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的人物年谱

网上有关“王宠的人物年谱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王宠的人物年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甲寅 一岁 

十一月初八日,宠生 。

是年 ,徐祯卿十六岁,文徵明二十五岁,唐寅二十五岁 ,祝允明三十三岁,王鏊四十五岁,吴宽六十岁 ,沈周六十八岁,诸人皆吴县人。

弘治十年(1497年)丁巳 四岁 

是年,王问(吴县人)生。

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 五岁 

是年 ,文彭(征明长子)生 。

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 八岁 

是年,王榖祥(吴县人)生,文嘉(征明次子)生。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 九岁 

是年 ,袁袠(吴县人)生 ,文伯仁(征明从子)生。

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 十一岁 

是年,吴宽卒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 十二岁 

是年,彭年(吴县人)生。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 十五岁 

是年 ,文征明三十九岁,折辈与宠定交。父贞为守、宠向文征明“请字 ”,征明辞之 。是年 ,钱榖(吴县人)生。

正德四年(1509年)己巳 十六岁 

宠师沈明之,文征明之友,复为宠“请字” ,征明“乃即其名义训之”,“字宠曰履仁 ”,又“字守曰履约”。

八月二日 ,沈周卒 。十月二十六日,黄姬水(吴县人)生。

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 十七岁 

宠第一试,不售。

是年 ,宠更字履吉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 十八岁 

九月十五日 ,文征明“留宿南濠王氏溪楼,与履约昆仲夜话”,作《履吉陪余夜话达旦别赠一首》:“……蹇衰安得年如子 ,英发行看妙逼人 。 ”

十月九日,“时淮北小警,吴中城禁稍严”(健按:即倭寇来犯)。文征明里居 ,宠与蔡羽 、陈淳 、王守访明并饮。

秋,宠与征明、吴爟、蔡羽 、王守泛舟游横山 。

是年,宠从蔡羽游学太湖洞庭山。

是年 ,与兄王守在蔡羽门下习经、诗,宿蔡家 (包山精舍)三年。

正德七年(1512年)壬申 十九岁 

三月,宠与征明、吴爟 、蔡羽、陈淳、汤珍 、王守泛舟石湖 ,登治平寺 。

春,文征明有《题画送履仁赴洞庭》。

腊月十八,宠访汤珍草堂 ,明在座 ,征明有诗:“汤君秀润拟文犀,王郎钉座哀家梨。二君真是后来秀,风仪濯濯情依依 。……”

冬 ,征明病,宠与王守、吴爟、钱孔周(同爱,吴县人)过访探视。

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 二十岁

宠第二试 ,不售。

五月六日,征明绘《游吴氏东庄图》,题记云:“近游东庄 ,有怀先师吴文定公(宽),赋得小诗一章,并系拙图 ,奉赠嗣业二兄 。是日同游者吴次明 、蔡九逵、钱孔周、王履约 、履仁 、东禅僧德璇。 ”

夏,宠与明濯足虎丘山剑池。

九月,明绘《拙政园图》 ,宠为题五律一首 。

秋 ,明病卧里居,宠过访探视 。

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 二十一岁

三月二十七日,明绘《两溪草堂图》 ,宠为题七古一首。

春,明送履约、履吉游太湖玄墓山。

五月十三日,宠与明、汤珍 、王守往石湖行春桥赏月 。

是年 ,宠作《听松赋》;宠读书于石湖草堂;书法尚未成就。

是年,周天球(吴县人)生。

正德十年(1515年)乙亥 二十二岁

宠居石湖治平寺 。

夏,文徵明作诗《简履仁》。

九月 ,文徵明作《忆城西夜游寄履约兄弟》。

秋,宠与明、汤珍登葛氏墓看月,明作《月夜葛氏墓饮酒与子重、履仁同赋》 。

十二月五日 ,明为宠作《治平山寺图》,末识“履仁久留治平,岁暮有怀 ,题此奉寄。正德乙亥十二月五日” ,并有诗《履仁独留治平寒夜有怀》。

是年,文明有《题古木高士图寄履约兄》 。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 二十三岁

宠第三试,不售。

文明绘《落木寒泉图》 ,末识“正德丙子秋日,过王氏小楼,同履约兄弟诵宋玉《九辩》之一章 ,因写《落木寒泉》,并书此词。明 。”(《石渠秘籍》八编)

“《明王宠书南华经》,素绢本 ,小楷,书款识云,余昔年过补庵先生剑光阁 ,见虞永兴手书漆园内篇,笔法绝似度人经,而遒媚过之 ,披次心赏 ,留舟中阅数日,不忍释手 。丙子春王,予再过梁鸿溪上 ,补庵持素缣属予手摹永兴腕法,书成七篇,三阅月始报命 ,要亦优孟衣冠虎贲之貎,殊足愧也。正德十一年□月二日雅宜山人王宠制。 ”(《石渠宝笈·明王宠书南华经》)

是年,宠旅无锡 ,过华云(补庵)剑光阁,为华书南华内七篇 。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 二十四岁

岁初,文徵明在宠兄弟小楼 ,赋王氏瓶中水仙。

二月,文明绘《湘君图》并书《九歌》二章赠宠。

四月,宠与明虎丘东溪泛舟 。

夏 ,明“同次明 、履仁治平寺纳凉”。

八月朔旦 ,宠赋得《抚孤松而盘桓》诗数首并书,“为大参遯庵吴公(愈)七十有五诞辰,敢献短章 ,揄扬厥美。晚生王宠谨书” 。(《珊瑚网》)同月,明为寿岳父吴愈(愈为夏昶女婿)华诞,绘《抚孤松而盘桓图》 ,宠为之篆题,并楷书五古诗一首。

是年,宠作行草书《浔阳江歌十首·楞伽吊古诗》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年 ,唐寅避暑石湖 。

正德十三年(1518年)戊寅 二十五岁

正月二十八日,宠题文明所藏宋克画竹图。

二月十九日清明,宠与明、蔡羽、汤珍 、王守、潘和甫、朱朗游无锡惠山 ,茶会二泉亭下,明绘《惠山茶会图》卷,卷后有宠楷书《惠山茶会诗咏》 ,此件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月九日 ,文明与王守 、王宠饯别于虎丘,“赋赠二诗,期望后会晋陵 ” 。同月二十一日 ,宠与文明、蔡羽、郭邵同观《文天祥书苏轼词后》于尹山精舍 。

十月,文明绘《菊花图》,末识“今岁菊事颇迟 ,重以积雨,遂尔落寞。偶过王氏小楼,见瓶中一枝 ,因纪短句 ”。宠兄弟各为题五绝一首 。

是年,宠绘《苕溪图》赠太初兄卜隐,并系以诗;宠作《南都》诗 ,以刺朝政;文明作《望夜乘月发浒墅舟中与履约兄弟同赋》;宠草书《自书诗》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是年,宠书法初见成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 二十六岁

宠第四试,不售 。

六月 ,文明过王氏石湖草堂。

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 二十七岁

三月 ,宠与文明 、吴爟 、蔡羽、王守游长洲县大云庵。

九月十五日,文明为宠绘《花游图》 。

秋,宠游太湖包山 ,集包山诗作为《包山集》,于包山精舍作《感旧赋》,述从蔡羽游学往事。

冬 ,宠与文明、蔡羽 、王守宴集于王鏊东堂,明绘《燕集图》,宠等为之题诗。

是年 ,楷书《游包山诗册》赠蔡羽 。临《破邪论》,跋云:“庚辰秋,余游包山归 ,寓楞伽寺,子重(汤珍)宿余寓所,因出墨本《破邪论》俾余临之。”

是年 ,宠与蔡羽、王守、汤珍等游太湖西洞庭山;文彭与宠同寓石湖治平寺读书;宠书《倪瓒耕隐轩诗》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正德十六年(152l年)辛巳 二十八岁

七月一日 ,宠将赴南雍,文明绘《秣陵秋别图》并题以赠 。

八月,作《辛巳八月朔过碧云精舍偶题次韵》 。(《珊瑚网》)

作《辛巳书事》诗 ,以刺时事。

是年,小楷书《圣主得贤臣颂》册(今藏扬州市博物馆)。

是年,王守卒业于南雍 。

文彭于《王宠真行书十册》题跋云“家君每称述履吉先生翰墨精美 ,结构圆熟,楷法深得永兴遗意,尤为世所推重。予亦最爱之 ,相乞无已,兹成十册,乃其生平用意之作。此系雅翁一时神采 ,拈毫托素,如渔郎偶入花源,景色殊胜 ,使之再入 ,不可复得矣 。”

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 二十九岁

宠第五试,不售。

五月,宠与文明“濯足剑池 ”。

是年 ,“江浙风灾,民大困,王(宠)作《风灾纪变诗》” 。(《列朝诗集》)

是年 ,宠于唐寅桃花庵中,书《五柳先生传》于赵孟頫所作陶潜像上。

是年,宠书《尚书·尧典》。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 三十岁

文明以诸生贡于成均 ,春,明赴北京,蔡羽同行 。汤珍 、吴爟、王守、王宠于汤珍双梧堂为明 、蔡羽饯行。汤珍延画工绘六人图象 ,明为之补景,蔡羽题记,宠作送行诗 ,序云:“林翁尊师、衡山文丈偕计北征 ,轺车齐发,敬呈四首。”

十二月二日,唐寅卒 ,祝允明为撰墓志,宠楷书 。

是年,吴爟卒 ,宠为撰并书墓志铭(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4期)

是年,“王(宠)以吴中大饥,民多采食野菜 ,作《野菜谱》三十四幅 ”。(《香苏山馆古体诗钞》)

是年,书《游包山诗》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是年,行书《阳春词》轴(今藏无锡市文物商店) 。

是年 ,宠书法始见成就。

嘉靖三年(1524年)甲申 三十一岁

三月,摹褚河南书,自跋云:“衡山文先生 ,当世书家宗匠也 ,宠书何能窥郢氏之门,而顾蒙嗜痂,所不解也。昔年承命书此数篇 ,草堂读书之暇,漫为提管,积五岁始竣 ,不揣足览,幸先生教之 。”

五月,为门生金用(元宾)书《杂诗卷》。

“《明王宠书杂诗一卷》洒金笺本 ,草书,七言古诗一首,五言律诗九首 ,款识云,嘉靖甲申十月十一日吴门王宠履吉甫书。”(《石渠宝笈》)

是年,王鏊卒 。

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 三十二岁

宠第六试 ,不售。

是年 ,宠作《五叩》,送袁袠北行;书《后赤壁赋》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是年,有《乙酉送家兄履约会试》诗:“努力休明时 ,望子光五族 ” 。

是年,王宠作《都穆墓志铭》。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 三十三岁

春,宠“寓楞伽精舍 ,杏花盛-开,忽雪霞交集,山僧折枝作供。戏效白体赋二绝” 。(《雅宜山人集》)

作《五忆歌》 ,序曰,“丙戌病暑,城居如甑 ,伏枕书空,游神六合,戏作五忆之歌 ,以解烦蒸 ,亦犹执热者之思濯手 。”

“明祝允明十九首帖,祝京兆书,落笔辄好 ,此卷尤为精绝,翩翩然与大令抗衡矣。宠从休承处持归,临摹数过 ,留案上三阅月,几欲夺之,以义自止 ,休承其再勿假人哉。丙戌夏五端阳日王宠识 。 ”(《停云馆帖》)

“《明王宠书楚骚四篇》,宋笺本,草书 ,款识云,丙戌夏五八日,雨窗燕坐 ,元宾出新笔 ,祈父展经纸,颇有临池兴趣,漫为书此。”(《石渠宝笈》)

“《王履吉书离骚并太史公赞卷》。‘丙戌秋七月廿一日 ,雅宜山人王宠书 。’”(《式古堂书画汇考》)

九月,宠作《行草书诗轴》,识云:“丙戌九月廿三日 ,与子龄(宠门生)、元宾燕坐书阁,弄笔书此。时从弘之饮归,大醉不计笔墨 ,殊媿潦草。 ”(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十月既望,行书《为章简甫书诗》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

十月,文明致仕离京。

冬 ,宠访华云梁鸿溪上,坐剑光阁,华以“佳笺乞为楷书 ,以作枕中鸿宝 ” ,越明年一月,宠于石湖禅院楷书《游包山诗卷》寄华云(今藏上海博物馆。见《书法》1990年5期)

是年,宠作《行书诗七绝二首》轴 、《行书诗》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

是年 ,书《刺客列传》于石湖草堂。

是年,王守中进士,宠作《丙戌岁家兄履约释褐南宫欢喜口号八绝句》。

是年 ,祝允明卒 。

嘉靖六年(1527年)丁亥 三十四岁

一月,于石湖禅院楷书《游包山诗卷》寄华云 。

二月,书石湖、包山杂诗卷 ,后题“丁亥春二月之吉,书于石湖精舍”。同月,小楷书《寿方斋袁君六十颂并序》(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王宠书出师二表》 ,金粟笺,乌丝栏本,行草书 ,款识云 ,丁亥孟夏望后书于石湖精舍,雅宜山人王宠履吉父 。”(《石渠宝笈》)

三月,宠为金用书《九歌》一卷。

四月望后 ,仿祝允明草书《古诗十九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馆。同月二十二日,行书《山居杂作》册(今藏上海博物馆) 。

五月 ,于石湖精舍草书《七发》卷,跋云:“丁亥夏五,与口口昆仲同寓石湖精舍 ,山窗燕坐,为写此卷。雅宜子王宠识。 ”(《江村销夏录》 。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十月,小楷书《岳阳楼记》等十册赠华云。

十二月二十一日 ,于石湖草堂草书《千字文》。(见《故宫书画录》一,《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四)

是年,宠书张衡《舞赋》于仇英所作《瑶台清舞图》上 。

是年 ,楷书《摹东方朔像赞》(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 三十五岁

宠第七试 ,不售。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戊子二月望日,夜坐石湖山房写此,雅宜子王宠 。”(《式古堂书画汇考》)

三月十日 ,文徵明绘《槐雨园亭图》,宠为题五律一首 。同月,文徵明绘《辋川图》 ,图后有宠楷书《辋川诗》。

四月,因经济所迫,宠央文彭作中 ,立字据向同里袁褒(与之)借白银五十两,月利二分。“立票人王履吉央文寿承作中,借到袁与之白银五十两 ,按月起利二分,期至十二月一并纳还,不致有负 ,恐后无凭 ,书此为证 。嘉靖七年四月日,立票人王履吉押,偕中人文寿承押。”

夏 ,值溽暑,宠与文明宴于钱氏有斐堂,书丙戌年所作《五忆歌》以赠主人。

冬 ,与文徵明寓居楞伽寺,宠画《竹居图》并书,王榖祥、文彭 、文伯仁等题 。陆师道跋云:“衡翁与王履吉为忘年交 ,意气相投,真所称金石椒兰,每同寓僧寮道院 ,必浃月连旬,非砥志人品,则托趣笔墨。 ”(《书画汇考》)

是年 ,明绘《关山积雪图》 ,五年后方成。

是年,宠作行书《秋兴诗八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馆);行草书《李白诗》卷(今藏朵云轩)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三十六岁

三月上巳日,宠于石湖行草书《还山诗》。“《王履吉还山诗》。‘己丑上巳日 ,雅宜山人王宠书于石湖禅院 。’”(《式古堂书画汇考》)

“明王宠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卷》,印花笺本,草书 ,款识云,己丑端阳日,与原承修伯日宣燕石湖草堂 ,醉后书此,归之原承,他日展玩可识踪迹 ,书不足道也。雅宜子宠。”(《石渠宝笈》 、《故宫书画录》一,《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七)

王守应召入京 。七月,宠作《赠家兄履约应召诗》(今藏上海博物馆) 。

题《唐子畏秋塘诗景图》 ,“雅宜山人王宠书于石湖草堂 ,时己丑七月廿又五日。 ”(《式古堂书画汇考》)

九月六日,宠于石湖作《自书诗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年,有《行书十律诗卷》(台湾《清玩雅集收藏展》 ,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年版)

嘉靖九年(1530年)庚寅三十七岁

春,晋京,四月赴试 。

六月 ,离京。有《计偕别友生作》、《登焦山作》、《寓兴隆精舍作》 、《秘省召试作》、《郊游与诸公作》、《海印寺阁眺》等诗。

七月二日,行草书《西苑诗》卷,自跋云:“庚寅岁归自燕 ,与九岩先生同舟,相得欢甚,漫书近作三篇 ,冀请教益,幸勿我遗耳 。七月二日,吴郡王宠顿首。”(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见《书法丛刊》第三辑)

八月十六日夜 ,宠与文明 、汤珍石湖泛舟 。

九月九日 ,宠与文明、汤珍楞伽山登高。同月,作《庚寅岁九月二十六日寓治平寺高斋纪事》。

是年,袁表(邦正)致仕归 ,文明为表作《闻德斋图》,宠、彭年 、蔡羽为斋客,三人并为此图题跋 。王宠为之作《闻德斋记》。

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三十八岁

宠第八试 ,终不售。“盖自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凡八试,试则斥 ,而名日益起,从游者日众” 。

以年资贡入太学(梁章钜《退菴题跋》卷八) 。

三月三月,文绘《写意十二段》 ,题云:“偕子重、履吉过竹堂僧舍,性空上人联此纸索余墨戏。 ”(周道振《文书画简表》)。

三月,宠与文明、汤珍游竹堂寺 。

“枝山翁书 ,为当代第一 ,然质性豪爽,不耐拘检,故其作书多狂草大帧 ,至于小楷,则仅一见之。……嘉靖辛卯春三月六日,王宠。”(《式古堂书画汇考》)

四月七日 ,书《草堂杂诗》卷,跋云:“辛卯孟夏七日,书于(石湖)越溪堂 。”四月十日 ,文徵明为宠作《松壑飞泉图》,跋云:“丁亥归老吴中,与履吉话之 ,遂为写此。屡作屡辍,迄今辛卯,凡五易寒暑始就;五日一水 ,十日一石 ,不啻百倍矣。是岂区区能事真不受迫哉?于此可以见履吉之赏音也 。四月十日。 ”(《故宫书画集》第四十五册)同月,文明绘《赠别图》赠王宠,末识“履吉将赴南雍 ,通停云馆言别,辄此奉赠。辛卯四月 。明 ”。

宠游南雍,得疾东归 ,意不起,秋末,养病虞山白雀寺。

十月 ,宠题文明《雪景图》(今藏上海博物馆) 。

十二月,宠撰袁鼒(方斋)夫妇行状,鼒子袁衮持状乞文明作墓志铭 。

是年 ,宠作行书《游西山诗》,合装于文明《秋林飞瀑图》卷后(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 三十九岁

正月初七,宠与文徵明集于袁褒城北别业。明有诗 ,宠与王毂祥 、彭年分题 。

正月望日 ,宠于万至斋中作《旦发胥江口》等诗。

春,宠与文明、王守宿石湖治平寺。宠摹沈周画并书旧作,自书《宿白雀寺》诗卷 。

二月八日后 ,宠与文徵明、王谷祥等分题陆治《四时蔬果图》卷。

“《王雅宜千文》。‘嘉靖壬辰夏日,雅宜山人王宠书于石湖别业 。’”(《式古堂书画汇考》)

四月朔日,作《宿白雀寺二首卷》 ,“癸巳四月朔日雅宜山人王宠书于碧峰老师房。”(今藏苏州博物馆)

“《王雅宜书半岩潘君七秩序并辞》。‘嘉靖壬辰七月既望,吴郡雅宜山人王宠书 。’ ”(《江村销夏录》)

“《王雅宜书罗大经山居篇》。‘嘉靖壬辰八月二日,雅宜山人王宠书于石湖别业。’”(《式古堂书画汇考》)

“《明王宠诗帖一卷》 ,素笺本,行草,大书七言绝句六首 ,款识云,壬辰九月二日雨中书,越溪病子王宠履吉父 。”(《石渠宝笈》)

九月 ,有《行草书杂诗卷》(台湾《清玩雅集收藏展》 ,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年版)

“《明王宠书杂诗一卷》,素笺本,草书 ,五言古诗二首,五律二首,七律四首 ,七言绝句二首,款识云,壬辰秋日卧疴山房 ,闲写杂诗数章,呈明水先生求正,雅宜山人王宠 。 ”(《石渠宝笈》)

十月既望 ,文徵明绘《关山积雪图》成,跋云;“……曩于戊子冬,同履吉寓于楞伽僧舍 ,值飞雪几尺 ,……履吉出佳纸索图,乘兴濡毫,演作《关山积雪》 ,一时不能就绪,嗣后携归,或作或辍 ,五易寒暑而成。……”(文徵明《关山积雪图跋》)

十一月二十三日,跋祝允明书《离骚》墨迹。同月,跋李公麟《揭钵图》卷 ,云:“余方养疴山中,世事都捐,与药饵为伍 。……”

是年 ,文徵明绘《江南春图》,并书追和倪云林江南春词,裱为一卷 ,宠等亦和诗其中。

是年 ,行书《湖上八咏》卷及自作诗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是年,自跋辛巳所书《圣主得贤臣颂》:“右楷书贤臣颂,乃余闲中所作 。欲学《黄庭经》之古而近于拙;学《乐毅论》之劲而近于生;信古人之难摹仿也。 ”

是年 ,行书《为石壁书诗》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是年,“家兄(王守)四月廿八日出京,到陕军中纪功”(《王宠山庄帖》) 。

是年 ,宠为王献臣作《园居》诗,仇英为之补图。

嘉靖十二年(1533年)癸巳 四十岁

二月十一日,书《述病帖》(傅红展《王宠行书述病帖》综考 )

三月 ,作《嘉靖癸巳三月晦日将往白雀寺与碧峰禅师虞山泛舟二首》。

春,宠与文徵明 、蔡羽 、金用饮于钱同爱家 。

春,作《送陈子龄会试诗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月初一 ,行书《白雀寺诗二首》卷(今藏苏州博物馆)。

四月二十日,时寓白雀寺,是日乘舟访王元肃虞山精舍 ,不遇 ,“返棹怅然,寄以长句” 。“王履吉先生养疴白雀寺,访故人王元肃虞山不值 ,作此歌,元肃拿舟追及之,因以二丈许桑皮纵笔满卷为赠 ,虽结法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 ,有威凤千仞之势 。盖月余而履吉物故,当是绝笔也。又二十余岁,而元肃为双钩入石 ,尝乞余言跋尾。居数岁,元肃亦殁 。又二岁,而有以此卷质者 ,诘之 ,知非王氏有也。无何,赎去。又数岁,而复得之他所 。流落宛转 ,真如传舍失弓得弓,何必在我。因为题其后,以俟后之君子主斯卷者。时庚午之夏伏日也 。 ”(《弇州山人稿·明王宠白雀帖》)“王宠《白雀》绝笔尤佳。”(《寒山帚谈·附录·金石林绪论》)“《王雅宜书杂咏卷》。履吉行草 ,自山阴父子中来 。然所得者姿态耳。此卷白雀寺诸诗尤备风骨,有美女舞竿、良骥走坂之势,友人王元肃云 ,履吉作此时病已甚。”(《弇州四部稿》)按:此卷今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见1986年重庆出版社《王宠行草诗卷》,《书法》1989年5期 。

离白雀寺 ,宠返石湖 。病逾甚,“逮将易篑,顾浚明(朱浚明 ,宠门生)惓惓语曰:“《白雀集》可传矣 ,诸稿尔藏之石湖草堂。 ”

四月三十日,宠病故,享年四十。文徵明为撰《王履吉墓志铭》 。“王雅宜先生宠 ,字履仁,后字履吉,吴县人。先生与兄履约俱为邑诸生 ,而名过之,顾累试辄不利,以年资贡入太学 ,试复不利,竟死,得年仅四十。 ”(《弇州四部稿》)

鲵影萍踪收集整理

(2019年2月2日)

来源《淞江报》2018年08月31日 书法专版

吴运友小楷书法册页《古文精选》(节录)

“古拙·空灵·淡雅”

——浅谈吴门书派王宠书法的审美意趣

 

吴运友

论及明代书法 ,吴门书派是绕不开的 。谈到吴门书派,王宠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吴门书派是以地域为特征的最大文人书法流派,而王宠则是吴门书派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中坚人物。在吴门书派中 ,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一起被誉为“吴门三家” 。何良俊《四友书斋丛说》中认为“衡山之后当以王雅宜为第一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认为:“天下书法归吾吴矣 ,而祝京兆为最,文待诏徵明 、王贡士宠次之。”王宠的书法是对古法的回归与复活,是对晋唐精神的张扬与延续 ,在明代书坛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

一、古拙之趣

古拙作为王宠书法的显著标志之一,让人印象深刻。王世贞在《吴中往哲像赞》中说王宠“书始摹永兴,晚年稍出已意 ,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 ,几夺京兆价”,又说“王履吉《闵文赋》《进学解》《千字文》皆入永兴三昧,极书家之观矣 ,然不知《拙政园记四诗》《张琴师传》,浑浑有钟太傅意,使人爱而复敬之。然而又不如《退之琴操》 ,使人敬而不便解 ,大抵以古藏拙,在八法独觉、等觉间,庶几上乘之将达者也 。 ”所谓的“拙” ,源自《老子》的“大巧若拙” 。书法之拙,是一种艺术风格,它不追求外在的华美以迎合世俗的兴趣爱好 ,而是追求质朴 、内在的艺术美。古拙之美是以古拙的形态给予人以美感,其表现形式是拙,是由工返拙再出巧之拙 ,于看似平淡外貌之下极尽作者的巧思,浑然无迹,是老子所说的“大巧 ”。王宠书法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大朴不雕本色的、自然本真的拙趣 。

 王宠书法的古拙与其高古的取法密切相关。他的书学渊源可概括为“根植钟繇 ,心匠二王,服膺虞世南,遍临隋唐诸名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古法 。王宠学书初师蔡羽。蔡羽书从二王出 ,王宠早期书法直接承袭乃师蔡羽的书风。吴门书派的领袖人物祝允明、文徵明书法取径对王宠熏染较深 。祝允明楷书以钟繇 、二王吸收为多 ,楷书是一派魏晋风韵,草书以张旭、怀素一类为学习范本。他在师长、前辈的指导下,长期致力于古代法帖的临写。长期对古代法帖的临习 ,形成了他古拙静穆 、疏拓秀雅、婉丽遒逸的艺术风格 。王宠书法的古拙之趣,从技法层面上讲,主要表现为笔画含蓄 ,笔意古雅,笔速徐缓。

 第一,笔画含蓄。王宠书法点画厚实圆润 ,朴茂厚实,行笔沉着稳重 。如小楷《辛己书事七首》中的“公”“很 ”“汉”的最后一点,用笔形态与钟繇《荐季直表》的“不”“顿 ”、王羲之《乐毅论》中的“於 ”“亦” 、虞世南《破邪论序》中的“终”“於 ”最后一点都极其相似 ,均露锋入笔微按回锋收笔,体态虽小而丰满有致 。其钩画出锋很小,含蓄有加 ,如小楷《游包山集》中的“水”的竖钩 ,“赋”的戈钩,“空 ”的横折钩,“包”的竖弯钩行笔沉稳 ,至根部凝重浑圆,有的只是藏而不露,呈蓄而不发之态 ,显得古拙朴厚。其折画运笔多圆转厚重,无明显棱角。如《寿方斋袁君六十颂有序》中的“同”“昂 ”“首”等字的折画均是裹锋圆转微按蓄势再发 。

 第二,笔意古雅。王宠的字多含隶书笔意和章草笔意 ,增加了字的古拙意味。如小楷册《琴操十首》中的“受”“岐 ”“父”“追”“水 ”“越 ”的捺画收笔重按上扬,笔画比以前的作品有所延长,隶意较浓 ,并使单字不再是单一的瘦长,显得更加舒展 。撇画一改以前短笔为主的倾向,以前短撇的运用使字变得含蓄内敛 ,结体收左纵右 ,这种单一化的程式使字变得简淡空灵,成为王宠小楷显著特质。其小楷册《琴操十首》在撇画的处理上作出了空前的突破,短撇多为长撇取代 ,尤其是有的长撇收笔较重,带有浓浓的隶意,这一用笔方式在以前是极为少见的。安世凤《雅宜千文》云:“雅宜行草 ,以章草之笔就过庭体,旭素以下罔不该贯 。”又《毛刻雅宜行书》云:“大抵以章法为草……”全无《圣教》以来束缚驰骤之苦。“清代梁清远说:“王履吉晚年行草亦多用章草笔意,遂更古雅。 ”如《张华励志诗》是一幅行草书作品 ,笔画常带波磔,含有章草笔意 。点画都比较含蓄短促,极少显露笔锋 ,笔画圆润厚实,整体看来通篇很多短线 、圆点,笔势生动活泼又互相呼应 ,而笔画却少有连绵数笔的地方。具有高旷超逸的神韵。行书《千字文》以《十七帖》为基础 ,蕴涵较多章草笔意,笔画沉着稳健,线条质朴圆润 ,气韵疏朗流畅,得晋人书风的气质神采,显得古雅拙朴 。

 第三 ,笔速徐缓 。孙鑛跋王宠《江文通拟古诗》云:“若履吉之于永兴,则稍得层台缓步遗意,尚乏骨力。”“层台缓步”是对书写速度的一个比喻 ,形象地说明了王宠用笔的从容不迫,雍容优雅。当代学者薛龙春曾具体分析了王宠《湖上八绝句》和《荷花荡六绝句》迟缓的用笔特点 。指出《湖上八绝句》用笔圆转,点画粗细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字幅中的草字相对流畅,“青飞 ”“桃花”两个字组,颇有指掌灵动之意 ,但行书字则多取持重之态 ,如“霞”“气 ”“映”“浮”“暖 ”诸字,不难想见挥毫时的舒缓迟滞。并指出书于去世前一年的《荷花荡六绝句》,因是高卷大字 ,书写似更加徐缓,是卷通篇墨色如漆,质重沉厚 ,作者似乎有意模糊了点画出入的痕迹,亦无意以妍美之趣为悬鹄。“里”“暮”“屏 ”“碧 ”“片”“群”“福 ”等字的撇画,大多全力推送到锋杪 ,类于碑学手法,书写速度相对迟缓 。在行书作品中保留着徐缓的用笔,使他的作品平添了一种和缓、平静的气氛。同时 ,透过这徐缓的书写情状可以看出他一种平静安宁的心境。

 薛龙春在他的《论王宠的“以巧为拙”》一文中指出:“精巧不敌稚拙,稚拙更显单纯;锋芒不敌秃笔,秃笔更显含蓄 。飞动不敌凝重 ,凝重更显稳健;洒脱不敌沉静 ,沉静更显修养。”王宠的书法用笔含蓄,凝重,稳健 ,沉静,充分显示了古拙之趣。这种古拙并不像清代碑学中改变字的结构那种丑怪之拙,而是熟巧之后的拙 ,拙中见秀,拙中见雅 。给人留下了拙朴古雅的笔墨意象,树立了帖学传统中古拙风貌的典范。

二、空灵之境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一文中 ,谈到晋人要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晋人以虚灵的胸襟 、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境界! ”晋人企望创造的是一个澄澈空明、晶莹透亮的意境 ,这种意境正是王宠所追求的。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种空灵之美 。

 王宠的一生,从容淡泊 ,高洁清纯 ,与太湖 、石湖一直相随相伴 。王宠“临湖而居,临湖而读,读古读今 ,读书读画,谈一湖的天光云影。”诚如文徵明所说:“读书石湖之上二十年,非岁时省侍不数数入城 ,遇佳山水辄欣然忘去,或时偃息于长林草间,含薰赋诗 ,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载之思。”王宠与石湖相伴,领略了石湖空阔高旷、清远纯静的雪后石湖美景 。在《雪后石湖与诸友同泛》一诗中描绘了一个澄澈空明、晶莹透亮的意境。石湖澄澈的意境演化为王宠澄澈的诗境,而他的书法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冰清玉洁 、虚灵空阔。境由心生 ,心与境本为一体 。王宠书法之意不在于笔墨,早已超出了笔墨,在笔墨之外 ,营造了一个直与天地清明之气贯通的意境。这种意境既是石湖的映照 ,更是王宠心灵的写照。而他书法中所显现的正是石湖这种太朴澄明之境,体现出空灵之美 。这种空灵美,具体表现在点画与结构简省 ,谋篇与布局疏朗两个方面。

 第一、点画与结构简省。王宠的字大多是用极为简洁的线条组成的,似乎简省到无法再简省 。笔画的简省不是要将书法简单或浅薄化,并不意味着艺术内涵的简省或空洞。清代画家恽南田云:“简之入微 ,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鬟翠黛 ,敛容而退矣。 ”这种简省手法,造成了“白多黑少”“虚过于实”的视觉效果,是艺术之简 。这种简省使字形变得灵动多变 ,字的空间变得更疏朗、宽阔,凸现空灵之美 。

 笔画简省,使王宠书作因疏朗空灵而引人注目。不仅如此 ,他的字间架之间相脱离 ,笔画之间若即若离,似连非连,笔短意长 ,疏朗揖让,好象没有写到位,感觉笔画与字体似乎都正处于萌发阶段。包围结构的字 ,内部的横竖画常以不同形态的点画代之,使其不与外框相接搭 。非交叉不可的笔画也尽量采取尖接法处理。在技法的各个层面上均以简洁洗练 、似断反连、应密反疏的特点见长,显示出空灵疏朗的无穷魅力。如《送陈子龄会试三首》中的“园 ”为全包围结构 ,其内部结构严谨紧密,外面的“口”部,横竖相对处不黏合 ,留有缝隙,内密外疏,内通外达 ,生气流转 ,松而不散,颇有节奏韵律感 。又如,他小楷作品中许多的“月”字 ,字内的两横大多以两点代之,且与左边撇画、右边的横折竖钩不相接搭,使字内有“疏可走马 ”之感。他的《送陈子龄会试三首》整幅作品显得疏朗萧散 ,平添几分空灵的意趣。如其中“光 ”字全字无一处实接,用笔短促有力,笔笔分离却不松散 ,反而更显空灵 。

 第二,谋篇与布局疏朗。综观王宠书作,其谋篇与布局上让人首先感受到的是“白”的部分 ,王宠正是利用“白”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如行草书《西苑诗》,小楷《送陈子龄会试三首》等,字距 、行距均较为宽博 、疏朗 ,墨色空间与空白空间有机交融 ,体现了阴阳相交的生命意识,展现了知白守黑,相应相生的气韵 。作品中的“白 ”与笔墨的黑几乎有相同的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都是整体造型的组成部分。这种艺术手法,清人邓石如非常精辟地称之为“计白当黑”。就是说 ,留白的创造性运用,使空白成为无形的笔画,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若要领会脍炙人口的“计白当黑 ”的艺术效果 ,王宠的作品无疑是极好的范例 。

三、淡雅之美

淡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品格之一,是雅文化范围内的艺术境界。对“淡”的追求自古有之。庄子提倡“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人生境界 ,并认为“淡 ”能够笼括众美 。如《庄子·刻意》中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主张的“淡”是清心寡欲人生哲学的表现之一,实际上也成为后世艺术美学追求的一种境界。淡雅的艺术源自素朴淡泊之心 。

 王宠的一生是淡泊的一生。他出身低微,其父王贞业商。从小就生活在贫穷喧嚣的酒肆之中 ,比较厌恶城市生活 ,向往“水怀丽泽兑,时歌角弓篇 ”的生活 。王宠自幼丧母,“稍长 ,始知悲慕,见人母子慈恋,妪煦相保持 ,未尝不怆然心催也”。成年后又屡试不第,壮志难酬,加之病痛 ,蚕食了他对现世生活的自信,强化了挫折感。面对种种遭遇,王宠并没有选择退缩、沮丧 、悲观、厌世 。王宠选择了隐居 ,但他并不甘心隐居,“而我独何为,辱在泥途间”。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 ,企愿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切的不幸 ,显示了与常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即使是书法的取径也一样,他的书法——无论楷书还是行草,都深深地打上了其心态的烙印 。他成功地摆脱了嘉靖时期文徵明的精致流畅对吴门书坛的绝对笼罩 ,而极力张扬苏轼所高标的“守骏莫如跛 ”的文人意趣 。他渴望出人头地,然时世终不遂人愿,这使得王宠的性格变得内敛甚至有些压抑。久而久之 ,王宠展示给人的是性格渐渐温和、从容 、淡定的印象,这一切又潜移默化地表现在他的书风当中,以致他的书风也渐渐变得温和、自然。具体说来 ,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气息温和 。朱以辙说,王宠的书法是温和的,“温和的气息 ,温和的墨气,连左顾右盼的点画律动都是温和的 ”。温和是审美趣味中的低调。王宠的书法不激不厉,不乖不戾 ,不偏不倚 ,是古人所倡导的“平和为体”的书作 。如其行草书《瞻眺诗》整卷而言并不求气势胜,它显得温和,温顺。篇中有不少纵拔的线条 ,只是荡起全篇的活跃感,而非猛浪击石以示豪纵。年轻的王宠已知温和的魅力,使温和成为先导 。他的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千字文卷》 ,以朱丝栏为框线,点画爽捷劲健间依然有一般温和之气,胡传海评曰:“行笔的温润内敛 ,结构的自然错落,点画的遒劲疏朗都使作者造成一种外表淡雅内具张力的特点。”如果说祝允明是以纵横纷披以求气势阔大,文徵明是以紧密秀逸以求格局精湛 ,那么王宠则是以温润内敛以求气息淡雅。

 二是造型自然 。王宠书法的造型不饰雕琢,质朴无华,显示了一种自然之美。“自然 ”一词首先是由道家开创者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人亦当顺其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唐代张彦远把“自然”定为最高层次。他说:“夫失之于自然而后神 ,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由此可见 ,只有质朴无华、不饰雕琢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有词云:“不识嫦娥其体态,素而本无粉黛。 ”此中嫦娥的体态 ,虽无艳装粉黛之饰,却从中显示着本质的朴实无华的美感,是质朴天然 ,不饰雕琢的自然之美 。唐诗亦云:“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芙蓉之美更是一种自然之美。这种不事雕琢 、自然之美,铸就了王宠质朴自然的笔墨意象 。

 王宠书法不刻意求工 ,无意于佳。王宠有意地弱化了字形轮廓的统一,尤其是晚年作品,姿态烂漫 ,合辙于自然之道。如作于北游太学南归后的行书《致顾王璘札》 ,结字不刻意求工,醇厚稚拙,灵动致极 。其楷书《五忆歌》“醇古和雅 ,不作态不好奇。”作为书法作品,只有“无意于佳而佳 ”的作品才具有最高的美。《辛己书事七首》是王宠在正德十四年至嘉靖年间历时五年摹《晋唐小楷册》成后呈现出来的一幅作品,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质朴自然的笔墨意象 ,对于王宠而言是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它不在于追求外在表象的华美,从而献媚于世俗 ,而追求的是一种“字到无心始见奇,挥洒全无八法工”的自然之境 。

 作者简介:吴运友,男 ,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过教师 。松江区书协会员。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数篇被中文核心期刊采用 ,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出版著作6部 。著述近300万字。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 ,获中央教科所科研成果一等奖。退休后专攻书法,临习古代名碑名帖,作品先后入展上海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大展、第四届草书展 ,获首届韩愈杯优秀奖,第四届丰庆杯优秀奖等;同时,潜心研读书法理论文章以及论著 ,撰写的书法理论文章《沿晋游唐:王宠书学的原生态情状》在《书法导报》刊载 。

关于“王宠的人物年谱”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ino520]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zhis/202507-1407.html

(13)
kino520的头像kino520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kino520的头像
    kino520 2025年07月23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kino520”

  • kino520
    kino520 2025年07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王宠的人物年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宠的人物年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孝宗弘治七年(1494...

  • kino520
    用户072309 2025年07月23日

    文章不错《王宠的人物年谱》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