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青花瓷起源于什么时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青花瓷起源于什么时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问题一:青花瓷起源于?朝代 最早的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朝以后 ,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
问题二:青花瓷最早在哪个朝代开始制造 青花瓷历史悠久,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能生产装饰精致的产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 ,还是各地民窑,都不乏有精美之作 。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 、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 、装饰丰富而著名于世。
到了清代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 ,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制作日益衰落 。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 ,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欢迎。早年通过古道丝绸之路,陆续远销地中海沿岸各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又带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马来半岛的30多个国家 。至今东南亚各国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舍不得丢掉,用黄金将它镶嵌后 ,藏在宝库里。
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光禄寺设宴,招待外国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 ,那清新雅致的花色,把这些外国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 、碟子装进礼服口袋 ,宴席散后,清点餐具,据说竟被偷走580件之多 。由此可见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个朝代的青花场器在青花色料、瓷质、图案花纹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 ,色彩鲜艳 、构图繁密,采用多层装饰,当时青料是进口的 。花纹以人物故事、鱼藻纹、缠枝花居多 ,尤其是叶子在绘制时呈葫芦状。
明代永乐 、宣德是我国青花瓷制作的黄金时代。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 。釉面白中泛青,构图较元代疏朗,花纹以瓜果、缠枝纹 、束莲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 ,色泽淡雅,当时很少厚重、大器件产品制作。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纹 。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 、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正德 、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泽浓艳。嘉靖帝尊崇道教 ,图案花纹以云鹤、八卦、八仙等为多见。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泽鲜艳青翠,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康熙青花浓淡有层次 ,且有指印纹 。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为主。图案花纹以龙 、凤、缠枝莲、山水 、花卉居多。民窑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如岁寒三友、米芾拜石等 ,也有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内容 。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雍正青花的色泽幽静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晕散现象。图案花纹除缠枝莲 、云龙、龙凤外 ,以清雅的折枝花、团花 、竹石、三果、花鸟为多见 。
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朝区分。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无晕散感。除了制作碗、盘外,还生产印盒 、水盂、笔筒、笔插等各类文房用具 。图案除了传统的云龙 、云凤、缠枝莲外,以串枝莲、三果 、婴戏、松鹤、竹石为多见。当时除了白地青花外,还盛行豆青地青花 、黄地青花、天蓝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庆时青花瓷质量有所下降 ,但当时上等的青花器仍与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较浅淡。
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显得生机勃发 。当时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较多 ,图案纹饰以八吉祥 、龙凤呈祥、万寿无疆、玉堂富贵、群仙祝寿 、福禄寿喜为。光绪晚期由于战乱频仍,使刚复苏的官窑青花瓷制作又一蹶不振。...>>
问题三:青花瓷起源于那个朝代? 青花是中国瓷器制造技术中的一种工艺手法,原始青花于唐宋已见端倪 ,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出现成熟青花 。今以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历史上带有 *** 风格花纹的瓷器称为“回青 ”,属于外销瓷。 青 青花瓷 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
问题四:青花瓷中火焰纹起源于什么时候 青花瓷中火焰纹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只能追溯到元 。
青花瓷以现存资料显示最早出现于唐,目前没有发现唐以前的青花瓷。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 ,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 ,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 、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 *** 图案纹饰。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 ,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 ,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胎质有的较粗 ,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 、线纹等。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 ,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 ,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 ,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 、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 ,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 、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 、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 、莲花、兰花、松竹梅 、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 、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 、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 ,矫健而凶猛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 、海水、回纹、朵云 、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 ”,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 ,许多辅助纹样也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 。变形莲瓣纹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征的辅助纹样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 ,亦见于同时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青白釉产品以及元代龙泉窑青瓷装饰之中,其画法一般以外粗里细的两道线勾勒莲瓣的轮廓线,每片莲瓣之间不相连,即留有一定的空隙 ,莲瓣内加绘有花朵 、云朵、火焰或琛宝纹。
问题五:青花瓷的由来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 ,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 、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 ,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 、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问题六:陶瓷碗起源于什么朝代?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 ,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 ,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 ,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 ,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 “瓷器 ”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 、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 ,定、汝、官 、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 ,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 、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 ,令人叫绝 。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 ,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 、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 ,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 ,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 、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 ,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 ,还有雕塑瓷 、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
问题七:瓷器起源与什么朝代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 ,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 ,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英文中“瓷器 ”(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 ,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 ,定 、汝、官、哥 、均等窑 。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 ,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 、乾隆时所制器物 ,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 ,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 、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 ,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 ,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 、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 ,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 ,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 、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 ,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问题八:青花瓷的起源和盛兴 。 无代就有青花瓷了。听说过鬼谷子下山缶吗?卖上亿了。兴盛当然是清三代了,那时也是大清鼎盛时期 ,有财力,才可能玩这些 。
问题九:中国瓷器最早产生于什么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 ,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 ,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 ”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 ,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 ,定、汝 、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 。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 ,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 、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 ,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 ,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 、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 ,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 ,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 、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 ,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 ,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 、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 ,各有特色 。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 ,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 、装饰、施釉到揣成 ,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 、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 、山东淄博等 。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 ,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 ,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 ,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 ,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 。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
问题十:青花瓷据考始于唐朝 ,在宋朝为什么没有得到发展,直至元朝才趋于成熟? 20分 To understand a person, not to know so many routines,
根据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洪武时期的民窑瓷器及在景德镇瑶里窑等民窑遗址的调查,可知明洪武时期民窑瓷器品种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盘 、罐、高足杯、高足碗 、瓶等。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出土的洪武瓷器看 ,主要有瓜楞罐 、双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 、葫芦形小罐、带钮小盖罐、小圆盒等,大多数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国内发现的日用瓷器造型规格要小,但成型工艺比较熟练,造型新颖活泼。从瑶里窑窑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标本看 ,其修坯工艺不够精细 。底足中心有一乳状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饰不够整齐。有青花碗 、坦腹浅碗,碗中心一涩圈 ,这还是元代叠烧的做法,洪武时期仍在沿用。
从景德镇瑶里窑整个窑址堆积的瓷片废弃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够精细,无论大小器物胎体都比较厚实,颗粒比较粗,但由于瓷土土质好 ,瓷器的质地优良,胎体的颜色相当洁白,露胎的地方有浅浅的火石红现象。
釉质釉色情况相当复杂,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艺水平有高有低 。景德镇的瑶里窑窑址遗物在斜山坡上,对面是一条河流 ,瓷片、窑具等废弃物堆积很厚,遗物散落的面积很大,推测应该有许多作坊。其中有相当多的瓷片釉质较粗 ,白度不高,颜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开细碎片纹。有一些作坊工艺水平较高 ,有青花、釉里红等类标本,白度很高,质地也细润 。无论是哪一种洪武民窑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釉面不够细滑 ,施釉不够均匀,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缩釉的现象。
洪武时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规书写皇帝年号的情况,所以对青花瓷器,很难判断是民窑还是官窑产品。通过瑶里窑的调查 ,笔者发现了洪武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 。因为瑶里窑在离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很远的山区,是-个民窑区。所用的钴料均系国产钴料。从蓝色线条的显色效果看,青花钴料品质不高,不纯净,显色不明快,蓝色发暗发灰,线条有晕散浸漫的现象,有星星点点的黑褐斑 。出于大多数瓷器器型不大,作画受到限制因此多绘有简笔花卉。花纹是以粗犷快速的线条画出圆圈 、圆弧,组成大朵云纹、缠枝蔓草、人物形象 、飞风、团菊、闲花野草等。有的花纹比较疏散 ,几笔就画出一朵牡丹,叶子有点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芦,但简洁得多 。
在瑶里窖址发现釉里红瓷器,即釉下出现釉里红装饰,有高足杯 、小口杯等一类产品,在新加坡福坎宁遗址也发现杯类瓷片标本 ,风格一致是瑶里窑的产品。瓷器上花纹不多釉里红浸漫、流淌厉害,红得不艳丽,有的是偏暗的殷红色,大多数花纹中心部位发黑 ,边沿部分发灰,微微显一点红色。花纹比青花更简单,没有见到像青花瓷器那样大圆圈、大弧线组成的花纹,更没有复杂的缠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窑厂的建立
所谓御窑厂,是指皇家或政府办的制瓷作坊 ,专门为皇宫或统治集团提供瓷器 。明代景德镇就有御窑厂,就是人们常说的官窑。关于明代御窑厂的兴建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所持的依据也自不相同。有的认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认为洪武以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 ,还有的认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 。洪武二年建窑论者,主要依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他又说"以上诸说 ,多采唐隽公《陶冶图说》。"唐隽公即请雍正 、乾隆时著名督窑官唐英 。而《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
碑记》说:"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另外《事物会原》认为"明惠宗建文四年 ,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镇地区战争激烈 ,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其地方政权就归于朱元璋的麾下 。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经登基两年,无论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 ,还是宫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窑基础上组建御窑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国之初 ,百度待兴,御窑厂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生产的瓷器不一定能满足宫廷的需要也没有正常运转,所以说到建文四年时 ,用词是"开窑烧造"并不是用"建窑二字。可能在这以前的御窑厂有时开窑,有时不开窑,即有命则烧 ,无命则让 。《大明会典》中《陶器》所载文献很能说明问题:"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 ,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 ,行移饶、处等府烧造。"由此可看出,这时的景德镇只是供选择烧瓷的地点之一,处州的龙泉也是一个供选择的地点。所以笔者认为 ,洪武二年御窑厂建立,也生产瓷器,但并没有正常运转 。至洪武之末(实际为建文四年)以后,宫廷派中官督窑 ,按例解京,正常运转,再也没有看到景德镇以外为宫廷烧瓷的记载。
御宫厂建立以后还在不断完善 ,《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说:"……景德镇,宣德初,置御窑厂于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说:"正德初 ,置御器厂,专管御器 。先是兵兴,议寝陶息民 ,至是复置。"这就说明明初关于御窑厂的事一直都有变化。经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长期调查、发掘证明洪武御窑确实存在,生产规模并不小,生产了许多优秀的瓷器 ,并留存下来 。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窑厂,一年时间能生产这么多瓷器,能创造出这么多的新品种吗?
洪武的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发掘及发掘资料公布以前,人们在对洪武官窑瓷器所知不多的情况下 ,很多结论都不确定。考古发掘资料公布以后,结合博物馆和民间的藏品资料,归纳起来 ,洪武官窑瓷器的品种有青花 、铁红釉上彩、釉里红、白瓷、红釉瓷 、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点
以现在能看到的资料、与元青花、明永乐的青花相比较,洪武青花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洪武官窑瓷器的造型继承 、发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风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壮拙实,很多大型器物的规格超过元代 ,例如罐类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苏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盖罐 ,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兽耳盖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见到超过50厘米高的瓷罐 。而洪武时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见的。1961年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体形盖罐,通高65.5厘米 ,口径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馆长期展出。永乐年间则没有见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时期的青花玉壶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 。碗类作品,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六头洪武地层出土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直口大碗,口径41厘米、底径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径20多厘米的浅碗相当多。盘类作品 ,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纹折沿盘口径为59厘米,口径接近50厘米的大盘相当多 。当然也有一些口径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结构。有的青花碗继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则挖足较浅,为元代碗类器物所未见 。梅瓶是生产比较多的器物 ,元代规格较多,有的略矮,显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较瘦长 ,比例有些失调,放置起来不太稳。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圆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较缓慢,下腹至底比较宽 ,永乐青花梅瓶比例匀称,比较清秀,尺寸规格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洪武梅瓶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庄稳重 。青花荷叶盖罐是比较大的器物 ,元代做得宽肥而粗矮,洪武则比较修长优美,讲究线条的变化。元朝荷叶形盖顶端为瓜藤钮,洪武时则安宝珠形纽 ,盖和罐体更
加和谐优美。执壶类器物有相当一部分除器型较大外,流和柄的结构比元代同类器物做得既拙实,又讲究曲线美 。有多层结构的盖 ,即盖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一个矮矮的台阶。还有盖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盖沿将壶口包住。上面的宝顶既实用又优美有较强的陈设性 ,艺术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窑青花和元青花相比,从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制作工艺开始注意追求精细 ,这种现象从洪武晚期到永乐越来越明显 。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当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 ,有力而整齐。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较整齐,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状突起。在圈足内部构底面施釉,改变了元代瓷器圈足内中心不施釉的情况 。
4.洪武青花的钴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绘瓷用的钴料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从景德镇洪武官窑窑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标本来看,大多数蓝色发灰 、深沉发暗或灰黑色 ,颜色不正,但优美、自然、悦目 。如果仔细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对照,明显可以看到两者艺术效果一致。景德镇考古发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 ,蓝色不正的同时,胎体质地也比较疏松,釉面有些阴黄,这可能是窑火烧得不均匀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 。在胎体上作画 ,运笔疾速,线条上出现凝而不舒的结晶斑块,凡蓝色线条运行的地方 ,凡出现结晶斑块或斑点之处,釉面微微凹下,发出锡光点,或像铅笔作画时线条上出现铅色浮光。明和元两代相连 ,朝代的更换不能使某种手工工艺的技巧突然改变。例如元朝景德镇宫窑的工匠,在洪武时仍在烧造瓷器,其工艺技巧和制作习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 。原料也继承元朝官窑尚未用完的钴料。由于景德镇在元末曾经过激烈的战争,对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虽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地方政权就归顺了朱元璋 ,但大明王朝刚刚建立,面临许多困难,所以洪武官窑瓷器出观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现象在所难免 ,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工作者测试,洪武官窑青花钴料和元青花钴料内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纹的构图特点和民窑花纹不一样,官窑青花花纹构图满,层次多 ,密集排列,这方面和元青花风格一致 。例如一件执壶,从壶盖的盖顶到器物底部 ,主题花纹相辅助花纹有11层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从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层至5层密密的花纹,碗的里壁也有3层花纹 ,如果加上将各层花纹间隔的弦纹,卷枝蔓草,花纹可达5层至6层。口径45.8厘米的青花团菊纹大盘,盘沿里外壁和盘底满绘缠枝花纹 ,并列莲花瓣纹,很有元青花的风格 。所以相当长时间人们难以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开。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现象,香港天民楼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盘 ,这类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洪武地层也有出土。这类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构图上的新变化 。该盘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 ,浅圈足。盘的口沿绘两连续的卷枝花卉,盘沿外壁绘缠校灵芝纹和团菊,弯曲的腹壁绘两连续的牡丹花纹 ,外壁绘莲花纹一周。盘心最宽平部位的主题花纹是一株茁壮的山茶花,主干壮实,枝叶繁茂 ,中心两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 。此盘的绘画用笔比较细腻,辅助花纹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之间的距离拉大,牡丹 、团菊、灵芝、莲花等花卉画得都比较舒展。盘心虽然宽阔 ,但只画一株山茶花,周围空间比较大,符合文人画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法则。洪武时期还有一类大盘 ,盘心也绘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边点缀幼竹 、小草 。这是以后明朝画院艺术家们用得最多的构图形式 ,可见瓷器装饰画向文人画方向发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纹,有缠枝花、团菊、牡丹花、山茶花 、灵芝、荷花、庭院小景 、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栏杆芭蕉 、松竹梅、龙、凤 、鹊鸟、鸳鸯莲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现有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 、孟浩然爱梅、陶渊明爱菊的四爱图,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携琴访友、蒙恬将军 、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先帝明王 、忠臣义士、元曲杂剧等人物故事画面几乎不见。元代织锦缂丝上面的图案 ,大云肩锦,如意头轮廓内填绘荷塘鸭鹅、鸳鸯戏连 、水波游鱼等内容出现很少,有的几乎看不到 。动物纹样如麒麟、文豹等也极少。明朝规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银瓷碗等器。并不许制造龙凤纹 。"御窑厂生产的龙纹瓷器上的龙多是五爪龙 ,有一些不是五爪龙,也应该是官窑产品。
(二)铁红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宫遗址采集到一件铁红彩云龙纹盘残片,复原之后测量高3.5厘米、口径15.6匣米 、足径9厘米。侈口,圆唇 ,腹壁微曲,成弧形缓慢收束,平底 ,底部用模具压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浅圈足,圈足平切规整 ,圈足足边微倾斜 。细沙底。胎质洁白细腻,底部露胎处呈浅**火石红现象。盘体施细润白釉 。在烧成的白瓷上,以铁红彩料绘五爪云龙。龙的特点是头小、嘴长、角小 ,龙须为四条平行曲线由前向后飘逸向上,细颈长身,四臂粗壮有力 ,最粗处
几乎与身躯一样粗。肘上三条须带飘动 。鳞片成扇形层层叠压。五爪成轮形,强劲有力,两龙之间的空隙各有一矮脚流云。盘心绘三朵矮脚云,成品字排列 ,作逆时针方向移动。画工精细,盘里与盘外的龙基本相叠,可见画工绘瓷时非常用心 。这样精细的釉上彩工艺为明代的彩瓷 ,特别是为矾红彩装饰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红瓷器
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在国内外都能见到,但在工艺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从国内各博物馆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很大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罐类作品 ,规格多样,其高度20.3厘米 、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釉里红缠枝莲纹大碗,口径达38厘米的就有几件,口径最大的达40厘米。盘类器物有的口径达45.5厘米,盏托类器物口径达19.5厘米 。杯类器物应该是小件作品 ,但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杯,口径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珑的作品不多,社会上有拍卖公司拍卖的洪武釉里红菱花盘,口径达45.7厘米 ,制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相当于元末明初(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作品多数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 、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几厘米,罐类很少有高度超过10厘米的 。在景德镇市区施工现场也有这类小规格的釉里红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类作品的残片。在瑶里窑遗址,有规格较大的碗、高足碗类作品的废弃物 ,也有比较小的高足杯类作品。估计小型实用的釉里红主要由民间瓷窑作坊釉里红这类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红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红彩(铜红)画出花纹 ,罩上白釉,高温一次烧成 。有红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纹 ,花纹部分留白,花纹轮廓线以外的地方用铜红涂抹,罩上白釉高温烧成 ,特别是花纹为白花花纹以外的地面是红色。青花釉里红都是高温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纹如枝叶藤蔓用青花画出,花朵 、果实等内容用铜红画出 ,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瓷器显示出青枝绿叶(蓝),红花硕果。花纹面铺铺得较开,青花占的位置大 ,铜红占的位置小,却显主导作用,青花起辅助和烘托作用 。
铜红很准控制 ,洪武时期釉里红工艺水平不如青花明艳和稳定。从发掘资料看,有的烧飞了,有的不红 ,有的呈黑色。笔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体形大罐,釉里红是黑的,只能从花叶边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隐隐一点红色 ,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纹像釉里黑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缠枝纹大碗,有许多烧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显色比较鲜艳清晰 ,但颜色比较浅淡,相当多的釉里红红色晕散比较严重。
(四)红釉瓷器
明朝政府规定红色为最高等级的颜色 。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宫廷规定"服务所尚,以赤为宜"。龙凤也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使用。从社会上保存的洪武红釉瓷器以及景德镇的发掘品看 ,红釉瓷器烧成是很难的 。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一件红釉暗龙纹盘,口径16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珍藏一件洪武红釉印花暗龙盘,口径19.8厘米。盘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两条五爪云龙 ,盘心是三朵拖尾云 。红釉不太厚,印纹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红不够明亮,而是红中闪黄 ,1988年景德镇在中华路两侧洪武地层出土一件红釉侈口碗,口径20厘米,内壁也印有暗龙,红釉深暗发黑,釉层中因缩釉而出现的棕眼明显。这些都表明洪武时期红釉瓷器虽然精美,但工艺尚不够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饶器》条载:"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 ,甚可爱。"但在社会上及博物馆收藏品中没见到过这类黑瓷 。在洪武墓葬、遗迹中也没有发现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会上出现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确认识。刘新园先生在《洪武官窑的主要产品及其特征》中谈到洪武官窑窑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残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与黑釉瓷瓦相近 。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镇洪武官窑生产瓷器品种比较丰富 ,应用广泛。它的工艺成就 、艺术新风格的出现,为永乐、宣德及以后官窑瓷器的发展望定了基础。
资料转自博宝艺术网
关于“青花瓷起源于什么时候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ino520]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07-171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kino520”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青花瓷起源于什么时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青花瓷起源于什么时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问题一:青...
文章不错《青花瓷起源于什么时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