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傣族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傣族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傣族
概 况
舞 蹈
服 饰 节 日
傣 族 dai zu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傣族概况
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 ,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傣族多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 ,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 ”“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 ”“黑齿”“花蛮”“白衣 ”等;元明时期 ,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 ”等 。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 ”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 ,正名为傣族。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 。至明清两代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 ,设置了局。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 ,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 ,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 、《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 ,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 ,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 ,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 ,鼓声、锣声、泼水声 、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 ,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 ,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 ,堆放杂物,也是舂米 、织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 ,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 ,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 ,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 ,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 ,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 ,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内容出自《中华各民族》一书)返回
傣族舞蹈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 ” 。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 ,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 ,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 、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 。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 ,孔雀取得了胜利。?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 ,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 ,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 ,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 、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诏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 ”,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 ,众人就喝采“吾——吾”,“水 ——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 、安然漫步、寻水、饮水 、戏水、洗澡、抖翅 、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 ,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 、孔雀手式 ”(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 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 ,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 、“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如下三类:第一为雄孔雀舞 。民间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 ”特点 。第二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 ,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其含蓄 、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 。第三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 ,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轻巧。
傣族的鼓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面鼓 ,傣语称“光腊楞”。另一种是双面鼓,傣语称“光双腊” 。因为单面鼓的形状象大象的腿,因而起名为“象脚鼓”。?
1.象脚鼓舞:傣语叫“戛光 ”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 ”)。“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 。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 ,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 ,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
关于象脚鼓及其舞蹈的民间传说很多 ,据传:古时有一对夫妻,劳动后在水潭边小憩,突然风把熟透了的芒果从树上吹落水中 ,发出“嘣——嘣”的响声,这声音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回家后,便依照大象的脚将树镂空 ,蒙上牛皮制成鼓。在赶摆时,他们背着鼓去跳舞,不久象脚鼓舞就传开了 。又说:在很早以前,有两个驯养大象的小伙子依照大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在明代《百夷传》中也有:“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 ”的记载。表演时 ,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 ,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 。一般用拳、掌 、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 、脚趾等敲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 ,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 。舞蹈步伐很丰富,有“前点步半蹲”、“后点步半蹲” 、“踏步全蹲 ”、“ 八字步半蹲” ,还有以一腿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 、踢脚等姿态的动作,以及吸腿跳 、踢腿跳、弹腿跳、跨腿跳等。象脚鼓有长 、中、小三种鼓形 ,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法。?
第一种,长象脚鼓舞 。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耿马的孟定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和孟连一带。鼓身长二米左右,由于鼓身比较沉重,多为舞蹈伴奏用。舞时步伐缓慢、稳重 ,膝部起伏有力 。鼓点最为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 、哀、乐的心情。?
第二种 ,中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县、盈江县 、耿马县、景谷县、勐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 。鼓身长约1.5米较轻便。其主要特点是舞时要将鼓尾摆起来 、甩起来。由于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摆动起来十分好看 。摆鼓就是让鼓尾左右晃动,甩鼓就是将鼓首向下压 ,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脚鼓舞不只是在节日跳,每年还有专门的赛鼓日子,以鼓音长短、音色好坏和鼓尾摆动大小为取胜标准。?
第三种 ,小象脚鼓舞。仅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 。鼓身长不到一米,动作丰富,经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动作幅度较大 ,有吸腿跳、弹腿跳、撩腿等步伐。?
2.戛伴光:“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 ,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 ,多顺手顺脚的舞动。一般以“蹉步 ” 、 “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 。大嫂们与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动作缓慢 ,膝部起伏明显,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后仰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他们的动作任意自由发挥 ,而在圈外的年轻人,则要求动作统一整齐。戛伴光的鼓点非常丰富。?
3.双面鼓舞:傣语叫“光邦 ” 、“光两”、“光双腊”、“光宏 ” 、“光勐央”等 。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瑞丽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和耿马县 、沧源县的勐懂地区。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种鼓舞。此种鼓一头大、一头小,两面均蒙有皮 。小双面鼓长一尺半左右 ,可横挂在身上,舞时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起伏大 ,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弯造型较突出。大双面鼓身筐米,直径六十七公分。需要俩人用竹杆扛起来 ,舞者双手抡槌,做云手转身,吸腿、跪蹲等动作打鼓。有的鼓则放在地上打 ,鼓声铿锵有力 。众人围成圈,手持鲜花或手巾载歌载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鱼舞——傣语叫“戛巴”。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 ,解放后才逐渐流传到其它地区 。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鱼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鱼形道具起舞。鱼舞比其它傣族民间舞更为柔和、细腻 ,灵巧而活泼 。主要表现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脚掌碎步动作上,小跳敏捷活泼,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常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步行走 ,没有起伏,双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急流搏斗时,常采用小跳、小蹦子 、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 ,形象生动逼真。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式(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为典型动作 。鱼舞的鼓点比较缓慢、轻盈 ,丰富的鼓语不亚于孔雀舞。
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 ”。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 。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相传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区不下雨,大地一片枯焦 ,大鹏鸟置抱蛋的妻子于不顾,和雨神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数日后,大鹏击败了雨神害使其降了雨 ,但大鹏鸟的妻儿早已饿死。傣族人民为了表达对大鹏的敬意,遂产生了大鹏鸟舞,流传至今 。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 ,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 。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 。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 ,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鹭鸶舞——傣语叫“戛央” 、“戛洛央 ” 。是青年人在喜庆佳节时跳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潞西县一带。过去 ,舞者要身着雪白的衣裳,双肩披上两条鲜红的绸带起舞,现在已不多见 。在傣家村寨附近的竹林里或水田中 ,常见到雪白的鹭鸶鸟。关于鹭鸶舞的来源民间传说不一,有一种讲:古时有一个很穷的小伙子,每天劳动不止。鹭鸶非常喜爱他 ,为他跳起优雅的舞蹈,以后小伙子就与鹭鸶亲切地对舞起来。后来,人们把这一舞蹈编成了青年人的对舞 。又说:一种叫“央”的民族曾到过德宏一带,此种舞是表现他们在田间劳动的过程。鹭鸶舞一般以对舞为主 ,动作相对,队形多是两横排分左右出场,相遇后变成两竖排、四排 、两个圈等。常由一人指挥变换各种动作和图形 。鹭鸶舞的动作简单、优雅。舞步的节奏处理与其它傣族民间舞不同 ,弱拍时双膝快速弯曲,动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时双膝韧性伸直 ,动力腿同时轻盈地全脚掌落地,形象地模仿了鹭鸶行走的动作。有双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动作 。鼓点轻盈简单。
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 。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 ,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从很早的年代起,每当泼水节和其它宗教节日来临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就成群结队到深山密林和江边采集最鲜艳最美丽的花 ,然后打着象脚鼓载歌载舞把鲜花送到缅寺搭成花亭……,这一古老的习俗至今流传在傣家村寨。关于花环舞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穷苦的青年,去坝子赶摆时,觉得自己的衣服破烂不堪 ,就摘来许多花扎成花环套在身上,下山后随着欢乐的象脚鼓声跳起了舞 ……,一个姑娘爱上了他 ,随着他的舞唱起了歌,花环舞由此产生 。花环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 ,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 ,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 ”等动作。
烦整——傣语称刀舞和棍 、拳、棒这类舞为“烦整”、“戛整” 、“令整” 。是男性的舞蹈。流传于广大的傣族地区,与汉族的武术类似。风景秀丽的傣乡 ,傣族男子都佩戴着一把精制的利刀,标志着他们的勇敢威武,同时刀也是生产劳动的有利工具 。刀舞傣语叫“戛拉 ”或“烦拉”。动作有力、刚健,多采用“大八字跺步”、“弹腿 ”、“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 ,这些动作在傣族民间舞中很少出现。刀舞有单刀 、双刀、短刀和长刀(类似剑)等种类及本地、内地 、缅甸等不同的流派,各种流派有自己严格的表演程式和动作 。可由一人至十几人表演,舞时无伴奏 ,或以象脚鼓伴奏。棍、棒、拳术与刀舞基本相似。
戛朵——亦称“烦朵 ”,是一种道具舞 。此舞过去在盛大的宗教节日才跳,至今仅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孟连县一带。“朵”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 ,据说有狮子头 、狗嘴、鹿角、长颈 、细毛。汉语把此舞称为“马鹿舞” 。戛朵至今仍带道具跳,道具身长一丈,颈长八尺 ,用竹篦编成四十五公分的圆圈,外面用布包起来,剪碎的白纸粘在上面做为羽毛。一般由俩人合作扮一只马鹿 ,前面的舞者饰马鹿头和前半身,用棍支撑颈部做划字动作,后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两边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扑、腾转等动作。舞步、鼓点均与孔雀舞相似。
1.依拉贺舞 ,也称“烦依贺 ” 。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 “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 ”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
2.蝴蝶舞 ,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 。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 ,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 。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 、“体前滚帽”、“滚肩帽 ”、“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 ,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 。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 ,常用坐 、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 、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 ”。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 。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 ,以跳的时间长 、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 ,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 。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 ,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 ,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的舞蹈 。”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 ,内容有唱结婚 、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
此外在金平县还流传有表现劳动生活的“划船舞 ”、“摘花舞”、“捞鱼舞” 、“走路舞 ” 等。流传在金平县的扇子舞据说是一种打鬼时跳的仪式舞蹈。流传在耿马县孟定地区的“大象舞”傣语称“戛张” 。由俩人套系大象形状的道具,模仿大象走步、敬礼等动作 ,由一人持红手帕引象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妇女舞 ”,轻盈柔和。流行于瑞丽县的“戛洛响”,是一种模仿小鸟跳的舞 ,与小孔雀舞相同。
桂平市的邮编是537200 。
桂平市,别名浔州,位于广西东南部。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始建桂平县。自南梁至清末 ,桂平县城一直是浔州郡治、州治、路治 、府治所在地 。1994年5月撤县设市。1996年10月,桂平市改由贵港市代管。
桂平市是农业重镇,耕地面积101.7万亩 ,其中水田面积77万亩,是广西第一人口大县,是广西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内河船舶生产基地、休闲服装生产基地 、黄沙鲨养殖基地和腐竹出口基地 。
桂平市拥有西山、大藤峡、白石洞天 、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罗丛岩等丰富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 、地貌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
桂平是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城 、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和示范县。是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城市之一 ,华南地区首个以“佛教文化”为主导的旅游城市 。荣获广西首个县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地质公园 ”称号。2005年桂平被世界华人组织评为中国200个最具魅力城市之一。
关于“傣族的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ino520]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life/202507-139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kino520”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傣族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傣族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傣族 概 况舞 蹈服 饰...
文章不错《傣族的资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