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正史中的诸葛亮与野史中的有什么不同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正史中的诸葛亮与野史中的有什么不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一、草船借箭
1 、正史:草船借箭 ,历史上真有其事,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 ,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
2、野史: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 ,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 ,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 ,立下奇功。
二、六出祁山
1 、正史: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 。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
2、野史: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 ,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三、空城计
1 、正史: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 ,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 ,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
2、野史: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 ,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 ,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
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啊?
草船借箭是虚构的,技术上也几乎不可能的。
1、曹操军弓弩手的命中率问题
1000个草人、20只船 ,平均每个船上50个草人,左右两舷各25个,且船是一字排开行驶。这么稀疏的覆盖面 ,在大雾的天气里,曹操的弓弩手们是如何做到射了15万到16万支箭,却有10万支命中诸葛亮的草船?命中率高达60%以上,就是在天气非常好的陆地上 ,也不可能的事情 。
2 、船只承重问题
我们知道诸葛亮借的是能载30余人的小舟,一般情况下,一字排开的20余船 , 一定是中间的船中箭多,两边的少。我们姑且所有的船上的箭是一样多的。那么10万(支箭)除以20(只船)=5000(支/船) 。每一支标准箭估计在0.3 公斤左右,包括尾羽、竹制箭杆、金属箭头。那么每一只船上箭重1500公斤。还有30名桨手和擂鼓手 ,约2100公斤,加上杂七杂八的草人什么的,约200公斤 ,这船一共重1500+2100+200=3800公斤 。一个30余人的小舟,装3吨的重量如何能够轻舟快水的跑出曹操的追击,最后还喊“多谢曹丞相箭” ,这不是找死吗?
3 、箭矢能否循环使用?
即便是射中草人,箭矢也会有相当部分损毁,古代的箭,基本是一次性的(这一点与古罗马的标枪相似 ,古罗马人的标枪中间的销钉是木制的,投掷之后断裂,使敌人无法再用) ,只有箭头能反复使用,尤其是尾羽,射击一次后就会变得很不牢固 ,基本上不能第二次射击。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 ”,是孙权在濡须口之战中做的。
目的也不是“借箭”,而是“平船”。东汉末年没有气象卫星 ,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也不是当地人,对这里的气候也不熟悉 ,怎么可能掐指一算——“哇塞,3天之后有大雾哎!鲁肃,借我几艘船,我借箭去! ”可能吗?曹军要是射出的是火箭(箭头点火)怎么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 。初次交战,曹军大败 ,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 ,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 ,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 。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 ,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 ,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 。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 ,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草船借箭在历史中真实发生过,但主人公为孙权 ,并非诸葛亮。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 ,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
曹操生性多疑 ,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 ,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 。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 ,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 ,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的其他真实历史
1、赤壁之战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曹操南征荆州时 ,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 、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 。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 ,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 ,但长沙、桂阳、零陵 、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随后 ,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 。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
孙权方面兵力则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 ,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两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 ,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2、“周瑜打黄盖 ”子虚乌有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 。
曹操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的投降 ,是因为曹操认为,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 ,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
此外,周瑜的同郡蒋干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 ,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 。而蔡瑁、张允也没有被卷入其中 ,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
人民网--给你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关于“正史中的诸葛亮与野史中的有什么不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向桃]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07-364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向桃”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正史中的诸葛亮与野史中的有什么不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正史中的诸葛亮与野史中的有什么不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文章不错《正史中的诸葛亮与野史中的有什么不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