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国子监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国子监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国子监 ,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 ,也兼为最高学府 。始于晋,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 ,清末废除,改设“学部 ”。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场帝时 ,改为国子监。唐 、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 ,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 、司业,掌管教令;监丞 ,专领监务 。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 ,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子学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 。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 、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 ,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 。《周易》、《尚书》 、《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 、《孝经》、《尔雅》不立学官 ,附中经而已。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上庠为大学。 ”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 ,在周有东胶 ,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 ,北为上庠,中为辟雍。汉代始设太学,隋代始设国子监 。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 。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 。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 。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 。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 。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 。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 。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 ”。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 。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 。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 国子监 ,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 ,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 。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 ,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称为“例监生”。他们有资格去见县官 ,但没有什么实权 。"(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封建社会史》 ,1952年12月) 历经元 、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 ,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翰林,即文翰之林 ,意犹文苑。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 。而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 唐 武德时,高祖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 ,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 、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 ,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 ”。玄宗时,遴选擅长文词之朝臣入居翰林 ,起草诏制 ,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待诏 。此前,起草诏制本是丞相府属官“中书舍人”之专职 ,而玄宗以其草诏难以保密且难应急需,从而挑选擅长文学之亲信官员充待诏,以备草拟急诏 ,兼有撰写诗文、以颂太平之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出 ,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品秩 ,以原品入值。从此,“职清地禁,杂流不入” 。著名诗人李白 、白居易 ,皆曾供职于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初置时 ,并无员额,后依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宪宗时 ,择其中资深者一人为承旨,以统领诸学士 。“安史之乱 ”后,战事频繁 ,翰林学士地位愈发重要,不但在草诏方面分割中书舍人之权,且在得参谋议论方面分割宰相之权 。宪宗以后 ,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随着时光推移,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工日趋明确。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 、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内制;而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 ,称外制 。二者并称两制,而内制重于外制。学士院有两名由宦官充任的学士院使(或称翰林院使),在皇帝与翰林学士间起传达联系的作用  ,在政治上有很大影响。后晋天福五年(940)曾宣布废除翰林学士 ,将草拟诏制之权归还中书舍人,但不久又恢复 。 宋 翰林办公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充皇帝顾问 ,宰相多从翰林学士中遴选。北宋前期,翰林学士亦无品秩 。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正三品,不任他职,专司内制 ,例加知制诰衔。此外,宋因唐制,另设专掌方术伎艺供奉之事的翰林院。此做法也影响到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 西夏、辽 、金、元 西夏国曾设有翰林学士院 ,官员有学士等;辽朝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朝置翰林学士院 ,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 ,掌草诏等事;元朝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 、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明 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 ,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 。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 ,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 、侍讲学士、修撰、编修 、检讨等官 ,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 。明代将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 ,则更是贵极人臣。 清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 。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 ,从二品 ,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之长,其他翰林官设置多因命制。而自康熙时起,掌院学士历由殿阁大学士兼领 ,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 ,因而与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较多接近机会,多蒙优待厚遇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师制度 ,文脉与人脉相互交织,使翰林影响延伸至各个领域。翰林在知识界享有崇高声望,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翰林院制度不始于清代而以清代为最完备 ,资料最为丰富,机构最为庞大,品秩最为突兀 ,规模最为壮观 ,是集历代大成的产物 。

关于“国子监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s://www.uknfrlk.cn/kf/16.html 来源:https://www.uknfrlk.cn/kf/20.html 来源:https://www.uknfrlk.cn/kf/21.html 来源:https://www.uknfrlk.cn/kf/18.html

本文来自作者[幻露]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ylzx/202510-27721.html

(61)
幻露的头像幻露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幻露的头像
    幻露 2025年10月10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幻露”

  • 幻露
    幻露 2025年10月1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国子监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国子监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国子监,中国古代负...

  • 幻露
    用户101007 2025年10月10日

    文章不错《国子监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