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

网上有关“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东北地区广泛发育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图4-1) 。总体来看,该区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经历了一个从伸展裂陷到萎缩反转的较完整的发育旋回,主要包括前裂谷期—裂谷期(或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或萎缩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早白垩世(K1)为主要裂谷发育期,也是东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最主要的裂谷盆地发育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的发育与分布明显受到东北地区裂谷期前不同地质结构的控制(见第—章) 。由于不同地区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将东北地区该时期的盆地划分为西、中 、东3个盆地区,中间隔以大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两个隆起(岭)区(图4-1) 。

图4-1 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图

(一)西区(Ⅰ区)

西区即海拉尔-二连盆地区,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即海拉尔盆地亚区(I1)和二连盆地亚区(I2)。前者位于本区西北部,后者位于本区西南部,其构造走向优势为北东、北东东方向。

海拉尔盆地主要受得尔布干深断裂和乌努尔深断裂及其所夹持的北东向海西早期褶皱带的控制,盆地构造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图4-2) 。该盆地按照北东向主断裂及基底构造控制下形成北东向展布的“三坳两隆 ”的总体构造格局,由西向东分别为扎赉诺尔坳陷、嵯岗隆起 、贝尔湖坳陷 、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海拉尔盆地以早白垩世断陷为主体,其上发育了较薄的坳陷期层序地层,并将各断陷覆盖连通为统一盆地。早白垩世断陷主要发育于坳陷单元内,同时在较大的隆起单元上也发育有一系列该期断陷 。在呼和湖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鄂温克断陷、伊敏断陷、呼和湖断陷和旧桥断陷;巴彦山隆起上的断陷有东明断陷 、乌固诺尔断陷、莫达木吉断陷和五一牧场断陷;贝尔湖坳陷内的断陷有赫尔洪德断陷、红旗断陷 、新宝力格断陷、乌尔逊断陷和贝尔断陷;扎赉诺尔坳陷内的断陷有呼伦湖断陷、查干诺尔断陷和巴彦呼舒断陷。

图4-2 海拉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

二连盆地主要受二连-贺根山缝合带 、索伦—林西深断裂和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及其夹持或两侧的海西早期、晚期褶皱带、加里东期褶皱带及中间微地块等基底构造的控制。由于近东西至北东向深大断裂的影响,二连盆地总体呈北东东向构造分带,可划分为“五坳—隆”(图4-3),即北部的马尼特坳陷及乌兰察布坳陷 、中部的苏尼特隆起和南部的乌尼特坳陷、腾格尔坳陷以及川井坳陷 。

图4-3 二连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据华北油田石油地质志,1988)

二连盆地也是以早白垩世断陷为主体。在5个坳陷单元区的裂谷层序之上发育了较薄的坳陷期层序;但在中部的苏尼特隆起之上,大部分地区基岩出露地表,坳陷期层序不太发育。早白垩世断陷也主要发育于坳陷单元内,但在中部的苏尼特隆起单元上也发育有一些该期断陷 。在北部的马尼特坳陷内发育的早白垩世断陷主要有巴音都兰、哈帮 、塔北 、塔南、阿北、阿南 、沙那和宝格达断陷等;在乌兰察布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额仁淖尔、准宝力格、准棚 、吉托勒、呼格吉勒图、格日勒敖都 、脑木更和卫井断陷;在中部的苏尼特隆起上发育的该期断陷有朝克乌拉、赛汉图们、红格尔 、布郎沙尔、阿其图乌拉、查干里门诺尔 、伊和乌苏和大庙断陷;在南部的乌尼特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迪彦庙 、巴彦花、高力罕、阿拉达布斯 、包尔果吉、吉尔嘎郎图和布日敦断陷;在腾格尔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赛汉塔拉、都日木 、布图莫吉、赛汉乌力吉、额尔登苏木 、翁贡乌拉、扎格斯台和何日斯太断陷;在川井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白音查干、包龙和桑根达来断陷等(图4-3)。

(二)中区(Ⅱ区)

中区即松辽-阜新盆地区。该区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演化为层序较厚的大陆内坳陷 。按照大陆内坳陷发育程度的差异分为北部 、中部和南部3个亚区 。中部为松辽盆地亚区,它们在大陆内坳陷期发育有厚的地层层序。以塔溪-鸡西北西向深断裂和赤峰一开源近东西向深断裂分别与北部和南部亚区划分开。北部为孙吴-嘉荫盆地区,南部为阜新-朝阳盆地区,它们均不太发育大陆坳陷期沉积层序 。该区盆地基底在北部和中部亚区主要为前加里东期的小兴安岭-松辽中间古地块及后来在晚华力西—印支期发展形成的断褶带;南部亚区则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前中、新元古代结晶基底。盆地的形成演化受到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多条深断裂的控制。

北部(塔溪—鸡西断裂以北)的孙吴-嘉荫盆地区,坳陷期地层一般不发育,主要发育了一些相对独立的早白垩世断陷,彼此以隆起剥蚀区相隔,早白垩世断陷主要有孙吴断陷 、逊克断陷 、沾河断陷和嘉荫断陷等 。南部(赤峰—开源断裂以南)的阜新-朝阳盆地区,坳陷期地层也不发育,主要为一些早白垩世断陷,基本上是北侧松辽断陷群向南侧的延伸和扩展,其中发育相对较好和规模较大的主要为阜新-义县断陷。

图4-4 松辽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

中部的松辽盆地是本盆地区的主体。松辽盆地以坳陷期地层特别发育为主要特征,厚达3000m以上 。在西拉木伦河深断裂以南及两侧的松辽盆地南部区,坳陷期地层相对松辽盆地中、北部发育较差,显示南部逐渐抬起、地层向南尖灭的特征。坳陷期后地层,以孙吴—大庆断裂为界,西侧发育萎缩期的晚白垩世四方台组和明水组,东侧则不发育。根据松辽盆地的基底构造形态 、盆地结构及断裂特征、坳陷期盖层厚度变化及反转期构造变形等特征,可将盆地内构造单元划分为如下6个二级构造单元(图4-4):中央坳陷区、西南隆起区 、东南隆起区、东北隆起区、西部斜坡区和北部倾没区 。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的断陷一般深埋在后期巨厚的坳陷期及萎缩期层序之下,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工作已基本揭示出这些断陷的分布轮廓(图4-5)。盆地内早白垩世裂谷系或断陷带主要受西侧的嫩江深断裂 、中部的孙吴-大庆-双辽深断裂和东侧的四平-哈尔滨深断裂、依兰—伊通深断裂南段部分的控制。较大的断陷主要沿北北东向大庆-双辽断裂两侧和四平-哈尔滨断裂西侧以及嫩江断裂东侧分布,前者如林甸-李家围子、安达-徐家围子断陷;后者如梨树 、德惠断陷和陆家堡断陷等 。以这几条主要的控制断陷发育的深断裂为依据,可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划分为西部断裂群和东部断陷群 。西部断陷群主要位于嫩江深断裂和孙吴-大庆-双辽深断裂之间,发育的断陷主要有讷河东、依安、乌裕尔 、林甸 、梅里斯、汤池、英台 、白城西、白城东、兆安 、瞻榆、陆家堡、常家围子 、齐家-古龙、长岭、乾安 、哲中和黑鱼泡断陷等;东部断陷群主要位于孙吴-大庆-双辽深断裂和哈尔滨-四平深断裂之间,发育的断陷主要有中和、孤店、伏龙泉 、金宝屯-康平 、北安、拜泉、绥化 、杏山、兰西、莺山 、榆树、德惠、十屋和柳条断陷等。

图4-5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图(据张功成等,1996,略有修改)

(三)东区(Ⅲ)

东区即三江-延吉盆地区。该区主要发育了—些早白垩世大陆裂谷期的断陷,坳陷期地层大部分地区不太发育,仅少数规模较大的盆地内有少量发育 。该区盆地的分布 、形成和改造受南北向牡丹江断裂、大和镇缝合带、北西向塔溪-鸡西断裂 、东西向赤峰-开源断裂、北东向依兰-伊通断裂和密山-敦化断裂以及其间的加里东、晚海西—印支 、燕山增生褶皱带和佳木斯-兴凯古地块的控制。该区的盆地有下列特征:①以断层控制的断陷为主,断陷以北北东 、北东及南北向分布为主,但也有北西和东西向分布或者不同方向的组合;②基底结构十分复杂,块体十分破碎;③盆地改造程度比中、西两区均要强烈,常以残留盆地形式出现。该区因晚中生代盆地基底构造、盆地内部构造均十分复杂 、破碎,盆地遭受的改造强烈,就目前的研究程度,尚难以进行较细的构造区划 。本书暂以北东向的密山-敦化断裂为界划分为两个亚区。密山-敦化断裂北西侧与依兰-依通断裂所夹持的地区为三江-鸡西盆地亚区;密山-敦化断裂南东侧为延吉盆地亚区。在三江-鸡西盆地亚区主要分布有三江断陷盆地、双鸭山、勃利和鸡西断陷盆地等;在延吉盆地亚区主要发育有延吉 、东宁和虎林断陷盆地等 。

三江盆地的区域构造呈北东向的“两隆两坳”相间展布(图4-6),由西向东分别为佳木斯隆起、绥滨坳陷、富锦隆起和前进坳陷。由于其坳陷期地层不太发育,其中的坳陷主要由早白垩世的断陷组成。在整体的隆坳格局之上,叠置了后期新生代的断陷-坳陷盆地,使该期盆地被覆盖 。

图4-6 三江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据周志祥等,1992)

双鸭山 、勃利和鸡西盆地主要由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断陷组成,但其盆地的总体展布方向为近东西向,其中的断陷主要受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常使断陷发生北东向—近东西向—北西向的弧形弯曲(图4-7)。其形成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①北东向断陷主要为沿断裂发生伸展作用形成,而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陷可能为沿密山-敦化断裂及依兰-伊通断裂方向的走滑-拉分作用形成;②由于该地区既发育有北东向的密山—敦化断裂及依兰-伊通断裂,又发育有由近东西向北西转折的鸡西—塔溪深断裂,弧形弯曲的断陷可能是由于在这些前期基底构造的控制下发生三维伸展作用而形成的;③也可能是双鸭山、鸡西 、勃利等盆地为统一沉积盆地后期遭受挤压改造作用形成的残留盆地。郭成铠(1985)引用黑龙江省煤田勘探公司的研究成果,认为鸡西群城子河组沉积时,鸡西勃利等7个盆地是统一的沉积区,它具有统一的沉积中心,边缘相在西侧佳木斯古隆起的东翼 。后来由于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构造运动和剥蚀,形成7个孤立的残留盆地(图4-7) 。上述观点究竟哪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犹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笔者倾向于可能是上述3种成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延吉盆地的区域构造呈近南北向展布,由“两隆两坳 ”的4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图5-8),由西向东分别为西部隆起、中央坳陷(或朝阳川坳陷)、太平隆起和东部坳陷。主要为早白垩世的断陷,坳陷期地层也不发育 。在断陷内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可达3000m以上;隆起区一般沉积较薄,局部地区可出露地表遭受剥蚀。

图4-7 勃利地区煤田分布图(据黑龙江省煤田勘探公司,1990)

图4-8 延吉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据高瑞祺等,1995)

主要分布在松嫩低平原 、东西辽河平原和下辽河平原等地区。

(一)松嫩低平原区

分布在松嫩低平原顶部,按影像特征及岩性差异划分为早-中全新世湖积-沼泽堆积(Qhl-fl1-2) 、湖沼堆积(Qhfl1-2)、湖积堆积(Qhl1-2)和冲积堆积(Qhal1-2)四个单元 。

1.早-中全新世湖积-沼泽堆积物单元(Qhl-fl1-2)

广泛分布在松嫩低平原区的大庆、乾安 、长岭隆起洼地等地区。总体岩性为粉砂层、灰黑色淤泥层、盐碱土。依出露地区不同 ,岩性略有差异 。

分布在松嫩平原中西部和长岭弧形隆起低洼处等地区的早-中全新世湖积-沼泽堆积物单元(Qhl-fl1-2) ,岩性多为灰黑色 、黄灰色、黄褐色淤泥质亚砂土、亚粘土 、盐碱土,夹有透镜状粉砂层和泥炭层,富含有机质及动植物遗体 ,见腹足类化石,有臭味,具水平层理 ,铁质浸染,透水性差,厚度为3~10m。

在ETM图像上 ,显白色团斑影纹(图版1.2.41),反映盐碱土的特征。

出露于吉林省永吉三家子乡江南三队冲沟中的湖积-沼泽堆积出露较厚,其各层岩性如下 。

吉林省永吉三家子乡江南三队湖沼堆积剖面(图1.2.31)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31 吉林省永吉三家子乡江南三队剖面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

①②晚更新世湖相堆积

2.早-中全新世湖沼泽堆积物单元(Qhfl1-2)

分布在齐齐哈尔扎龙和地区。岩性为黑灰色淤泥、粉砂土和泥炭。

3.早-中全新世湖积物单元(Qhl1-2)

星散分布在低平原区的嫩江、松花江两岸及塔子城镇和白城冰水堆积扇山前缘等地 。岩性为砂土 、淤泥 。

在ETM图像上 ,显黑色、绿色色彩(图版1.2.42)。

4.早-中全新世冲积物单元(Qhal1-2)

主要分布在东部区的松花江、第二松花江 、拉林河 、牤牛河、呼兰河、细鳞河 、大泥河、溪浪河、岔河 、饮马河、蛟流河、伊通河 、西辽河、老哈河、教来河 、牤河和新开河和西部的新开河、东西辽河等各河流的谷地中,形成上述河流的一级冲积阶地或高河漫滩。

出露于嫩江、松花江等河流的一级阶地和高漫滩早-中全新世冲积堆积物单元(Qhal1-2),岩性因河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多见为砂 、砂砾 、淤泥和亚粘土堆积 ,厚度各地不尽相同 。

拉林河太平川早-中全新世冲积堆积物单元(Qhal1-2)剖面(图1.2.32)

图1.2.32 拉林河太平川早-中全新世单元剖面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招苏太河大夫岭河段右岸冲积堆积物单元(Qhal1-2)剖面(图1.2.33)

图1.2.33 招苏太河大夫岭河段中全新世地层剖面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该剖面出露厚度4.29m。其中采集孢粉样8件,经中科院长春地理所夏玉梅等分析,结果表明 ,中-下全新统中孢粉含量丰富,8件样品共鉴定孢粉1199粒,分51种33个属。木本植物中针叶树主要是松(Pinus) ,喜温阔叶树明显增多,在每块样品中有桦(Betula)、榆(Ulmus),柳(Salix) 。在剖面的第③层中还见到枫杨(Pterocarya)。草本植物占优势 ,种类多,含量丰富。杂类草中蒿占优势并有较多的中生草本植物,如菊(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 、地榆(Sanquisorba)、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等 。此外 ,尚有一定数量的水生木本植物,如花苕、香蒲 、百合科等,蕨类孢子中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占优势 ,其他有紫箕、木贼、槐叶萍 、水韭等 ,可见当时有小片森林发育,草原茂盛。植被景观为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暖湿(表1.2.5)。该剖面中的第⑤层和第⑥层(上部)孢粉贫乏 ,这是受气候最适宜期中二次降温的影响所致 。

表1.2.5 招苏太河大夫岭河段中全新世地层孢粉组合与植被景观简表

(二)东西辽河平原区

分布在东西辽河平原的顶部,按影像特征及岩性差异划分为早-中全新世湖冲积物单元(Qhal1-2)、湖积物单元(Qhl1-2)和风积物单元(Qheol2)。

1.早-中全新世冲积物单元(Qhal1-2)

出露于老哈河、东辽河等河流的一级阶地和高漫滩的早-中全新世冲积堆积物单元(Qhal1-2),岩性由黄 、土黄、黄白色的中细砂、细砂 、粉细砂层组成。

2.早-中全新世湖积物单元(Qhl1-2)

奈曼旗东南采坑06-079点早全新世湖积单元观测剖面(图1.2.34)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上更新统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该剖面出露厚度9.5m 。其中在第②层采集孢粉样一件 ,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麦学舜分析,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以乔木植物花粉为主 ,均占总数的82.5%,其中又以松 、桦、铁衫粉为多,分别占60.2% ,4.5%及5.8%;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较少,均占总数的13.6%,且于其中又以均占总数4.5%的蒿粉较多;蕨类植物孢子少 ,其中以水龙骨属孢子较多 。

图1.2.34 奈曼旗东南采坑06-079点早全新世湖积堆积单元观测剖面

分析认为 ,该剖面沉积时期之植被为含一定量阔叶被子植物之针叶林或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和较湿或轻湿。

在②层采集的14C样品,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尹金辉等测定 ,距今年代为(11590±130)a。

昌图县大四家子乡南腰中全新世湖积堆积物单元(Qhl2)剖面(图1.2.35)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35 昌图县大四家子乡南腰(Qhl2)剖面

辽宁省康平县小城子乡Q0701点中全新世湖积单元(Qh2l)实测剖面(图1.2.36)

图1.2.36 辽宁省康平县小城子乡Q0701点(Qhl2)实测剖面

上覆地层:上全新统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下更新统

(0)灰白色、灰**细石英砂砂

未见底

在该剖面① 、②、③、④ 、⑤层中共采集8件14C样品,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尹金辉等测定,其测定结果见表1.2.6 。

表1.2.6 辽宁省康平县小城子乡Q0701点14C测年结果

注:Q0701-4-2样品未测得结果。

从表1.2.6可见 ,该剖面地层年代应属于中全新世。

该剖面①层,埋深6.0~5.65m 。14C年龄为5585~5664、5674~5711a(CalBP),属于中全新世。沉积物为深灰褐色淤泥质粉砂 ,含有腐烂的植物根系,黄褐色团块,层理不明显。孢子花粉特征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70.2% ,松属含量占59.6%,为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的冷杉、铁杉 、桦属和栎属;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19.2% ,蒿属含量占5.8% ,莎草科和禾本科均占2.9%,藜科和狐尾藻属占1.9%,榛属、麻黄属、菊科和毛莨科花粉含量各占1%;蕨类植物花粉占10.6% ,水龙骨科(属)占7.6%,为主要属,其次含有少量的石松属 、凤尾蕨属和真蕨纲 。

该剖面②层 ,埋深5.65~5.2m。14C年龄为5054~5189a(CalBP)、5214~5225a(CalBP)、5233~5245a(CalBP)和5258~5311a(CalBP)四个年龄区间,属于中全新世。沉积物为灰 、深灰色淤泥质粉砂 、细粉砂,未见层理 。孢子花粉特征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74.6% ,松属含量占57.1%,为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含有冷杉、铁杉、桦属和桤木属及少量的榆属和椴属;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16.7% ,蒿属含量占5.8%,莎草科占3.2%,为优势组合 ,还见有禾本科 、藜科、狐尾藻属、榛属 、杜鹃科、鼠李科、伞形科和黑三棱科;蕨类植物花粉占8.7% ,水龙骨科(属)孢子含量占7.1%,为主要属,其次含有少量的石松属和凤尾蕨属。

该剖面③层 ,埋深5.2~3.6m。沉积物为灰 、浅灰色细粉砂,含淤泥质粉砂,未见层理 。根据沉积物颜色和沉积物特征又细分为以下三层 ,分别为:

③-1层,埋深5.2~4.7m,14C年龄为4850~4980、4999~5038a(CalBP) ,属于中全新世 。孢子花粉特征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84.2%,松属含量占65.3%,为主要成分 ,除此之外还含有冷杉、铁杉 、柏科和桦属及少量的胡桃属和栎属;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7.9%,蒿属含量占2.4%,狐尾藻属占1.6% ,为优势组合 ,禾本科、蔷薇科、藜科 、菊科和榛属花粉含量均占0.8%;蕨类植物花粉占7.9%,水龙骨科(属)孢子含量占5.5%,为主要属 ,其次含有少量的卷柏属 、海金沙属和凤尾蕨属。

③-2层,埋深4.7~4.4m,14C年龄为4436~4623 ,4764~4787a(CalBP),属中全新世。孢子花粉特征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75.8%,松属含量占59.2% ,为优势物种,除此之外还含有冷杉、铁杉、桦属及少量的鹅耳枥属和栎属;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14.2%,蒿属 、莎草科含量均为2.5% ,为草本植物的优势组合,还出现了少量的禾本科、泽泻科、狐尾藻属 、蔷薇科、伞形科、鼠李科 、蓼属、藜科、麻黄属和榛属花粉;蕨类植物花粉占10%,铁线蕨属占5% ,水龙骨科(属)孢子含量占3.3% ,为蕨类植物的优势组合,其次含有少量的卷柏属和真蕨属 。

③-3层,埋深4.4~3.6m。孢子花粉特征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78.4% ,松属含量占57.6%,为优势物种,除此之外还含有冷杉 、铁杉、桦属和及少量的鹅耳枥属和栎属;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12.8% ,蒿属、莎草科含量均为2.5%,为优势组合,还出现了少量的禾本科 、泽泻科 、狐尾藻属、蔷薇科、伞形科 、鼠李科、蓼属、藜科 、麻黄属和榛属花粉;蕨类植物花粉占8.8% ,其中水龙骨科(属)孢子含量达8%。

该剖面④层,埋深3.6~2.1m 。沉积物为细粉砂,下部为土** ,向上渐变过渡为**,细分为上下两层,分别为:

④-1层 ,埋深3.6~3.0m。孢子花粉特征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88.2% ,松属含量占72.3%,为优势物种,除此之外还含有冷杉、铁杉、桦属 、桤木属、铁木属和柳属;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8.4% ,藜科花粉含量占2.5%,其次为莎草科、禾本科 、黑三棱科和蓼属花粉;蕨类植物花粉仅占3.4%。

④-2层,埋深3.0~2.1m 。孢子花粉特征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82.9% ,松属含量占62.8%,为优势物种,除此之外还含有冷杉、铁杉、桦属等;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仅占7%;蕨类植物花粉占10.1% ,其中水龙骨科(属)孢子含量占7.8%。

该剖面⑤层,埋深2.1~1.0m。孢子花粉特征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87.5%,松属含量占71.9% ,为优势物种,除此之外还含有冷杉 、铁杉 、桦属和及少量的桤木属和榉属;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7%,以蒿属和莎草科为优势组合;蕨类植物花粉占5.5% ,其中水龙骨科(属)孢子含量达到4.7% 。

该剖面⑥层 ,埋深1.0~0m。沉积物为土**现代风沙,具明显的纹层和斜交层理。

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时期植被为以松为主要建群植物树种组成的针叶林 ,气候温和较湿或轻湿 。从沉积环境分析来看,本剖面的第四纪地层经历了由湖沼相演变为沙地的过程 。

库仑旗北塔木格尔06-084点中全新世湖积单元(Qhl2)观测剖面(图1.2.37)

上覆地层:晚更新世地层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上更新统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37 库仑旗北塔木格尔06-084点观测剖面图

该剖面出露厚度3.6m。其中采集孢粉样2件,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麦学舜分析 ,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以乔木植物为主,占总数的51.3%~39.1%;灌木及草本植物占总数的36.1%~53.3%;蕨类植物 ,占总数的4.6%~7.6%。

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时期植被为以松为主组成的针叶林及以蒿和藜等草本植物组成的稀树草原或稀林草原,气候温和清爽 。

在②层和④层中各采集1件14C样品 ,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尹金辉等测定,距今年龄分别为(2530±70)a、(1130±60)a。

通辽花吐古拉嘎查北06-067点中全新世湖积单元(Qhl2)观测剖面(图1.2.38)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38 06-067点观测剖面图1.取样点;2.风砂土;3.亚砂土;4.淤泥

该剖面出露厚度2.45m。其中在第③层采集孢粉样1件,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麦学舜分析 ,结果表明 ,孢粉组合以乔木植物花粉较多,占总数的81.7%,其中又以松居多 ,占总数的68.3%;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占总数的12.4%,其中草本植物又以蒿及蕨类粉较多 ,占总数的4.3%;蕨类植物孢子少,其中又以水龙骨孢子及水龙骨属孢子较多,占总数的5.9% 。

分析认为 ,该剖面沉积时期植被为针叶型之森林,气候为温和轻湿或轻润。

在第③层中采集1件14C样品,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尹金辉等测定 ,距今年龄为(4170±65)a。

从上述剖面可见,主体岩性为亚砂土、粉砂层 、黑色淤泥层 。呈互层结构,岩性组合稳定 ,水平层理明显 ,含贝壳和腹足类碎片,空间分布范围广泛,反映了湖泊沉积的环境特点。而不同剖面之孢粉组合均以乔木植物为主 ,反映气候温和轻湿的生长环境。

在内蒙古、辽宁省和吉林省,该套地层均划归为冲积成因或局部湖泊成因,并作为东西辽河和其他河流的一级阶地 。但通过本次遥感调查 ,根据该套地层空间分布的稳定性,区域岩性的可比性,同时结合14C测年和孢粉资料 ,首次实现了东西辽河平原区域内的该套地层的统一划分,提高了该地区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程度,为深化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提供了翔实的地质依据。

3.中全新世风积物单元(Qheol2)

广泛分布在科尔沁沙漠和西辽河北部地区;另外 ,在松嫩平原长岭隆起的西端地区有少量出露。

岩性为土**沙层、深灰色古土壤层 。该层划分与《吉林省区域地质志》古土壤层的14C年龄结果为距今(2730±170)a相一致 。

(三)下辽河平原

分布在下辽河平原广大地区。按岩性特征差异划分为早-中全新世冲洪积(Qhpal1-2)和海积(Qhml2)两个单元。

1.早-中全新世冲洪积物单元(Qhpal1-2)

广泛分布于下辽河平原区 。

岩性为粉砂 、粉砂质粘土、淤泥层。典型岩性特征以沈阳道义屯实测剖面为代表。

2.中全新世海积物单元(Qhml2)

分布在盘山以南的广大滨海平原地区 。为埋藏单元,埋深8.50~20.71m。属于第三次海侵的兴盛时期,称为盘山海侵。

岩性特征:埋深8.50~20.71m 。此期是第三次海侵的兴盛时期 ,其岩性特征是:下部为灰色粉细砂亚粘土薄层 ,砂粒均匀,其粘土层中含有炭化植物碎屑。上部为灰黑色、深灰色亚粘土夹粉砂薄层,并含少许半炭化植物(图版1.2.43)。砂粒均匀 ,层中见有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可达10~18种,并含海相介形虫 。

孢粉以木本植物为主,占23%~50% ,栎属 、椴、鹅耳枥属、榛属等;草本植物占39%~47%,以蒿属为主,阔叶林景观。古气候为湿润温暖。

关于“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ino520]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07-1705.html

(21)
kino520的头像kino520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kino520的头像
    kino520 2025年07月25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kino520”

  • kino520
    kino520 2025年07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kino520
    用户072501 2025年07月25日

    文章不错《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