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昆仑山的山体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昆仑山的山体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主峰亚婆髻,海拔807.5米,为全县最高山峰 ,向东北有鹿湖顶、彩虹岭 、双风顶、横冈、亚髻山等山峰,海拔均在600米以上。)向东伸展之一条山脉,在尽头处拔地而起形成山峰 ,此为昆山,海拔603.5米 。昆山之南相距约2公里有一小山,称为仑山 ,海拔仅273米。两山合称昆仑山。山体为砂页岩与花岗岩构成,山不算高,但巍峨峭拔 ,向被邑人称为“鹤邑昆仑为首山 ”,山顶平坦,可容数人活动 。民国25年(1936年)于山顶建有导航标志,用水泥砌成“鹤山”两字 ,足有3平方米太,至今仍保存完好,山间树木丛生 ,为县内绿化基地,现有林地2万亩。
昆仑山气势磅礴,自然风景优美 ,降雨量大,溪流众多,是一个徒步遂溪的好去处 ,在马耳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峡谷里,山泉清澈甘甜。
在青海地区,柴达木(盆地)以南称昆仑造山带 ,以北称柴北缘(造山)构造带 。据张国伟等的意见柴达木北缘构造带与北秦岭的商丹构造带(缝合带)相连,柴达木南缘的昆南构造带(缝合带)与秦岭的勉略构造带相连,秦岭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应该有着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
柴北缘造山带与南缘的东昆仑造山带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它们同柴达木地块一起构成了秦岭造山带的西延 ,成为中央造山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央造山带由姜春发(1993)先生命名,是位于我国中部从大别到秦岭—昆仑—天山的整个造山带的统称 。而张国伟认为中央造山带自秦岭以西分成了昆仑 、祁连、天山等支,并非一条完整相连的造山带 ,称其为中央造山系。黄汲清、程裕淇等称其为秦-祁-昆造山带。
(一)东昆仑造山带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主要由昆北陆缘岩浆弧 、昆中复合构造混杂带以及昆南构造带(古缝合带)等3个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其间被昆中和昆南两条巨型断裂带所分割 。
1)昆北岩浆弧带。昆北岩浆弧带是东昆仑北部陆缘岩浆弧带的简称 ,又因其处在柴达木盆地南缘,故也有人称其为柴南缘岩浆弧(带),南边界大致以东昆仑中央断裂为界 ,北与柴达木地块间基本没有一个截然的界线,但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显示的特征表明,该岩浆带基本没有跨越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南盆缘边界或昆北深大断裂。该带西延至阿尔金构造带东侧 ,东延止于柴达木东缘鄂拉山构造岩浆带上,是青藏高原两条岩浆活动极其强烈的巨型岩浆带之一。沿该岩浆带,除残留部分属柴达木地块的前寒武变质结晶基底金水口群(Ar-Pt1)外,其他空间基本均为深成侵入体所占据 。据统计 ,在东昆北岩浆弧各类侵入体地表出露面积约27428km2,其中晚古生代的为14741.8km2,占总面积的54% ,三叠纪的为7422.8km2,占总面积的27%,因此东昆北岩浆弧岩浆活动的高峰期应在华力西和印支期。更进一步的统计说明 ,在晚古生代时期的深成侵入体中,二叠纪岩体(251~270Ma,K-Ar、Rb-Sr、U-Pb 、40Ar-39Ar法测年)出露面积约7535km2 ,占华力西期岩体的51%。而在三叠纪时期的侵入体中,晚三叠世的侵入体出露面积为5723.9km2,占印支期岩体总量的77% 。据此昆北岩浆弧应主要是在晚古生代末期和三叠纪末期两个岩浆活动的主峰期形成 ,这与华南板块沿东昆南古缝合带于晚古生代末期向柴达木-秦岭微板块下发生陆间俯冲碰撞和在三叠纪末期东古特提斯完全封闭,使两板块继续沿东昆仑南古缝合带发生强烈的陆内俯冲碰撞造山的构造背景是非常吻合的。昆北岩浆弧带无疑应是在柴达木地块南部边缘上形成,记录了柴达木-秦岭微板块与华南板块间长期复杂相互作用的深部过程。该带岩石类型复杂,基性—酸性都有 。
2)昆中复合构造混杂带。昆中复合构造混杂带夹持于昆中断裂带与昆南断裂带之间 ,北侧沿昆中断裂向北俯冲在昆北岩浆弧带之下,在南侧沿昆南断裂带由北向南逆冲推覆在昆南—阿尼玛卿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之上,并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许志琴等 ,2000,2001)。带内分布着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来源 、不同规模和形态的但均由断裂围限并长轴方向平行造山带的不同岩块 。通过区域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新的研究成果可将这些岩块归属为4个构造层岩石组合,与不同构造环境和沉积建造相对应 ,即古元古代(Pt1)基底变质岩块、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Pt2-3—Pz1)被动陆缘沉积建造、晚古生代—中三叠世(Pz2—T2)活动陆缘沉积建造以及中新生代(T3—Q)陆相沉积建造。
3)昆南蛇绿构造混杂带。本书所指的昆南构造带是指位于东昆仑与巴颜喀拉两造山带间包含大量边界地质体,尤其是包含有大量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的布哈达坂峰-秀沟-布青山构造带,西段由东昆仑山南缘断裂和布哈达坂峰北坡断裂所夹持 ,向东至青藏公路两断裂逐渐合并,到秀沟一带南北又分为布青山南缘断裂和阿拉克湖—托素湖断裂并围限布青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向东接阿尼玛卿-文县-勉略构造带 ,故它也是东古特提斯北支闭合后华南板块与柴达木-秦岭微板块拼接的一条古缝合带(又称为昆南蛇绿构造混杂带),它是东昆仑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一条古缝合带 。向西在青藏公路两侧,东昆南构造带被一向南凸出之弧形推覆构造所掩盖,但推覆体物质为C-P的岛弧以及弧后盆地沉积-火山岩系也可说明古缝合带的存在。在布哈达坂峰—博可雷克塔格山一带 ,昆南构造带内目前尚未发现蛇绿岩存在的迹象,表现为一系列北倾逆冲推覆构造,使构造带北侧活动陆缘物质与南侧被动陆缘物质直接接触 ,其中在博可雷克塔格山地区所发现的下二叠统含有超镁铁质岩块的滑塌堆积有可能属弧前增生楔。沿该带向西在木孜塔格山北坡再次出露晚古生代蛇绿岩(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2000),证明了东昆南构造带西延的稳定性。
(二)柴北缘造山带
柴北缘造山带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北西端被阿尔金断裂带所截,东延接青海湖南山断裂与武山-天水-商丹构造带相连,因其发育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高压带以及多期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而备受关注 。作为祁连造山带与柴达木地块的分界构造带 ,从北边界到柴达木盆地北盆缘边界该造山带明显存在3条次一级构造带,即北部晚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部前寒武变质岩地块 、南部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现今3条构造亚带构成由北向南推覆的巨型逆冲推覆系(杨明慧等,1998) ,南部推覆体前锋带所发育的飞来峰构造和沿前缘主推覆面可以观察到山体逆冲推覆到上更新统山前冲洪积砂砾石层之上的构造现象,说明柴北缘构造带后期复合叠加改造变形是非常强烈的,原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的各类地质体在后期改造变形中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和大规模的移位,但总体物质组成在早期形成时空间上的相对分布规律并没有完全遭到破坏。
图4-2 柴达木盆地南、北缘造山带发展演化模
(三)柴达木南、北缘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简析
柴达木盆地南 、北缘造山带地表现今物质组成以及结构是长期复杂发展演化的结果 。它们具形成、发展、演化过程 ,基本经历了前主造山期 、主造山期和后主造山期的三大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发生在前寒武纪的前主造山期演化时期可能更多的是与在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大陆地壳垂向增生以及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相关的大陆侧向增生和拼合、裂解等大地构造体制有关。后主造山期(晚三叠世至今)主要表现为陆内构造作用,即发生推覆叠置、剪切走滑 、挤压隆升、断块升降等对主造山期构造的复合叠加改造,最终形成现今造山带的外貌 。主造山期(Pt1—T2)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演化阶段是柴达木盆地南、北缘造山带主要物质组成及其结构形成的基础。
晚三叠世是柴达木南 、北缘发生全面碰撞造山的演化时期 ,也是完成现今主造山期造山带基础构造的重要时期,即由柴北缘构造带(柴北缘古缝合带)与东昆南构造带(东昆南古缝合带)分割祁连地块(原华北板块南部边缘)、柴达木地块(原柴达木微板块)和巴颜喀拉地块(原华南板块北部边缘)的基本构造格局已基本塑造成形。其构造演化可以用图4-2模式来表示 。
关于“昆仑山的山体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ino520]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life/202507-154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kino520”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昆仑山的山体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昆仑山的山体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主峰亚婆髻,海拔8...
文章不错《昆仑山的山体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