , 阿累到津浦路新四军二师所在地 , 参加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 , 后调任苏北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 、《江淮日报》主编 , 不久 , 调任淮海行署秘书长 。 1943 年 3 月 , 调任涟水县县长 , 兼任敌工部长和涟水中学 ( 当时叫淮海第一中学 ) 校长。这时 , 他叫朱一苇。 1945 年 5 月 , 他南渡浙西 , 任天北专署专员 。不久 , 他又回到苏南。

阿累亲自写了淮海第一中学校歌 : “淮海平原上 , 繁荣的村庄。年轻的淮海中学 , 屹立在敌人的卧榻之旁 。为了抗战 , 为了胜利 , 我们把课堂作战场。培育青年一代 , 锻炼、成长 ; 抗战 , 农工 , 明天 , 我们是新中国的榜样。六塘河畔 , 沃野坦荡 。年轻的淮海中学 , 生活在战士劳农之间 。为了抗战 , 为了胜利 , 青纱帐里 , 柳岸河旁是我们的课堂。努力学习 , 坚持斗争 ; 劳动 , 民主 , 纪律 , 我们是新青年的榜样。”这歌声激励许多学子参加涟水保卫战、孟良崮战役 , 走上革命道路 。

1945 年 9 月 , 阿累随军北撤山东 , 任第三野战军敌工委宣传部长。 1948 年在豫西宝丰参与创办中原大学。次年 5 月随军进入武汉 , 以军代表身份接管武汉大学 。 8 月 , 湖南和平解放 , 他先后任湖南省文教厅厅长 、省委宣传部长等职。从 1953~1982 年间 , 曾一次代理、三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这时 , 他用名朱凡 。

他熟练掌握英语、日语 , 精通文学 、历史 、哲学。他是作家、革命家、教育家。不平凡的革命经历 , 练就了他的诙谐与乐观 。

他的一只眼睛天生有些斜视 , 结发妻子后来离他而去 , 他乐呵呵地调侃道 : “我看她比我眼力还差 , 看不出我今后要当官 , 她能享福。其实像我这样的眼睛 , 一点儿也不妨碍当官儿。 ”“文革”中 , 他顶着“叛徒”的帽子 , 遭受残酷的斗争和审查 , 他也总是乐呵呵的 。

当人们问起阿累那两本应该成为文物的书———鲁迅赠给的《毁灭》和《铁流》时 , 他就会慢腾腾地说 : “一本丢了 。 ”然后 , 喝一口茶 , 又喝一口茶 , 又是慢腾腾地说 : “另一本也丢了。”让人忍俊不禁 , 也让人想起鲁迅《秋夜》中的那两株枣树。

1986 年 10 月 , 为纪念鲁迅逝世 50 周年 , 阿累以病重之躯写下文章《回忆与纪念》 。 1987 年 1 月 8 日 , 他走完 78 岁的人生历程 , 在长沙病逝。记得赞我哦!

关于“阿累的一面”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玉露露]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07-4281.html

(8)
玉露露的头像玉露露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玉露露的头像
    玉露露 2025年07月29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玉露露”

  • 玉露露
    玉露露 2025年07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阿累的一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阿累的一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这一系列称呼,有着深刻的含义。...

  • 玉露露
    用户072910 2025年07月29日

    文章不错《阿累的一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