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魑魅魍魉的故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魑魅魍魉的故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据《左传》中所记载 ,在夏朝有正德的时候,就是说在有德行的时候,他们就把想象的神圣的东西画成图像 ,并且让工人铸造出九鼎,把这些神奇神秘的形象刻在鼎上,而这个顶上刻的就是魑魅魍魉 。
以此来祈求能够得到上天的福佑,求上下和谐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以后上山下海也就不会再遇到魑魅魍魉这些鬼怪,这就是在史书上第一次把魑魅魍魉结合在一起。
2、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 ,炎帝的下属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 ,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炎帝已经年迈力弱 ,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 。
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 ,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 ,他想施以仁义感化、招降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 、招降,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
蚩尤使用术法 ,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 。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 ,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3、牛头和马面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 ,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 ,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 。
牛头又叫阿傍 ,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中记载:阿傍为人时 ,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4 、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 ,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 。阎罗王殿里文武四大判官分属赏善司、罚恶司、阴律司、查察司。现在有人把阴律司视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来在阴阳界的崔畔搬到这里来了,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 、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
崔判官十分的出名 ,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 。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 ,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 。 ”
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 ,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 ,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 ,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 。
孟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 ,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 ,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 。”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5 、九尾狐 ,最早是出现在战国佚名《山海经》中:“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 ”(意思是青丘山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与婴儿啼哭相似 ,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
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 ,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只是俗物)。
《山海经》中的九尾狐 ,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 。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
百度百科--魑魅魍魉
中国古代不少典籍里记录许多传说中的奇异动物,如夔(音kui) 、貔貅(音pí xiū)、英招、肥遗 、猰貐(音ya yu)、禺疆等等,它们或主吉祥 ,或主凶恶,各有特色。其中尤以《山海经》记录为多,形形色色 ,举不胜举 。
比较出名的上古四凶,分别为饕餮,浑沌,穷奇和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 ,宾于四门,流四凶族、穷奇 、梼杌、饕餮,投诸四裔 ,以御魑魅。”饕餮,浑沌,和梼杌频繁出现在RPG游戏之中 ,甚为有名,如轩辕剑系列、天地劫系列等等 。那么古代传说中这么奇兽究竟有何来历呢?我粗略查了一下,以为考证。
首先是浑沌。
浑沌 ,也作混沌,或浑敦。传说它有着肥圆的形状、火一样的通红,长有四只翅膀 、六条腿 ,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 。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 ,如果遇到了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若是遇到了恶人 ,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浑沌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被神化、物化和人化。《庄子·应帝王》中有“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 ”的句子。又写到“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里的记载显示浑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无人之形。在《庄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浑沌氏之术也 ,识其一,不知其二 。治其内,而不治其外”浑沌之智力实在有限。这里浑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这些显然并不是上古凶兽原型 。
更为原始的浑沌形象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有神焉 ,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 ,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江读作鸿)也。 ”这里的浑沌已和传说中魔兽的形象很一致了。
再到后来 ,《神异经》中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 ,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 ,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 ,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 。名为混沌。空居无为 ,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 浑沌已经完完全全是凶兽的形象了 。
还有一种说法,浑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这也与四大凶兽来历一致:穷奇是共工死后的怨气所化 ,梼杌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饕餮是三苗死后的怨气所化。
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 ,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 ”这里的浑沌恐怕已经不是指上古四凶了。
饕餮: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 ,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 。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 ,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 ,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 ,兽名,身如牛,人面 ,目在腋下,食人 。”
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 ,刻於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 ,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 ,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 ,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 ,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著地或水云气 ,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 。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因富贪欲故后世喻贪婪之人为“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於饮食 ,冒於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
穷奇: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 ,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 ,音如獆狗,是食人。 ”另外一种说法说穷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训》:”穷奇 ,广莫风之所生也 。”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 ,其形如虎也。 ”在天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身上有五色石南叶哦) 。
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 ,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 ,天下谓之穷奇。”
梼杌: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 ,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 ,扰乱荒中,名梼杌。”另有一说是神名,《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 ,梼杌次於丕山 。 ”另外有一本战国时的书名叫《梼杌》是专门记载楚史的史书。
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 ,天下谓之檮杌。”
关于“魑魅魍魉的故事有哪些?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休文雅]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life/202510-3014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休文雅”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魑魅魍魉的故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魑魅魍魉的故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据...
文章不错《魑魅魍魉的故事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