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的行政区划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的行政区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汴梁路:上 。金南京路总管开封府。元因之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更名汴梁路。
录事司:初为警巡院 ,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
开封县:下,倚郭[城东偏] 。
祥符县:下,倚郭[城西偏]。
中牟县:下。
原武县:下 。金属郑州 ,金末改属延州。元初改属府,后复改属延州,至元九年(1272)复属南京路。
鄢陵县:中 。
荥泽县:下。金属郑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京路 。
封丘县:中。元初自新城复徙治故城。
扶沟县:下 。
阳武县:下。金末改属延州。至元九年(1272)复属南京路。
杞 县:中 。元初徙治北二里黄河北岸新城。
延津县:下。金末升延州 。至元九年(1272)复降延津县 ,复属南京路。
兰阳县:下。金属东明县,金末析东明县六乡于旧东明城置兰阳县,属曹州 。至元初年改属南京路。
通许县:下。
尉氏县:下 。
太康县:下。金泰康县。元更名太康县 。
洧川县:下。
陈留县:下。
郑 州:下。
管城县:下 ,倚郭 。元初省司候司入县。
荥阳县:下。
汜水县:下 。
河阴县:下。
许 州:下。
长社县:下,倚郭 。
长葛县:下。
郾城县:下。
襄城县:下 。
临颍县:下。
陈 州:下。
宛丘县:下,倚郭 。
西华县:下。
商水县:下。
南顿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县 ,延佑二年(1315)于商水镇复置南顿县 。
项城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县,至大元年(1308)复置项城县。
钧 州:下 。
阳翟县:下,倚郭。
新郑县:下。
密 县:下 。金属郑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钧州。
睢 州:下 。
襄邑县:下,倚郭。
考城县:下。
仪封县:下 。元初析东明县于通明堡置仪封县 ,改属睢州。
柘城县:下。
河南府路(河南路):。金河南府属南京路,金末升中京金昌府 。元初升河南府路。
至正二十六年(1366)裁洛阳嵩县宣慰司,[其写尉司及嵩县(析洛阳县置)设立年限待考]。
录事司:
洛阳县: ,倚郭 。
宜阳县:下。
永宁县:下。金属嵩州 。元改属河南府路。
登封县:下。
巩 县:下 。
孟津县:下。
新安县:。
偃师县:下 。
芝田县:金永安县,金末更名。元初省入巩县、偃师县,县城为巩县芝田镇。
福昌县:金属嵩州。元初改属路 ,后省入宜阳县 。
长水县:金属嵩州。元省入永宁县。
陕 州:下 。金属南京路。元改属河南府路。
陕 县:下,倚郭 。
灵宝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陕县,后复置灵宝县。有虢略巡司 。
阌乡县:下。
渑池县:下。金属河南府 ,金末升韶州 。至元三年(1266)省司候司,八年(1271)复降渑池县,改属陕州。
湖城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阌乡县。
虢 州:金倚郭虢略县 ,属京兆府路。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京路,八年(1271)省州入虢略县,徙治灵宝,同
年省县入灵宝县 ,以故治为虢略巡司 。
朱阳县:金属虢州。至元八年(1271)省入灵宝县。
南阳府:金末于南阳县置申州 。至元八年(1271)升南阳府,直属行省,二十五年(1288)改属汴梁路 ,后直属行省。
南阳县:下,倚郭。金属邓州,金末改属申州为倚郭 。有三鸦巡司。
镇平县:下。金末于阳管镇置镇平县 。
邓 州:金属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
穰 县:下 ,倚郭 。至元二年(1265)省录事司入县。
内乡县:下。大德年间徙治渚阳镇。
新野县:下 。元初析穰县于新野镇置新野县。
淅川县:金末置淅川县。元初省入内乡县 。
顺阳县:金末析穰县于顺阳镇置顺阳县。至元二年(1265)初省入内乡县。
唐 州:下 。金属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
泌阳县:下,倚郭 。元初省入唐州,至元九年(1272)复置泌阳县。
湖阳县:金末省县。元初复置县 ,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阳县 。
比阳县: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阳县。
桐柏县:金末省县。元初复置县,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阳县。
嵩 州:下 。金属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
本 辖:金伊阳县,倚郭 。至元三年(1266)省入嵩州。
卢氏县:金属虢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京路 ,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十一年(1274)改属嵩州 。
汝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改属南阳府 。
梁 县:下,倚郭。
鲁山县:下。
郏 县:下 。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县,后复置郏县。
宝丰县: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县。
裕 州:下。金属南京路 。元改属南阳府。
方城县:下 ,倚郭。
叶 县:下 。元初于县置行随州,并置昆阳县属随州;至元三年(1266)州县省入叶县。
舞阳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叶县,后复置舞阳县 。
汝宁府:金蔡州属南京路。至元七年(1270)因之 ,三十年(1293)升汝宁府,直属行省。
汝阳县:下,倚郭 。元初省 ,后复置汝阳县。
上蔡县:下。
西平县:下 。
确山县:下。
遂平县:下。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阳县,三十年(1293)复置遂平县。
平舆县: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阳县 。
颍 州:下。金属南京路。至元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
本 辖:金汝阴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与录事司省入颍州。
太和县:下 。金泰和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 ,后复置泰和县;大德八年(1304)更名太和县,徙今治。
沈丘县:下 。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复置沈丘县。
颍上县:下。金末改属寿州 。元初复属颍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 ,后复置颍上县。
息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中统三年(1262)省,四年(1263)复置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
本 辖:金新息县,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新蔡县:下 。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后复置新蔡县。
真阳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 ,后复置真阳县 。
褒信县: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光 州: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属黄蕲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属湖广行省,三十年(1293)
改属汝宁府 。
定城县: ,倚郭。
固始县:下。宋末徙治无常,至元十二年(1275)复徙故治 。
光山县:下。宋末县废,至元十二年(1275)于故治复立光山县。
信阳州:宋属荆湖北路 ,宋末兵乱地荒。至元十四年(1277)改立信阳府,十五年复降信阳州,改属湖广行省;二
十年(1283)徙治罗山县 ,二十九年(1292)直属河南江北行省,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
罗山县:,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州徙治县 ,为倚郭;而县徙治西南(罗山新县)。
信阳县: 。宋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县徙治罗山县,去倚郭名目。
归德府:金属南京路,金亡属宋 。元初归附,至元八年(1271)直属行省。
睢阳县:下 ,倚郭。金亡归宋,更名宋城县 。元复更名睢阳县。
永城县:下。金属亳州,金末升永州 。至元二年(1265)复降永城县 ,改属归德府。
下邑县:下。金末改属永州。至元二年(1265)复属归德府,寻省,八年(1271)复置下邑县 。
宁陵县:下。元初改属永州 ,至元二年(1265)复属归德府。
谷熟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睢阳县 。
酇 县:金属亳州,金末改属永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永州。
武安州:下 。金徐州属山东西路,金末改属南京路 ,金亡归宋。元初归附,至元二年(1265)定为下州,八年(1271)
改属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升徐州路 ,十二年(1352)改属淮南江北行省,十三年(1353)降武安州,徙治
奎山下,复属归德府。
本 辖:金彭城县 ,倚郭 。至元二年(1265)与司候司省入徐州。
萧 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十二年(1275)复置萧县 。
永固县:金彭城县厥堌镇,金末升永固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萧县。
宿 州:中。金属南京路 ,金亡归宋 。元初省,中统三年(1262)复置,至元八年(1271)改属归德府;至正八年
(1348)改属徐州路 ,十三年(1353)复属归德府。
本 辖:金符离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与司候司省入宿州 。
灵壁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四年(1267)其地改属泗州 ,十七年(1280)复置灵壁县,复改属宿州。
临涣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
蕲 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邳 州:下。金属山东西路,金末改属南京路 ,金亡归宋 。元初省,中统三年(1262)复置,至元八年(1271)改属
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改属徐州路,十三年(1353)复属归德府。
下邳县:下 ,倚郭。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下邳县 。
宿迁县:下。金末省。元初仍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宿迁县 ,改属淮安路,十五年(1278)复属邳州。
睢宁县:下 。金末以宿迁县古城置县,改属泗州。元初省入邳州 ,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睢宁县,改属淮安路,
十五年(1278)复属邳州。
亳 州:下 。金属南京路 ,金亡归宋。宪宗二年(1252)一度属归德府,至元八年(1271)复属归德府。
谯 县:下,倚郭 。
鹿邑县:下。至元二年(1265)徙治故卫真县。
城父县:下 。至元二年(1265)省入谯县 ,后复置城父县。
卫真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鹿邑县。
襄阳路:下 。宋襄阳府为京西南路治。至元十年(1273)归附,十一年(1274)升襄阳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
改置襄阳府,改属湖广行省。
录事司:
襄阳县:下,倚郭 。宋末兵乱废 ,至元十四年(1277)复置襄阳县。
南漳县:下。
宜城县:下 。
谷城县:下。
光化县:下。宋光化军治乾德县,属京西南路 。元初省光化军入县,并更名光化县;至元十三年(1276)改属南
阳府 ,十九年(1282)改属襄阳路。
枣阳县:下。宋枣阳军兼县,仍属随州① 。元初仍为枣阳县,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南阳府 ,十九年(1282)改
属襄阳路。
邓城县:元初省入襄阳县。
均 州:下 。宋属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改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1282)复属襄阳路。
武当县:下 ,倚郭。宋末兵乱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1277)定今治 。
郧 县:下。宋郧乡县。兵乱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1277)定今治 ,更名郧县 。
上津县:宋属金州。中统二年(1251)省入郧县为上津镇。
房 州:下 。宋属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九年(1282)仍属襄阳路。
房陵县:下,倚郭 。
竹山县:下。
蕲州路:下。宋蕲州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设淮西宣抚司 ,十四年(1277)升蕲州路,十八年(1281)
属黄蕲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属荆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属淮西道宣慰司 ,三十年(1293)直属
行省;至正十二年(1354)改属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蕲州府。
录事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
蕲春县:中,倚郭 。
蕲水县:中。
广济县:中。宋末兵乱徙治大江中洲 。元归附后徙故治。
黄梅县:中。宋末兵乱侨治江中洲 。元徙故治。
罗田县:下。宋末兵乱废县 。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罗田县,大德年间徙治官渡沙。
黄州路:下。宋黄州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 ,十四年(1277)升黄州路;十八年(1281)为黄蕲州宣慰司
治,二十三年(1286)废司,直属荆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属淮西道宣慰司 ,三十年(1293)直属行省;
至正十二年(1354)改属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黄州府,改属湖广行省。
录事司:
黄冈县:中,倚郭。
黄陂县:下 。宋末兵乱侨治鄂州青山镇。元归附后徙故治。
麻城县:下 。宋末兵乱徙治什子山。元归附后徙故治。
庐州路:上 。宋庐州为淮南西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 ,设淮西总管府,十四年(1277)升庐州路。至正二十
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庐州府 。
录事司:
合肥县:上,倚郭。
梁 县:中。
舒城县:中 。
和 州:中。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1276)设镇守万户府,十四年(1277)改设安抚司 ,十五年(1278)升和
州路,二十八年(1291)复降和州。
历阳县:上,倚郭 。元省录事司入县。
含山县:中。
乌江县:中 。
无为州:中。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无为路 ,二十八年(1291)复降无为州 。
无为县:上,倚郭。
庐江县:中。
巢 县:宋末于县置镇巢军 。元初升镇巢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降巢州 ,二十八年(1291)省州入县,县仍属
无为州。
六安州:下。宋属安丰军,宋末于县置六安军 ,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二十二年(1285)改属蕲黄宣
慰司,二十八年(1291)省 ,后复置六安州。
六安县:中,倚郭。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属庐州路,后复置六安州,仍为倚郭。
英山县:中 。宋末析蕲水县置英山县 ,属蕲州。至元十五年(1278)改属六安军。
安丰路:下 。宋安丰军属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87)升安丰路,十五年(1288)降安丰府,二十八年(1291)复升安
丰路。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寿春府 ,二十七年(1367)降寿州,改属临濠府 。
录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
寿春县:中,倚郭。元统二年(1334)置准乡临水山巡司 。
安丰县:下。
霍丘县:下。
下蔡县:下 。金寿州治县 ,属南京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寿春府,二十八年(1291)省,县改属安丰路。
蒙城县:下。金属寿州 。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属安丰路。
濠 州:下。宋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三年(1286)归附 ,设安抚司;十五年(1288)升临濠府,二十八年(1291)复降
濠州,改属安丰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升临濠府。
锺离县:下 ,倚郭 。
定远县:下。
怀远县:下。金属蕲县,金亡归宋,置怀远军并倚郭荆山县,属淮南西路 。至元二十八年(1291)省荆山县入军 ,
降怀远军为怀远县,改属濠州。
安庆路:下。宋安庆府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三年(1276)设安抚司 ,十四年(1277)升安庆路,属
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属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宁江府 ,二十二年(1362)更名安
庆府。
录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录事司。
怀宁县:中,倚郭 。
宿松县:中。
望江县:下。
太湖县:中 。
桐城县:中。宋末徙治枞阳,又徙治李阳河。元初复徙故治 。
灊山县:至治三年(1323)析怀宁县清朝 、玉照二乡于野人原寨置灊山县。
扬州路:上。宋扬州为淮南东路治 。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 ,设大都督府,十四年(1277)升扬州路。至正十七年
(1357)朱元璋改置淮海府,二十一年(1361)更名维扬府 ,二十六年(1366)更名扬州府。
录事司:
江都县:上,倚郭 。
泰兴县:上。
广陵县:宋倚郭[倚东偏]。元省入江都县。
真 州:中 。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1276)设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真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真州 ,
仍属扬州路。
扬子县:上,倚郭 。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又徙治州东新城。
六合县:下。
滁 州:下 。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滁州路 ,二十年(1283)复降滁州,仍属扬州路。
清流县:中 。至元十四年(1277)省录事司入县。
来安县:下。
全椒县:中 。
泰 州:上。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泰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泰州 ,仍属扬州路。
海陵县:上,倚郭 。
如皋县:上。
通 州:中。宋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五年(1278)升通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通州 ,仍属扬州路。
静海县:上,倚郭。
海门县:上 。至元年间徙治礼安乡偏东南。
崇明州:至元十四年(1277)于通州崇明沙(即姚刘沙)置崇明州,改属扬州路。
本 辖:
淮安路:上 。宋楚州属淮南东路 ,宋末废州,又复置淮安军,再升淮安州。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设淮东安抚司 ,
十四年(1277)升淮安总管府,二十年(1283)升淮安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淮安府 。
录事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
山阳县:上,倚郭。至元十二年(1275)于淮安县马罗军置山阳县 ,十三年(1276)徙治州城,为倚郭。
盐城县:上 。
桃园县:下。金睢宁县桃园镇,金末一度置淮滨县。至元年间置桃园县 。
清河县:下。金泗州清河口 ,金亡归宋,置清河军并倚郭清河县,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
年(1278)省清河军 ,县改属淮安总管府;后徙治甘罗城,又徙治小河口西北 。
淮安县:宋山阳县为楚州倚郭,宋末更名淮安县为淮安军、淮安州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阳县。
淮阴县:宋末徙治八里庄 ,金一度置镇淮府 。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阳县。
新城县:宋末置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阳县 。
海宁州:下。金海州属山东东路,金末归宋,后更名西海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 ,复名海州,
五年(1278)升海州路,寻降海宁府 ,再降海宁州,改属淮安路。
朐山县:中,倚郭 。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
沭阳县:下。
赣榆县:下 。
东海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朐山县。
泗 州:下。金属南京路 ,金亡归宋 。元改属淮安路,至元十三年(1276)定为下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
改属临濠府。
临淮县:下,倚郭 。金为属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淮平县入 ,徙治州城,为倚郭。
虹 县:下 。金末废。元初复置虹县。
五河县:下。金泗州五河口,金亡归宋 ,置安淮军并倚郭五河县,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三年(1276)省安淮军,
县改属招信路,十七年(1280)改属泗州。
盱眙县:上。宋招信军治县 。至元十三年(1276)设招信军安抚司 ,十四年(1277)升招信路,十五年(1278)降临
淮府,二十七年(1290)省府 ,县改属泗州。
天长县:中。宋属招信军 。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属泗州。
淮平县:金倚郭。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临淮县 。
招信县:宋属招信军。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盱眙县。
安东州:下 。金涟水县属海州,金末归宋,后改属宝应州 ,又升涟水军,再升安东州。至元二十年(1283)设安东
分元帅府,后改属淮安路 ,元初俗称“涟州”。
本 辖:
高邮府:宋高邮军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高邮路,二十年(1283)降高邮府,仍属扬州路;二十九年之后
直属淮东宣慰司 。
高邮县:上 ,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
兴化县:中 。
宝应县:上。宋属楚州,宋末置宝应州,又改宝应军。至元十六年(1279)升安宜府,二十年(1283)省 ,县改属
高邮府 。
中兴路:上。宋江陵府为荆湖北路治。元初复称荆南府,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三年(1276)升江陵路 ,天历二
年(1329)更名中兴路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荆州府,改属湖广行省。
录事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
江陵县:上,倚郭 。
公安县:中。
石首县:中。
松滋县:中。
枝江县:中 。
潜江县:下。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白泭徙今治。
监利县:中 。宋末兵乱民散。元归附后复旧治。
峡州路:下 。宋峡州属荆湖北路 ,宋末徙治江南。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十七年(1280)升峡州路,复徙故治。至
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峡州府 ,同年降峡州改属湖广行省 。
夷陵县:中,倚郭。宋末徙治无常。归附后复徙故治 。
宜都县:下。[天历年间改属中兴路,待考。]
长阳县:下。
远安县:下 。至正初年徙治亭子山下。
安陆府:宋郢州属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 ,十五年(1278)升安陆府 。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改属湖
广行省。
长寿县:中,倚郭。
京山县:中 。宋末兵乱徙治汉滨。至元十二年(1275)复徙故治。
沔阳府:宋复州属荆湖北路,宋末徙治玉沙县沔阳镇 。至元十二年(1275)内附,升复州路 ,十五年(1278)降沔阳府。
玉沙县:中,倚郭。宋属州,宋末复州与县同徙治沔阳镇 ,为倚郭 。
景陵县:中。宋倚郭,宋末兵乱徙治无常,州徙治玉沙县沔阳镇 ,去倚郭名目。元归附后复徙故治。
德安府:宋属荆湖北路,宋末侨治汉阳城头山 。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复徙故治 ,属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1281)
直属鄂州行省,三十年(1293)改属黄州路,后改属荆湖北道宣慰司。
安陆县:下 ,倚郭。
孝感县:下 。至元十年(1273)自紫资寨复徙故治。
应城县:下。
云梦县:下 。
随 州:下。宋属京西南路,宋末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三年(1276)以黄仙洞为州治 。后改
属安陆府。
随 县:下,倚郭。
应山县:下 。宋属安陆府。至元十五年(1278)改属随州。
荆门州:下。宋荆门军属荆湖北路 ,宋末徙治当阳县 。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十四年(1277)升荆门府,十五年
(1278)降荆门州 ,复徙治长林县古城。
长林县:上,倚郭。宋末荆门军徙治当阳县 。至元十五年(1278)复徙治县。
当阳县:中。宋末荆门军徙治县 。至元十五年(1278)复徙治长林县。
四大徽班进京之后,留在南方的徽戏 ,仍以它扎根民间和博采众长的特点,在江、浙、皖 、赣广大地区流传、发展。并且由于各地方言土语和民间艺术成分的影响,分别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派系 。
这些派系主要指徽班艺人的来路 ,由于地域的不同或语言、唱法的差异,形成各自的艺术特色。
在安徽,徽戏大致可分为江北派 、江南派和徽州派。江北派以无为艺人为中心 ,徽班多活动于庐江、巢湖、含山 、和县、全椒等地 。
江南派以当涂和高淳的艺人为中心,班社多活动于芜湖、宣城 、南陵、繁昌、马鞍山等地。徽州派主要活动于徽属六县及邻省的淳安 、昌化等地。
江北的徽班,主要唱吹腔、拨子、西皮二黄,演唱昆曲的很少 ,他们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九锡宫》、《龙凤旗》 、《买胭脂》、《千里驹》、《虹霓关》 、《青石岭》、《端午门》等。
江南的徽班,则由于地理位置接近金陵、沪杭,除老徽班徽味较浓外 ,新徽班大多受京剧影响较深,剧目中京剧的成分较多 。
徽州的徽班,更多地保持着老的传统特色与传统风格 ,并且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在剧目 、唱腔、表演诸方面均更具古老性和淳朴性,为此 ,徽州派又被后人称为“徽路徽戏”。
徽路徽班演出有一个共同特点是讲排场,擅武功。重排场指的是徽剧演出讲究场面大、气派大,行头服饰富丽堂皇 ,角色行当样样俱全 。
早年的徽班,每到一个地方,都必须演一场由戏班全体人参加的剧目,使大家看到全班的面貌。这类戏出台演员少则10多人 、多则上百人 ,生、旦、净 、末、丑各种行当都出来亮相。
就拿徽剧名戏《惊变》来说,有些徽班在演此戏时,会出10人至14人来当龙套演员 ,如果按每堂龙套4人计算,那么10堂龙套就是40人 。而有的徽班在演此戏时,诸葛亮先后出台8次 ,就要换8件八卦衣。
还有的徽班,为显示角色行当齐全,演出时有死不回头的规定 ,也就是一个演员在一场戏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演死了,这一天就再也不能上台演出。另有的戏班 ,还有“十大行、百人当”的说话,也就是每个角色都有10多个顶替演员 。
关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的行政区划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s://www.lsxn.net/lisen/650.html 来源:https://www.lsxn.net/lisen/653.html 来源:https://www.lsxn.net/lisen/651.html 来源:https://www.lsxn.net/lisen/648.html
本文来自作者[一条小怀丹]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jyan/202510-3086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一条小怀丹”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的行政区划”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的行政区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的行政区划》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