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汉初三杰是指张良、萧何 、韩信还是张良、萧何、曹参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汉初三杰是指张良 、萧何、韩信还是张良、萧何 、曹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张良、萧何、韩信
说起汉朝的建立就离不开汉初三杰张良、萧何 、韩信这三个人的名字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 ,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 ,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 ,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但细分析一下,可以各自独当一面的汉初三杰里却是可以分出高下的。最下者可以说是有勇无智的韩信了。从军事统帅的角度来说,韩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帅才了 ,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 ,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 。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认为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却没有数量限制 ,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成语的来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位权力中枢的谋臣来讲显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说句难听的话 ,韩信的权谋技巧只相当于小学生水平。他身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极易招来杀身之祸的境地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思改进,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 ,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这里顺便说一句,史书里或多或少影射韩信有谋反的倾向 ,我认为这是天大的千古奇冤 。从韩信的条件来看,他若真想造反,一百次也反成功了 ,可是他却始终没有反,直至被害死。
汉初三杰里的萧何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 。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说了 ,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 ,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 、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 。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麽卓越!说起来萧何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现在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 ,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 ,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 。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 ,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 ,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完人标准相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在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 、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 ,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说;我认为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孟子认为理想的完人的气质应该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张良完全作到了这一点。张良在汉朝建国后的封赏会上的表现使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包括属地随便挑选的特权),在刘邦的一再劝说下 ,他只挑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 ,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民百姓来说太过份了 ,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 。 ”而且张良说到作到,不但不作万户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 ,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连轻易不肯赞誉他人的心高气傲的大文学家苏轼也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论》,文中对张良的品德感叹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 ,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韩信,张良,萧何各是哪个时代的人,成就是什么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他对刘邦的帮助跟韩信一样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张良的作用还大于韩信 ,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策更难求。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这里刘邦将张良的作用放在第一位 ,可见运筹策的作用是大于治国领军的;张良的作用就是制定才策大谋,萧何与韩信则是根据张良的大纲去执行与实现才策大谋 。张良是刘邦的脑袋,萧何是刘邦的双腿,韩信是刘邦的双手 ,这样看张良的功劳确实最大。
一支农民起义军能否成事,最主要的不在于他兵多将广,而在于他的长策与大谋是否符合当时的潮流。比如说陈胜起义军有百万之众 ,因为没有良好的大纲,很快灰飞湮灭;李自成的起义军最多时也有百万之众,但是没有提出好的治国理民政策 ,最终被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剿灭 。刘备多次寄人篱下,兵微将寡,奔波大半生也一事无成;遇到诸葛亮后 ,提出三分天下,联孙拒曹的战略后,刘备方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朱元璋最开始在红巾军中势力最弱 ,他的军队比不过陈友谅,也比不过张士诚,但是在刘基的“广积粮、缓称王 ”长策下笑到了最后。由此可见一个政权的长策大谋十分重要,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方向找对了,再努力就会事半功倍。
张良除了给刘邦制订纲领外,还有以下作用:其一、壮大刘邦的实力;其二 、拯救刘邦的性命;其三、指导刘邦驾驶群臣。刘邦起事时只有数百农民军 ,实力十分的弱;后来张良率领数百人加入刘邦,才奠定了汉军的基础 。张良的那几百人可都是百战之师,另外张良还将自己的家财送给出刘邦做军资。当时天下群雄并起 ,除了与秦军作战外还相互兼并,张良及时将刘邦所部放到项羽账下,这才避免了刘邦被别人兼并。项羽在跟秦军主力相搏时 ,刘邦则到处招降秦军,增加了自己的势力,到鸿门宴之时刘邦已经有了十万精兵!
鸿门宴之时张良依靠自己的关系与智力成功将刘邦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否则刘邦早就成了项羽的刀下亡魂 。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后,仅仅有巴蜀之地,张良又四处活动关系,让项羽又把汉中封给了刘邦 ,这为刘邦攻占三秦大地创造了条件。
荣阳之战时,汉王刘邦被楚军围困,齐王韩信派使者来求封假齐王 ,刘邦原本不充,张良在旁边踢了刘邦一脚,刘邦立时省悟 ,封韩信为真齐王,于是齐军出动击退了楚军。楚汉战争时,也是张良让刘邦给彭越、英布许多好处 ,才让这两位名将与刘邦同心击灭项羽 。因此在刘邦看来张良的作用大于萧何与韩信,张良是帝王之师,而萧何与韩信仅仅是帝王的爪牙!
张良 、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 ,他们都生于秦代,但为汉朝的开国立下不朽功劳。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 ,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三人对于汉朝成立的重要性。
张良 ,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今河南中部)人,是刘邦的军师 ,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 ,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 ”,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张良先人为韩国人 ,韩为秦所灭 。张良后来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 ,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张良于是改名换姓 ,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 ,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 ,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 ,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张良十分惊讶 ,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 ,跟我在这里相会 。 ”后来,老人给他一本兵书,就是《太公兵法》。这是张良拾履的故事。
后来 ,陈胜吴广起义,张良本想去投奔,却在路上碰到了沛公(刘邦),从此跟随为汉朝建立开国策略 ,与项羽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萧何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 ,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 、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 、物力的分布情况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 ,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 ,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
楚汉战争中 ,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 ,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 。西汉建立后 ,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 。萧何病危时 ,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韩信,淮阴(今属江苏省)人。韩信年少时父母双亡 ,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 。
他苦于生计无着 ,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 ,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 ,其时你胆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 ,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 ,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 。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 ,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 ,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 ,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 ,拜为大将 。
而汉朝成立以后,由于韩信功高,引起刘邦的猜疑,后来 ,在萧何和吕后的计划下,韩信被杀。所以,韩信是萧何举荐的 ,也是他害死的,历史上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了。
关于“汉初三杰是指张良、萧何 、韩信还是张良、萧何、曹参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忆灵三岁啦]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life/202510-2988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忆灵三岁啦”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汉初三杰是指张良、萧何、韩信还是张良、萧何、曹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汉初三杰是指张良、萧何、韩信还是张良、萧何、曹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文章不错《汉初三杰是指张良、萧何、韩信还是张良、萧何、曹参》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