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荻是哪里人老家是哪里的

网上有关“赵一荻是哪里人老家是哪里的”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赵一荻是哪里人老家是哪里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2001年 ,101岁的张学良闭上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 ,却留下无数“回忆 ”。张学良“遗产”众多,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他本人的珍藏 、财富,以及难以估算价值的 历史 资料 。

这些“遗产”该归于何处 ,张学良的选择令世人惊诧: 全部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40年 ,43岁的于凤至不幸患上乳腺癌,不得不离开张学良的幽禁之地,前往美国治病 ,陪在张学良身边的独剩赵一荻。

于凤至的父亲是富甲一方的大粮商于文斗,嫁到张学良后也过着殷实的生活 。但来到异国他乡,于凤至的日子并不好过。

为了节省开支 ,于凤至选择在纽约郊区的一家机会医院治病。可治病、孩子读书、生活都需要钱,于凤至陷入窘境 。

她到英国伦敦找到张学良昔日朋友伊雅格,早在1933年张学良前往意大利考察军事时 ,将一笔私人钱财交给伊雅格,让他帮忙代管 。张学良交待伊雅格,将来孩子读书时 ,实在需要这笔钱就拿出来。

于凤至经济困难,伊雅格便将英国渣打银行的支票,也就是本属于张学良的钱款交到于凤至的手中。

于凤至用这笔钱买了房子 ,余下的钱款她用来炒股 。于凤至清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笔钱早晚要花完的,在这异国他乡 ,她必须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们 ,也为了给中华民族 、中国妇女争气。

华尔街上的证券交易所人头攒动,十分火热,于凤至推门走了进去 ,驻足凝望许久,又与和她年纪相仿的人交谈许久,买了一些资料 ,回家细细研究。

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于凤至冷静睿智、下手果断,很快就赚了第一笔金 。不过 ,她并未在股市里多做停留 ,而是将目光瞄准刚刚兴起的房地产。

她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去房地产中介公司与客户交流,充实忙碌的生活甚至让她忘记了患病带来的痛苦。

她慢慢积累了财富 ,在好莱坞的山顶买了两栋别墅,按照张学良喜欢的房子风格装修好 。于凤至想着,这两栋房子一栋给自己 ,一栋给张学良,他日张学良恢复自由,她要将张学良、赵一荻接过来共同生活。

当于凤至心怀盼头 ,一心赚钱的时候,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但张学良却没有迎来自由。她就奔走相告 ,控告蒋介石的阴谋,呼吁还给张学良的自由 。

于凤至没有等待张学良释放,等来的是她不得不与张学良离婚的消息。尽管于凤至万分不舍 ,还是选择答应了与张学良离婚。

1964年 ,张学良于凤至离婚,同年,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结婚 ,赵一荻这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张学良的妻子 。

彼时,在于凤至的心中,她依然觉得张学良是她心中的好丈夫 ,她决心,好好照料身体,等着张学良自由的那天 。于凤至时常对孩子们说:

她好好经营事业 ,每天锻炼,保持好的心情,在与癌症抗争的情况下 ,于凤至活到了93岁。

1990年3月,于凤至突发重症,她已经不能说话了 ,可眼神却一直盯着墙上的照片 ,那是她和张学良的合照,这时她的心中依旧牵挂着张学良。

孩子们围绕在她的身边,于凤至就这样静静地闭上双眼 ,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 。

多年来在美国打拼的财富,于凤至全都留给了思念半生的爱人张学良。她甚至在自己的墓旁留了墓地,希望能与张学良合葬。

当张学良得知于凤至逝世的消息 ,整个人惊诧不已,一言未发,眼泪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喃喃自语:“她怎么会先我而去了呢 。 ”

一旁的赵一荻捂着脸,喊着“大姐,大姐” ,当夜幕降临,两个人满是悲伤地坐在屋子里,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

就在于凤至逝世的这一年 ,张学良 、赵一荻等来了一个好消息: 全面恢复人身自由。

他心上有许多牵挂不已的亲人 ,以前都是赵一荻去美国看孩子们,如今张学良也想去美国看看 。

终于在1991年,张学良、赵一荻一同前往美国探亲 ,三个月后再返回台湾,重新回归他们宁静、平淡的日子。

很多研究机构 、或者教会都想邀请张学良口述 历史 ,但张学良鲜少见他们 ,只是与贝夫人蒋士云 、还有老朋友吕正操见过几面,以及在贝夫人的介绍下,见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国 历史 、文化的研究生 ,与他们浅谈了一些 历史 记忆。

1993年,张学良、赵一荻再次前往美国探亲,此后又来到夏威夷 ,张学良 、赵一荻年纪大了,风景宜人的夏威夷实在适合他们休养 。

起初,他们在夏威夷住在生活在这里的弟弟张学森家中 ,后来担心给弟弟添麻烦 ,张学良就租下了一套住房,房子靠近海边,他与赵一荻都很喜欢 ,此后,他们在这里生活了许久。

几十年来,张学良收藏了不少字画 ,在夏威夷居住之后,张学良还委托美国的拍卖行,帮忙拍卖他收场的字画 ,七百余件藏品曲全都拍卖出,成交额超亿元。

年迈的张学良与赵一荻到夏威夷生活,安度晚年 ,他喜欢打麻将、唱京剧、说笑话,邻居们也只觉得他是个生活简单的老人,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 。

2000年 ,张学良迎来生活上的一大变化 ,因为陪伴他多年的赵一荻因病逝世 。 早前赵一荻就查出了疾病,尽管张学良对这件事做了心理准备,但当医生宣布赵一荻死亡时 ,张学良依旧没能承受这个巨大的打击。

他静静握着赵一荻逐渐冰凉的手,整整一个小时都没有松开。赵一荻的追悼会上,张学良轮椅 ,久久凝望,情绪突然爆发之际,他朝着赵一荻的遗体大喊了一声 ,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却能感受到他在告别 。

被推出殡仪馆时,张学良准备上车 ,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壮年男子,跑到坐在轮椅上的张学良面前,那男子挺直腰杆 ,向张学良敬军礼。

刹那间 ,张学良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于凤至 、赵一荻都离他而去,此刻留在他心里的,是无尽的思念 ,还有那些留给后人评说的 历史 记忆 。

他时常一个人坐在家里的阳台前,发呆的望着天空,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的孤独。

有时候张学良甚至会忘记赵一荻已经离开他的事实 ,当旁人询问询问他是否要去做礼拜时,张学良会脱口而出:“问我太太去。”

可是赵一荻再也不会出现了 。

在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史料图书馆里,张学良出资设立了一个书斋 ,起名为“毅荻书斋 ”,顾名思义,是由张学良的号“毅庵”、赵一荻名字中的“荻"一同组成 ,可见赵一荻对于张学良的重要性。

前文我们提到,张学良第一次赴美国探亲时,面见了几位哥伦比亚的研究生 ,那时赵一荻还在世 ,张学良赵一荻多次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经历过的故事。

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口述 历史 ”创始地,曾经对李宗仁、陈立夫 、顾维钧等人都进行过 历史 采访 。

或许张学良也觉得自己该为后世留下什么 ,他竟然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采访,这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之炳十分意外,也很高兴。

张学良只提出了一个条件: 那就是所有的资料 ,要在2002年后才能公布。

据资料分析,张学良如此选择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自己年事已高 ,好友张群活了102岁,他思索着自己余后的生命,选择在2002年 ,那时他已经长命百岁 。

第二,事关张学良的过往,必然要提及蒋介石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尚且在世 ,他不希望这些往事对宋美龄产生影响 。

哥伦比亚大学方面自然同意了张学良的要求,漫漫 历史 长河,有多少东西要细细讲述 ,所以从1991年开始,张之炳教授时常采访张学良,这条采访的“战线 ”长达五年。

大约在1996年的时候 ,这项“口述 历史 ”才基本完成。

也就是在同年,张学良将自己一生所珍藏的文献手稿,都赠给哥伦比亚图书馆 。这些资料包括张学良珍藏的善本图书、以及研读书籍时的手记。

为了保存好这些资料 ,张学良自己出资建了那个“毅荻书斋”,书斋设计为八卦形,里面放置着张学良东北老家、西安事变 、幽禁岁月等生活经历 ,和心路历程。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门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查阅资料,大学是十分欢迎的,连张学良本人也乐于接受 。

张学良的晚年在回忆与孤独中度过 ,到2001年 ,101岁的张学良身体不适,患上肺炎被送进医院,此后一直在医院治疗 ,儿子张闾琳、女儿张闾瑛等亲人都守候身旁。

10月23日,张学良的公祭活动在博思威克殡仪馆举行。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很多,有多年未见的老友 ,也有当地的百姓,还有许多外国友人,人们自觉排队进入正门 。

吕振超、宋美龄等老友们都送来花圈 ,在众人的悲戚中,送别了张学良最后一程。

虽然于凤至 、赵一荻逝世前都被张学良留了墓地,但张学良终选择了与陪伴了几十年的赵一荻相伴长眠。

值得一提的是 ,当张学良逝世的消息传来,杨虎城的孙子哀婉叹息: “那一个时代结束了,完全结束了 ,毛 、蒋、周、张 ,俱往矣!”

人们每每提及西安事变时,总会提起张学良 、杨虎城 。他们毅然兵谏,改变了之后的 历史 。只可惜 ,杨虎城早逝,张学良被幽禁多年,二人的一生都让人颇为惋惜。

毛主席、周恩来、蒋介石 、张学良 , 历史 永远不会遗忘名字,诚如杨虎城之孙所言,“俱往矣 ” 。但后人决不会忘记那些波澜壮阔的 历史 !

张学良逝世后 ,留给了很多“财富”,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多年来他的珍藏、拍卖所得 、以及无法估量价值的 历史 资料 。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世界上众人纷纷 ,有人理解他,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毕竟在大家的预想中,有三种可能 ,一种是给子女 ,一种是给故乡,一种是给台湾 。

偏偏,张学良哪一种都没有选择。我们浅析一下:

何以不留给子女?

在之前的采访中 ,张学良就曾提及,他不打算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孩子们。他的儿女大多都是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西方教育 ,对于故乡的 历史 、文化了解甚少 。

而他的财产中大多东西都富有 历史 价值,孩子们能否保护好他的藏品也尚未可知,更何况 ,这也给过着安宁生活的孩子们增添一些负担。

还有一点,张学良也清楚自己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一方面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方面却又身背“不抵抗将军”的名号,一旦那些 历史 资料交给孩子们,他们被卷入舆论中心 ,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何以不留给故乡?

我们都知道 ,张学良晚年时常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1990年,他为东北大学校友会刊题词;1993年,张学良见到东北老乡、小品演员黄宏 ,倾诉思乡之情:“我非常想念咱们东北的老少爷们。 ”

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曾返回家乡,拜谒大帅府,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并将回到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父亲,张学良内心十分激动。

要说他不思念故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直至去世,他都没能回到故乡 。

对于故乡,他有着别样的 情感  ,一方面是思念,一方面又满是愧疚。再加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故乡旧识又当如何 ,他也无法预料。

退一步讲 ,即使他打算将“财产”给故乡,又该交到什么人的手里?综合各种因素,他没有将“遗产”留给故乡也算是情有可原 。

何以没留给台湾?

众所周知 ,张学良在台湾生活了很多年,这里几乎有他半生的回忆,可这些回忆大多是不快乐的 。

他被幽禁 ,失去自由,与蒋介石 、蒋经国父子又有着多年恩怨,提起这个他和赵一荻生活多年的地方 ,张学良身心俱疲。

那些关于蒋介石的资料,他该如何留在这个地方?

在张学良晚年的生命里,与哥伦比亚大学有着深刻的交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连续几年的时间里,张学良与张之炳教授深切交谈 ,甚至还同意他们携带摄影器材。

而且 ,在张学良未逝世前,他与哥伦比亚大学就有个“2002年才公布资料 ”的约定 。

哥伦比亚大学里已经有他出资建设的“毅荻书斋”,这是为存放关于他的资料而设 ,可以说,这里已经算是关于他的 历史 资料的“收集站”了。

按照他的遗愿,他所有的“遗产 ”就会归于此处 ,哥伦比亚大学对于我国传统文化、 历史 的研究又十分细致,对张学良而言,大概交到他们手里 ,是放心又客观的。

或许这也为后人创造了一种方便,关于张学良的资料不必四散各地,人们对他的过往、他的选择 、他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他的人生绝唱已经拉上帷幕 ,而那些迷雾重重的 历史 也逐渐被廓清......

张学良晚年拒绝回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的遗体前,一位老人轻轻俯身 ,颤抖的手指抚摸着水晶棺 ,表情凝重。

这位老人就是曾经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主角之一张学良。

此时,他已经被蒋介石囚禁了40年 。也许他送给蒋介石的一幅挽联能概括他们之间的恩怨,这幅挽联上是怎么写的呢?

这16字的挽联是二人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 ,当然也有人说他们之间的恩怨远非10多个字所能概括。

曾经是蒋介石得力干将的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后一直被蒋介石“囚禁 ”了半个世纪之多。

如果说当初蒋介石是因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让他受尽了羞辱,一时怒气未消所以想处置张学良 。

那么为什么事隔多年 ,宋美龄和蒋介石身边的许多人劝他释放张学良,他都没有同意,并且还嘱咐蒋经国不要放了张学良?

临终时 ,蒋介石终于说出了不愿释放张学良的理由。

宋美龄听后不觉难掩悲伤,毕竟她曾经许诺张学良一定会还给他自由。直到蒋介石去世,她也没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

1946年10月 ,距离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已经过去了10年 。

按照南京军事法庭的判决结果,他已经服完刑。他以为一直期盼的自由该来了,到处托人打听局势 ,希望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被释放。

终于 ,张学良等来了接他的飞机 。然而当飞机起飞后,他才发觉飞机飞往的不是他久别的故乡,而是与故乡相反的方向——中国台湾省。

从此 ,张学良在台湾新竹的井上温泉度过了13年的时光,这也是他囚禁生涯中待得最久的地方。他痛恨蒋介石的出尔反尔,也意识到了此去或许再也无法回到故土了 。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儿子 ,张学良从小就向往军旅生活。从讲武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到父亲的军队里担任了团长一职。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张学良子承父业 ,成为了握有几十万军队,坐拥东北最强大的地方势力。

东北易帜和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因此拉近 ,以至于后来二人以“兄弟”相称。

然而,西安事变使二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为了民族大义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扣留了来西安督促“剿共 ”的蒋介石的 ,逼他停止对付红军,联共抗日。

蒋介石被扣押后,南京政府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

在紧急召开的会议上 ,对于如何对待这件事,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两种主张:军政部长何应钦主张讨伐,要派飞机轰炸西安 ,迫使发动兵变者投降;宋子文和宋美龄一派则主张和平解决,积极计划营救蒋介石的办法 。

宋美龄决定亲自飞往西安,在此之前 ,张学良曾经发过两封电报邀宋美龄前去西安,据说两人私交甚好。

南京政府认为宋美龄此行无异于自投罗网,但当她走下飞机的一刻 ,她没有发现荷枪实弹的士兵,前来迎接她的张学良对她恭敬而热情。

通过和张学良谈判,宋美龄承诺如果蒋介石同意他们的请求 ,张学良能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话 ,一定会保证他的安全 。

“我以人格担保你的个人安全” ,或许是宋美龄的这句话给张学良吃了一颗定心丸。

张学良不顾身边人的极力反对,也没有通知周恩来等人就动身护送蒋介石去了南京。

当飞机在南京落地后 ,蒋介石立刻变了脸 。由于之前答应过宋美龄要保证张学良的安全,现在就动手不太适合,因此蒋介石玩起了失踪 ,并派人把张学良送上了南京军事法庭。

审判的结果是,张学良被判处十年监禁。

对于这个判决,宋美龄很不满意 。在她的斡旋下 ,张学良没去监狱服刑,但却被迫开始了长达54年被囚禁的时光。

为了不暴露囚禁之处,张学良的住处经常被换来换去。从南京奉化黄山到萍乡郴州阮陵 ,再到修文贵阳开阳,又经桐梓去往重庆 。

经常“搬家”使张学良的生活变得十分动荡,而他的住所都是荒凉偏僻 、人迹罕至的地方。

抗战结束后 ,本以为能获得自由的张学良不但没有被释放 ,甚至还差点被蒋介石杀死。张学良被送往新竹,继续他的囚禁生活 。

相较于“西安事变 ”另一主角杨虎城将军来说,张学良无疑是幸运的 。虽然他没有获得自由 ,但至少保住了性命。

张学良要感谢一个人,此人就是宋美龄。

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说: “我没死,完全是蒋夫人帮我 ,那蒋先生是要把我枪毙的 。”

宋美龄为了当初的一句承诺,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最初张学良被囚禁时,妻子于凤至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而这一切还是应该感谢宋美龄 ,如果不是宋美龄为他争取,张学良就会一个人面对无数个孤独、寂寞的日子 。

张学良被囚禁四年后,于凤至患上了乳腺癌 ,要想活下去只能到国外治疗,张学良无奈只能向宋美龄求助。

宋美龄二话不说,马上安排于凤至离开幽禁地 ,前往美国治疗。

宋美龄之所以这样做 ,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当初答应张学良的事没有做到,她只能尽所能在生活上给予张学良足够的帮助,只要她能做到的 ,她一定会想办法去满足张学良的要求 。

于凤至赴美治病后,就只有秘书赵一荻陪伴在他身边,由于幽禁地的交通不便 ,物资不足,张学良和赵一荻不得不亲自种地以解决温饱。

曾经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少帅成了“鸡鸭司令”,张学良也不再关心天下大势 ,而是每天都去看看老母鸡有没有下蛋。

1950年,在大溪官邸,宋美龄在与张学良相见时暗示他信奉基督教 ,当时的张学良正在研究佛学,宋美龄劝他不要走错路,并说自由一事上帝会安排 。

张学良非常信任宋美龄 ,回去之后便开始研读《圣经》。

之后 ,宋美龄又帮张学良请了英语老师,并派遣了一位基督徒,引导他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又以方便张学良出入基督教堂为由,让他和赵一荻到台北定居,这意味着张学良重新回到台北国民党高层的视野 ,同时也获得了宗教保护。

一切都在表明,宋美龄在帮助张学良慢慢地恢复自由 。

1960年6月5日上午,一场礼拜活动在蒋介石官邸的礼拜堂内举行 。

离场时 ,宋美龄罕见地同一位谢顶的老人握手,这令在场的国民党要员感到很诧异。

因为宋美龄一般不会在这种场合同人单独握手,而且大部分人并没有认出这位老人是谁。

这位老人 ,就是已经23年没有露过面的少帅张学良 。

这些国民党要员大多都跟张学良共事过,之所以没有认出他来,多半是因为多年的囚禁生活使一个人的样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同时也使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宋美龄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对张学良的承诺 ,从张学良的日记手稿和宋美龄的100多封来往信件中,可以看出她非常关心张学良的生活,总是想方设法照顾张学良。

于凤至到美国治疗后 ,宋美龄送给张学良一个照相机,这使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生活多了一份色彩 。而从他们留下的照片中,世人也洞悉了张学良当时的处境。

照片留下了张学良和赵一荻许多生活的镜头 ,在无人涉足的偏僻之地,看似像是世外桃源的二人世界,虽不自由但有爱人相伴 ,充满了浪漫。

而在一张多人的合影上,除了妇女和儿童,剩下的都是张学良的看守 。无时无刻不在人的监视之下 ,似乎使他们的二人世界变了味道。

看守张学良的宪兵最初有100多人,一直到他恢复自由,看守的宪兵在吃饭的时候也有四桌人。

失去自由的张学良对外界知之甚少 ,宋美龄为了让他能够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送给他一个收音机 。

不知道张学良第一次收听到的收音机内容什么,但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张学良没有露出喜悦之情 ,而是一脸的沉重。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屋里的张学良很无奈,他走不出被幽禁的地方 ,一直期盼的自由也总是一次次地从满怀期待到无尽失望。

而令他无法获得自由的蒋介石,直到临终也没有放他出去的意愿 。

宋美龄一直在为张学良谋划奔波,而张学良自己也极力地争取让蒋介石原谅自己 ,重获自由 。

张学良曾数次向蒋介石服软,而他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也多次向蒋介石请求释放张学良。

但蒋介石却告诉他们 “张学良是自愿在所囚禁的地方读书学习,并且他不希望被别人打扰 ”。 显然 ,这是蒋介石编造的借口以及谎言 。

后来,张学良又通过戴笠向蒋介石求情,希望能释放他。

蒋介石却送给张学良一个能伸缩的钓鱼杆 ,意思是希望张学良安分一点 ,毕竟他要杀了张学良易如反掌,想要活命最好还是老实点儿。

张学良知道当年的事让蒋介石怒气难消,因此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

20年后 ,在蒋介石生日的时候,张学良托人送去一块手表,暗示蒋介石 “自己被关押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 ,应该消消气了”。

没想到,蒋介石给他送来了1936年的日历,很明显是在提醒他 “别忘记当年你做了什么 ,这件事我到死也不能忘!”

早在解放战争之后,我党曾经做出很多努力,希望蒋介石能释放张学良。

可后来蒋介石把张学良带去了台湾省 ,一直在宝岛掌握着实际权利的他,到死也没有恢复张学良的自由之身 。

1975年,蒋介石病入膏肓 ,张学良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这时候对于张学良的何去何从 ,国民党的意见再次分成了两派。

一种主张释放张学良,认为张学良被关押了这么久,都七十多岁了 ,早已经失去了掀起风浪的能力和权力;另一种主张是继续软禁起来,不给他一丁点儿机会,这样万无一失 。

预感到已到大限之期的蒋介石该如何处置张学良呢?

蒋介石病重之后 ,早已为自己的长子蒋经国能顺利接班做好了打算。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忘叮嘱蒋经国 “此笼中虎,不可放也 ” 。

在他的意识里 ,张学良手中的权力还没有完全消失 。

一旦将其释放,以他在东北军中以及全国的影响力,势必会对蒋家王朝不利 。

作为长子 ,蒋经国听到父亲至死还记挂自己将来的安危,他既悲痛又感动,只能含泪应允。

1975年4月5日 ,蒋介石病逝。

而当宋美龄听到丈夫留下的这段遗言后 ,不觉泪如雨下 。

快四十年了,宋美龄为这件事奔波了这么多年。

她没想到,蒋介石到死都不肯还张学良自由 ,而自己当初对张学良的承诺到现在也没有兑现,让身为“第一夫人”的她情何以堪。

对张学良的愧疚和对蒋介石的恨意,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 ,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宋美龄这个已到垂暮之年的女人久久无法释怀……

蒋介石的离世,是张学良始料未及的 。蒋介石的遗言 ,更让张学良无言以对。

无论如何,如今斯人已去,张学良还是为蒋介石题写了挽联。

蒋介石至死不肯原谅张学良 ,他却在挽联中却用“关怀之殷,情同骨肉”表达出了对蒋介石曾经的关怀心存感激 。

至于“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则实属当时形势所迫 ,不得已而为之。

张学良一直在想办法求得蒋介石的原谅 ,如今蒋介石猝然离世,使得他再没有机会达成所愿了。自己年逾七旬依然没能获得自由,自然让张学良心绪难平 。

为了自由 ,张学良只能再次寄希望于蒋经国,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向蒋家和外界表明:自己已经对政治失去了兴趣。

张学良甚至在跟其他宾客的聊天中反复地表示自己不想再当张学良了,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蒋经国自然理解张学良的用心良苦 ,也明白现在的张学良不可能再掀起什么风浪了 。

可对父亲临终前的承诺让他不得不尊重父亲的选择,他只能继续囚禁张学良 。

蒋经国掌握权力仅仅5个月,宋美龄便离开了台湾省远赴美国 ,因为她和蒋经国的政见不合。

这对张学良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宋美龄离开台湾,那当年答应他的承诺还在吗 ,他是否会被囚禁至死?

那么宋美龄在1975年离开台湾后,对张学良的事就不管不问了吗?

1990年6月1日,这一天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日子。而对于张学良来说却非比寻常 ,这是他重获自由后的第一个生日 。

这一年 ,张学良90岁。

生日晏上他说自己虚度了90岁,这么多人为自己作寿感到很惭愧。言语间让人不禁感慨,这位昔日曾经风光无限的少帅如今已经老矣 ,而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幽禁中度过的 。

1991年8月的一天,张学良在中国台北士林凯歌教堂的礼拜会上见到了宋美龄,这是自张学良恢复自由以后他们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此时 ,张学良才知道在宋美龄离开后将他托付给了张群。难怪蒋介石去世以后,张群一直为自己恢复自由的事东奔西走,原来是受宋美龄的委托 。

张学良感动不已 ,在之后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及宋美龄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因为有宋美龄,他才有了一份免死金牌。宋美龄半个多世纪的坚守 ,也让世人看到了她的责任和担当 。

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宋美龄写道,当初张学良扣押蒋介石的目的很单纯 ,只是为了抗日。

只要蒋介石答应他的要求 ,他就会送蒋介石回南京,到南京他会向蒋介石负荆请罪。

后来张学良在1991年接受采访时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 :“我反对内战 ,不愿意打内战,我一向讲对外的 。 ”

然而张学良为了能够抗日却付出了54年被囚禁的代价 。

作为一个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14年的东北抗日却没有他的身影 ,其实比杀了他还要难受。被囚禁的他,空有一身报国之心,却没有一丝报国之力 ,这成为他终生抱憾之事。

而另一件让张学良难过的则是他至死也没能回到生养他东北故土去看一看 。

张学良在台湾省的管家林渊泉后来回忆,他获得自由去夏威夷定居后,有一次在散步时问林渊泉有没有空 ,随后他手指着中国的方向,对林渊泉说: “我想去那边,你陪我去吧”。

林渊泉听后心里不觉为他难过。

张学良曾三次对林渊泉提起想回东北老家去看看 ,可惜他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90岁了 ,由于身体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他至死都没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

张学良软禁了蒋介石13天,而蒋介石却把他囚禁了54年。

舍身取义很伟大 ,但用自由换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同样值得被铭记。

张学良曾说: “我的事情是到了36岁之后,就再也没有了 。”

其实 ,并没有。

正是张学良等人的自我牺牲,才换来了国共联手抗日的局面,也促成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

正像周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所说 ,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 。

他的一生值得被歌颂,也应该被歌颂。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风流倜傥过着潇洒的生活,父亲死后,年纪轻轻的他接过父亲打下的江山 ,成为了华夏大地响当当的人物。后来为了民族大义 ,不惜发动兵变,以至于自己身陷囹圄,失去自由 。

36岁的张学良 ,正值最好的岁月,看着日寇横行,他一度想着带领着千军万马 ,走上战场,一雪前耻 。但是正在他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之时,却被无情的禁锢 ,失去了自由

,一起失去的还有他的理想和抱负。

囚禁的岁月,对张学良来说很难熬 ,虽然有着赵一荻的陪伴,有着于凤至的支持,但对于一个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来说 ,这种生活简直生不如死。但是张学良都熬了过来 。

从被囚禁 ,一直到1990年,张学良才获得了自由。但此时的张学良早已经老态龙钟,耄耋之年的他心灰意冷 ,选择了去美国度日。当大陆方面知道张学良获得自由后,曾经一度热情的邀请张学良回国 。

但是最后都被张学良拒绝了,那么张学良真的不想回自己的故土看看吗?他真的放得下这片曾经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土地吗?

实际上张学良在获得自由之初 ,曾经对其他人说过:“我不排除到东北的可能性。大陆是我的老家,我当然愿望回去”。包括后来收到邀请之后,他都是很激动的 ,并且给予了回信 。

由此可以看出,张学良的内心是渴望回国的。但是回归故里这件事,对他来说牵扯的东西太多了。张学良考虑的可能更多的是国家的利益和荣誉 。

当然大局方面是张学良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当我们从情感出发,尝试去理解张学良内心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 ,真正的原因可能真的很简单。

张学良长寿 ,他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是1990年,当年他的那些老朋友大多数已经逝世,这些对于张学良来说是一件很心痛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没有机会好好的告别一下 。

不会故土也就罢了 ,但是当他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曾经的回忆可能就会像潮水一般,无止尽的涌过来 。与其承受这些痛苦 ,倒不如远远地躲开。世事沧桑,也许真相张学良早已经说过,他曾经说过:“物是人非事事休”。短短的七个字,却是让人感慨万分 。

关于“赵一荻是哪里人老家是哪里的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s://www.uknfrlk.cn/kf/19.html 来源:https://www.uknfrlk.cn/kf/20.html 来源:https://www.uknfrlk.cn/kf/20.html 来源:https://www.uknfrlk.cn/kf/19.html

本文来自作者[凝荷]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life/202510-27717.html

(60)
凝荷的头像凝荷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凝荷的头像
    凝荷 2025年10月10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凝荷”

  • 凝荷
    凝荷 2025年10月1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赵一荻是哪里人老家是哪里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赵一荻是哪里人老家是哪里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凝荷
    用户101007 2025年10月10日

    文章不错《赵一荻是哪里人老家是哪里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