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用激发极化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找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用激发极化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找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G.N.Shkabarnya N.G.Shkabarnya B.L.Stolov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Far Eastern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Vladivostok,Russia)
摘要 在俄罗斯广泛利用多种改进的激发极化法完成了一些重要的地质任务,主要是金属矿勘探和地下水勘探 。特别是在Primory地区 ,激发极化垂向电测深法(IP-VES)实际上已成为该区寻找锡、钨、铜等多金属隐伏矿床的唯一方法。用它能进行深部填图,揭示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硫化物矿化带的分布情况。用这种方法对复杂地质构造区和地形起伏剧烈的地电剖面内,各种陡倾斜的不均匀体以及局部目标进行了研究 。控矿和成矿部位的局部构造特点是低阻 、高极化。其中硫化物矿化密集区与高异常带伴生。因而 ,在Dalnegorsk和Kavalerovo矿区,所有的矿床和矿产地都在IP异常区范围内 。用这种方法探明了包括Pushkinskoye矿床在内的一些有开采价值的地下水资源。
在特殊条件下采用IP法需要有特殊的野外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方法。为此,我们开发了适用于新测区以及矿田边缘山地与泰加林等复杂条件下各种IP-VES野外技术 ,勘探深度可达几百米至1.5km 。但IP法的成功应用主要取决于利用接近于真实的物理-地质模型以确定研究对象的可靠参数。专家们熟悉以电阻率数据为主的电测深自动解释系统,这里提出的IP解释方法以水平不均匀介质数学模型为基础,充分地近似实际的地电断面 ,模拟包括局部不均匀体在内的平滑、倾斜、陡坡等地层组合。我们对矿区典型地电断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开发了很多水平非均匀介质模型算法和程序 、研究了一些模型和不同排列的IP空间结构特征、研制了原始数据处理和模型初级近似的一些算法 。
关键词 激发极化法 地电模型 非均匀介质 模拟 解释 近似
1 引言
为了完成一些重要的地质任务,首先是金属矿和地下水的勘探,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广泛采用了多种改进的激发极化法(IP)。特别是在Primorye地区 ,激发极化垂向电测深法(IP-VES)实际上已成为该区寻找锡、钨 、铜等多金属隐伏矿床的唯一方法,它能进行深部填图,揭示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硫化物矿化带的分布情况。
用这种方法对复杂地质构造区和地形起伏剧烈的地电剖面内各种陡倾斜的不均匀体以及局部目标进行了研究。控矿和成矿部位的局部构造特点是低阻、高极化 。其中硫化物矿化密集区与高异常带伴生。因此 ,在Dalnegorsk和Kavalerovo矿区,所有的矿床和矿产地都在IP异常区范围内。
在地下水勘探中,研究的层状地电剖面还包括一些局部侵入体、坡度平缓与倾斜的尖灭层以及陡峭的不均匀体 。与多种条件有关的含水层的特点是电阻率低于或高于围岩的电阻率 ,但极化率值常常比较低。利用IP法在Primorye地区探明了包括Pushkinskoye矿床在内的一些含地下水的远景区。
俄罗斯和远东其它地区的矿区和水文地质区域的主要特征与Primorye的相似[1],因此可将其作为IP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找矿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特殊条件下采用IP法需要有特殊的野外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方法。
2 野外工作方法
我们用IP法进行了1:10000~1:25000普查勘探,1:50000~1:100000深部探查和远景区研究。测量采用新研究出的电剖面(EP-IP)和电测深(VES-IP)排列 。主要采用的剖面排列有对称四极(AMNB) 、三极(AMN)、联合(正向AMN和反向MNB)、轴向偶极及中梯(MGIP)排列。除了MGIP的AB长度达2000~4000m之外 ,一般AB的长度不超过200m。MN接收电极距长度为50~100m,MN移动间距为50m 。测深排列包括对称四极 、联合三极、温纳(AM=MN=NB)、轴向偶极(AB=BM=MN)以及固定一个供电电极移动MN接收电极的三极排列系统。已证实研究断面的最有效方法当属联合排列和固定供电电极排列。
用直流和交流测定视电阻率(ρa)和视极化率(ηa),前者采用长时间充电方式(1~3min),后者采用低频(0.62Hz)交流电 ,相位移( )由起始点确定。在直流失灵情况下用交流电是合理的 。
3 矿区综合地电模型
为了对野外资料进行精确解释,先要详细研究各矿区的地质构造,包括岩石及其物性、构造特征及矿化分布形态。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揭示了大多数矿区地电模型的主要特征。表明这些矿区具有很多共同的地质特征 。概念模型(图1)具有3个清晰横切的综合构造-物质复合体 ,勘探厚度和完整性不同,而且电阻率和极化率差异也不同。我们已对顶部复合体(碎屑沉积)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大部分为缓倾斜层。岩石的风化 、氧化和冻结作用致使电性(ρ1、η1)变化起伏很大 。厚度平均为30~50m ,有时达100~150m。该复合体在矿化带中不很重要,对其构造和地电参数进行详细研究是为了避免在解释反映下伏构造的电测深曲线细节时产生误差。
中部复合体300~1000m厚 。是一组独立块体,其中我们观测到有构造-岩浆活动产生的陡倾层主体 ,或沉积作用产生的缓坡层和倾斜层或两者的组合。在陆源沉积物和火山成因沉积物中,我们研究的重要目标是硫化区、各种褶皱 、断裂和磨矿带。岩石电阻率(ρ2)在20~1000Ω·m之间或更大,极化率(η2)为2%~30% 。对找矿有实际意义的是不同范围的局部目标以及高电导率、高极化率的断裂带和磨矿带。
底部复合体包括致密陆源沉积、花岗岩体和角岩层 ,局部含黑云母交代岩。这些岩石是褶皱的,组成向斜或背斜构造,其上界面平缓或缓倾。沉积岩的电阻率高(ρ3>1000Ω·m) ,极化率低(η3≈1%~3%) 。
已经表明构造-物质复合体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很大,但极化率变化很小。只在硫化或石墨化的岩石中才能看出与围岩的剧烈差异。对非均匀介质极化场模拟试验的数据分析使我们清楚了极化率变小(η2/η1<1) 、电阻率变大(P2/ρ1>1)的这种不均匀性实际上在IP曲线上是反映不出来的(图1) 。
图1 Primorye矿区综合地电模型
a—综合地质剖面;b—物理-数学模型。1—碎屑沉积;2—粉砂岩;3—砂岩;4—火山岩与侵入岩;5—硅质碳酸盐岩;6—黑云母上界面;7—沉积岩顶板;8—矿体;9—强硫化岩;10—断层;11—ρa和ηa曲线;12—不同电阻率块体;13—不同极化率块体
4 野外资料解释
电剖面数据解释的第一阶段是用异常的平均极大值定性地判断异常区和剖面边界的位置[1,2]。视极化率等值线图给出地质构造单元的轮廓,包括构造扰动、硫化矿化带和一些不变化的岩石 。第二阶段是对水平非均匀介质IP场的数学模拟数据进行定量分析[3]。
在一级近似中,水平非均匀介质为概念模型研究的主要对象 ,可利用数学方法确定点源场的电位(图2)。研究对象包括水平或垂直或倾斜界面的半空间以及楔形或局部目标 。为此,用分离变量法和位场计算积分方程表示简化复杂的边值问题[4,3]。根据所得结果,我们开发了一种软件作为模拟IP场的方法 ,用以研究不同介质参数和任意排列的空间结构。采用选择技术解释IP野外数据 。
图2 水平非均匀介质基本物理-数学模型
a—水平层状介质模型;b—垂直层状介质模型;c—楔状介质模型;d—球形介质模型;e—半球形介面介质模型
计算视极化率,特别是利用密网测深点,极大地提高了地电断面制图的精度。计算机处理分几个步骤。每一步都包括一定的工作 ,从准备数据开始,经过各种计算,最后得出图示成果。
开始阶段进行初步处理:建立初步近似 ,包括目视检验测深曲线、原始数据并经过各种换算绘制成剖面图和平面图 、把研究区域划分成介质相似的几个模型区、计算和绘制不同介质的理论曲线、参照地质界面处理地电界面的参数曲线 、估算地形和地表不均匀体的影响 。实际上,这一阶段常常可以解答一些有关介质的问题。
定量解释可以估算远景区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这里采用了人机对话方式的选择法,使模型本身及其参数都得以改进 。
采用近似法解释IP-VES数据的一个实例是Proninsky测区(图3) ,它位于Dalnegorsk矿区内。根据VES-IP、重力、地球化学数据初步圈出了一个异常区,并确定了下伏高阻硅质碳酸盐岩的顶部位置。预测在这种岩石与上覆火山岩界面处存在有硫化物复合矿化沉积透镜体 。
在校准剖面上,视极化率曲线的特征为平滑的、显示二层或四层地层。断裂引起视电阻率畸变,从短电极距到长电极距都测出曲线上视电阻率和极化率值有一明显偏差。对曲线和定性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初级近似模型 ,包括薄漂铄纹状介质段 、陡的非均匀介质和倾斜界面 。在3~4测点附近有两个异常体位于另一个异常体上方,致使极化率升高,在整条剖面的这一段有一个高阻指示层 ,在剖面两端该倾斜层倾斜最小,中部倾斜最大。
为了改进模型及其参数,对曲线进行了定量解释。为此采用了垂直层、水平界面、倾斜接触面和地下半球形半空间模型(图3) 。这样做时 ,将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对比只涉及单段而不是全部。例如,曲线的起始部分可与“倾斜接触带”模型对应,倾斜的末端与纹层状介质模型对应。模型各段组成物理-数学模型图 ,在加进地质内容后成为最终的地电校准剖面图(图3)。
图3 Proninsky测区,用IP-VES数据对矿区地电断面的近似模拟
a—ρa曲线;b—ηa曲线;c—断面块体上的电阻率物理-数学模型;d—极化率物理-数学模型;e—ρa 、ηa及复参数a(ρa,ηa)图例;f-地电断面的物理-数学模型;g—地电断面的解释模型
1—IP-VES测点;2—ρa和ηa初始曲线;3—ρa和ηa理论曲线;4—电阻率(Ω·m);极化率(%);5—标志地电层:6—英安岩、英安岩-安山岩;7—安山岩;8—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9—集块凝灰岩;10—根据IP-VES数据圈出的硫化带;11—根据IP-VES数据圈出的硫化物断裂;12—断裂 。AO为电极距
图4 视电阻率(a)和视极化率(b)曲线解释的基本水平非均匀物理-数学模型
图5 Avgustovsk测区中一条剖面的物理-数学模型断面(a)和地质-地球物理断面(b)
1—岩脉;2—火山成因沉积;3—风化岩石表层(碎屑沉积);4—硫化断裂块体;5—断层;6—剖面上的VES-IP测点;7-电阻率ρ(Ω·m)和极化率η(%)
用近似法解释VES-IP数据的另一个例子是Avgustovsky测区(图4 、5) ,位于Smirnovskoye锡多金属矿附近。这个测区地质条件复杂,由多个水平不均匀块体组成,地形起伏剧烈,对成矿最有利的是断裂带。在测区控制网范围内分布有一些大的矿体 ,如Smirnovskoye、Vstrechnoye、Yuzhnoye矿床 。断裂带的电阻率从背景值的1000~3000Ω·m降至200Ω·m,极化率由围岩的1%~2%升至10%。在500m×100m测网内采用密布排列系统进行了最大间距为2000m的三极排列测量。
根据对测深曲线 、原始数据剖面图和各种换算剖面图的直观研究表明,研究区中部复合体介质中有一些长条形陡倾地层 ,还存在一些高极化率、高电导率的局部异常体 。剖面底部是纹层状高阻、低极化岩石。
为了用数学模拟方法达到近似解释的目的,我们估算了地形的影响[3]。近似地形影响的理论计算曲线显示有些测点失真率达40% 。对测区某一段原始测深曲线做了大量的改正,反映出了这种地形起伏的畸变效应。
对曲线的初步解释表明 ,这部分不能用任何已有的水平非均匀物理-数学模型来近似。如上例所示,必须将其分成一些单块体,在这些块体中某些目标要占主要地位 。我们对主要模型采用了有限坡度和界面的“脊 ”与“谷”(沿肋状突起线延伸至地表)和垂直层状及水平层状断面(图4)。
以人机对话模式对数个模型进行了分块定量解释[3]。对每个块体设一整套物理和几何参数 ,每进一步近似运算减少一些参数。在每次近似运算中,界面数也常常减少 。选择时,使实际曲线与同一模型吻合 ,或考虑两或三个模型的相互影响。用与层状介质类似的方法确定剖面上部各层的厚度和电性。
解释结果确定了一剖面上构造和岩石物性的一些特征,这些反映在物理-数学模型中(图5a) 。地电模型剖面归并了相似的块体。用地质界面确定地电界面的位置从而制成地质-地球物理剖面图(图5b)。根据这些剖面图提出了在含矿体的硫化断裂带内布井的建议 。
5 结论
用IP方法得出的数据提供了矿区构造的有用信息。主要是有关硫化矿物带分布和深部控矿构造的信息。上述矿化带电阻率减小,极化率增加,故利用改进的IP测深法寻找它们的效率非常高 。分析模拟数据表明视极化率曲线可靠地显示出了具有这种参数对比关系的目标 ,没有记录出低电导率 、低极化率的围岩。
对复杂地质环境的研究应采用密集排列系统。根据对模拟水平非均匀介质电场数据的分析表明,最有效的密集排列系统是可移动测深中心的三极联合排列和可移动接收电极的固定发送排列 。排列系统中移动测深中心和移动接收电极的间距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
我们根据岩石和矿石电性的系统性以及IP法调查的综合性,开发了一种适用于Pri-morye一些矿区的基本概念模型。模型包括物性差异极大的碎屑沉积;不均匀火山成因沉积层内垂直和倾斜地层中高导电、高极化局部不均匀体;高阻、低极化指示层。综合剖面图为选择物理-数学模型和发展解释技术提供了依据 。
我们发展了适用于物理-数学模型的算法和视极化率计算程序 ,通过正演问题的求解能够利用野外数据绘制成地电断面图。而这些物理-数学模型能非常理想地近似实际的标准环境。利用模型和多种排列系统对地电场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断面边界和某类目标的探测标志以及开发介质参数初步和定量估算方法都是解释系统的基本保证 。
解释过程包括了3~4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是目测原始数据并进行换算,得出断面特征的轮廓。第二阶段制做初始近似模型,包括把断面分成多个相似块体 ,并估算各自的物理-几何参数 。在第三阶段,用单块近似模型完成定量参数的交互选择或自动选择。结束时,用综合地电模型对照断面各个部分 ,最终地电模型被赋予地质内容。
对野外工作方法 、地电断面特征以及野外资料解释的初步建议,实际上提高了用各种IP法研究断面和找矿的效率 。至今在俄罗斯Primorskikrai广大地区在这些方法的应用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经验。
(王艳君译,宋海斌校 ,李金铭复校)
参考文献
[1] V.A.Komarov.Electrical Prospecting by the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Leningrad:Nedra Publishing House,1980(in Russian).
[2] B.K.Matveyev.Electrical Prospecting.Moscow:Nedra Publishing House,1990(in Russian).
[3] N.G.Shkabarnya.Automated interpretation of VES and IP-VES curves in ore districts.Exploration and mineral wealth protection,1986,11:40~45(in Russian).
[4] N.G.Shkabarnya.Electric field above inclined-layered medium and simple geometrical shape inclusions.In:Electrical Prospecting.Reference book for geophysicists.volume 1,52~59.Moscow:Nedra Publishing House,1989(in Russian).
[5] M.S.Zhdanov.Electrical Prospecting.Moscow:Nedra Publishing House,1986(In Russian).
该期勘查虽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是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根据前人提供的有关地质资料和钻探技术报告,选择钻进技术方法:上部第四纪地层及灰岩、粉砂岩等地层采用大口径合金钻进,下部6~8级硬岩石主要采用钢粒钻进 ,见表4.2 。
表4.2 不同地层采用的钻进方法
4.3.1 普通合金钻进
硬质合金钻进用于1~6级和部分研磨性较弱的7~8级岩石,如:第四纪冲积坡和黄土卵石层,侏罗纪的流纹岩、粉砂岩 、泥岩、煤线、砂岩 、泥质灰岩等。
4.3.1.1 钻头的选择
合金钻头的结构对钻进效率、使用寿命、操作技术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层选择不同的合金钻头极其重要。钻头的结构包括钻头的口径 、水槽和水口、出刃、合金型号 、数目及排列形式、镶焊角度等。
(1)空白钻头
选用35号或45号钢的无缝钢管由车间加工 。根据地质情况,为了减少钻进时岩心堵塞 ,减少冲洗液循环的阻力和便于卡取岩心,空白钻头内壁制作内锥度:Ф110 mm口径采用3°25′的锥度,Ф130 mm口径钻头采用1°47′的锥度。
(2)水口和水槽
合金钻头水口和水槽的作用是满足保证冲洗液的畅通 ,充分冷却钻头和冲排岩粉需要。钻头水口形状和大小依钻进岩层岩性、钻头的结构形式、冲洗液种类的不同来考虑和选择 。根据马坑地层情况,钻头水口面积的总和,一般大于钻头与岩心之间或者钻头与孔壁之间环状断面的面积;上部地层岩石较软 ,塑性不大,颗粒粗糙,钻进时岩粒多,则水口相应选择大些;水口高度为8~15mm ,第四纪地层水口高度可增至20mm;水口数目可根据钻头合金排列来确定,一般3个 、4个或6个不等。水口形式有:三角形、圆弧形、梯形 、矩形等。
(3)合金钻头的出刃
合金钻头的出刃包括底出刃、内出刃和外出刃 。
底出刃是钻进岩石的主要部分。底出刃的变化,可以使孔底产生不同的阶梯断面 ,能增加破碎岩石的自由面,降低破碎岩石的阻力,延长合金的工作时间 ,达到提高钻进效率的目的。
钻头的内、外出刃主要是保持钻头与岩心 、孔壁之间的环状间隙,使冲洗液通畅 。钻头的内、外出刃的大小,应根据岩石的性质来决定:马坑矿区上部松软地层 ,溶洞充填、断层破碎地层,钻头的出刃和水口数目应大些;如遇上塑性大 、泥包石、遇水膨胀的地层通常造成憋泵现象,应采用肋骨式钻头;泥岩、砂岩 、粉砂岩、灰岩等中硬地层 ,研磨性强、裂隙发育较强的地层,钻头的出刃应小些。
4.3.1.2 合金钻进技术参数
硬质合金钻进技术参数主要包括钻进压力、转速 、冲洗液量等。
(1)钻压
钻压是利用钻具和钻杆重量或从地面上加压,使合金底出刃压入孔底岩石的力量,它对钻进效率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 ,泥岩、砂岩、粉砂岩 、灰岩等岩石钻进,采用较大的压力;钻进较松软的岩石,采用较小压力;研磨性强的岩石 ,采用大压力;钻进灰岩溶洞或裂隙等地层,因合金容易崩刃,压力应比正常地层降低20%~30% ,详见表4.3。
(2)转速
转速是指主动钻杆每分钟回转的次数,也是钻头在孔底每分钟回转的次数。转速对钻进效率影响很大,一般转速越快 ,合金切入、破碎岩石的次数也越多,钻进效率越高。表4.4是根据马坑矿区实践总结的不同岩层适用转速 。
表4.3 普通合金钻进压力选择表
表4.4 普通合金钻进转速选择表
(3)冲洗液量(泵量)
冲洗液在合金钻进中的主要用途是冷却钻头、排除孔底的岩粉和保护孔壁。冲洗液在钻孔与钻具间隙中循环,必须具有一定的上升流速 ,才能保证将孔底岩粉有效地携带到地表或取粉管内。一般冲洗液上升流速达到0.25~0.5m/s,即能满足排除孔底岩粉的效果 。
马坑铁矿区因地层复杂,一般开孔直径为大口径Ф150mm,需要较大冲洗液量以保证冲洗液循环的上升流速。口径越大 、钻孔越深、岩石密度大、岩粉颗粒粗等 ,都要相应增加冲洗液量。
冲洗液量对孔壁的稳定性也有很大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孔壁坍塌 。断层 、裂隙发育、溶洞充填、松散等地层钻进时,应注意防止冲洗液对岩心的冲刷破坏 ,采用较小的冲洗液量。不同岩层所需冲洗液量见表4.5。
表4.5 普通合金钻进泵量选择表
马坑铁矿上部孔段(地层:风化泥岩 、砂质泥岩、粉砂岩等;风化程度较弱的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以及大理岩等;灰岩及轻微硅化灰岩等)采用品字形合金钻头(外刃1.5 mm;内刃1.5 mm;底刃:超前刃3 mm;后刃2 mm)钻进,使用的钻进技术参数(单管钻进时)为:压力4000~8000N,转速150r/min ,泵量80~100L/min(松散层适当调小) 。
4.3.2 针状合金钻进
马坑铁矿下部孔段(地层:泥岩 、砂质泥岩、粉砂岩、硅化灰岩 、透闪石灰岩;部分磁铁矿)采用针状合金钻头(胎块尺寸15 mm×20 mm×10 mm;胎块数量:Ф110 mm 6块,Ф91 mm 4块)钻进,使用的钻进技术参数为:压力4000~8000 N(硬岩取上限 ,软岩取下限),转速150~300r/min,泵量80~100L/min。
4.3.3 钢粒钻进
钢粒钻进与铁砂钻进工艺基本相同。马坑铁矿中部孔段(地层: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硅化灰岩等;硅质岩、矽卡岩、辉绿岩 、部分磁铁矿等;局部石英岩化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砂砾岩等)采用钢粒钻头(单弧形水口 ,高140~170mm,上宽20mm,下宽1/5~1/4周长)钻进,使用的钻进技术参数为:压力4000~8000 N(硬岩取上限 ,软岩取下限),转速150r/min,泵量35~45L/min ,投砂量0.5~1.5kg/回次(易斜地层严格控制投砂,取下限) 。
钢粒钻进在马坑矿区钻探中应用,经常因判断失误、工艺操作、水量控制、投砂量把握等不当导致孔内事故 ,造成工作量报废 、钻孔重打。根据实践经验,钢粒钻进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摸清规律,总结经验 ,保证钻进操作规程及方法相对统一。相同地层投砂量的相对一致,可保持孔壁规整,有利提高钻孔质量 ,避免孔内事故。
2)在合金钻进换钢粒钻进或下套管后换径用钢粒钻进时应着重预防夹钻事故 。一般采用少砂量、小水量:砂量0.5~1kg,水量12~18L/min;钻压3000~4000N,转速80~120 r/min。换径一般采用旧钻头,钻进孔段超过钻具长度方可采用正常的规程。换径操作时应根据孔内地层条件增加钻具稳定性 ,以防止孔斜 。
3)钢粒钻进中应时刻注意保持孔内干净。一般钻具都带取粉管,每回次采心后应进行大泵量冲孔,将孔内残留的岩粉和钢粒粉冲到取粉管内提离孔内 ,以保持孔内清洁。
4)上班前、提钻后,都应认真对机场或孔内的钻头 、钻杆、钻具、钢粒质量及磨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发现未达规范要求的应及时更换 。
5)保持较好的钻进参数 ,提高钻效,减少孔内事故。地层软硬不均时,钻进参数应采用低钻压 、慢转速、少水量 ,避免顺层跑而造成孔斜。
关于“用激发极化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找矿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香凡]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life/202508-1357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香凡”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用激发极化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找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用激发极化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找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文章不错《用激发极化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找矿》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