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古人分别称10岁、20岁 、30岁……是什么呢?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人分别称10岁、20岁、30岁……是什么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
2、20岁:加冠(又“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结发:束发,扎结头发 ,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 ,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3 、30岁:而立(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 ,“立身、立志”之意);始室;克壮:正当壮年;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40岁:不惑(不惑之年)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 、不糊涂 ”之意) 。
5、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 、“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 ,“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6、60岁:耳顺;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指六十岁 ,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还历之年;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下寿:指60岁以上;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7、70岁: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古稀之年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之年;杖围之年:指70岁;悬车之年:指70岁。
8、80岁:朝枚之年 、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9、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
10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上寿:百岁。
扩展资料:
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 ,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 ”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 ,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 ,如:人初生叫“婴儿 ”,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 ,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 ”,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 ,“山无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参考资料: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 、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 、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aodie)
90岁-背之年
100岁-期颐
子曰: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 ,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 。古文句法 ,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 ,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设礼容 。」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 ,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 ,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 ,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 。」自十五岁 ,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 ,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 。」孔安国注,「不惑」 ,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 ,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 。立,守经也。不惑 ,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 ,无不可 。「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 ,非虚生也 。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 ,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 。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 ,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 。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 ,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 ,而知微旨也 。」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 ,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 ,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 。顺之而后 ,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 ,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 ,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 。孔子至七十岁时 ,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 ,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 。」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 ,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顾氏此说 ,大有道理。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 ,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 ,他的责任很重 。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 ,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 ,确定了,这个人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 ,“四十而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 ,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 ,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 。可能是“六十而 ”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 ,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 ,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 ,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 ,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 ,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 ,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 ,“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另外 ,80~90岁叫耄耋之年;100岁叫期颐,《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 ,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20岁的别称好像很少见,而且在它“附近”的年龄的别称也有很多哦,比如 ,女孩十二岁。称作金钗之年;女子十三岁称作豆蔻年华;女子十五岁称作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 ;女子十六岁称作碧玉年华 、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男子二十岁叫“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解读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七十古稀
八十耄耋和百岁期颐之年。
三十而立 ,立什么?
三十岁的人, 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 ,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 ,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 ,那都是软弱的表现。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这是为生的必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 ,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 ,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 ,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 ,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
“四十而不惑 ” ,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 ,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 、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 ,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 ,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 …… 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 ,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 ,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 。四十岁的人 ,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 ,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 ,否则就是空想。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他明白了自己 。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 ,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 ,而不妄为。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 ,去实践;有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四十岁的人 ,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人生走过一半,机会和机遇少了,不应该再犯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
对自己 ,他明白了责任。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责任 。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 ,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工作 ,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 ,作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尽早去尽孝;还有 ,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 ,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五十而知天命 ,知道了什么?
“五十而知天命”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 “天命” 的观点。孔子 “五十而知天命 ” ,“天命” 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 ,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 ,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 。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我认为 ,“天命” 很简单, 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天命 ”,上天的旨意或命令 ,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 。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 ,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 ,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 ,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三十岁时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 ,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 。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 ,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 ,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业 ,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 、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在经济上 ,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 ,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尽管每个人的实力 、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 ,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 。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 ,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五十岁的人 ,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 ,还要尽到社会责任;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 ,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 ,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和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 ,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 ,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
六十耳顺 ,看透了什么
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 、生气 ,心里依然平静。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 ”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 ,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 ,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 ,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 ,始终如一的境地。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 ,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岁的人 ,看透了人生 。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向社会之前,是学**各种知识,学**本领 ,学会做人,这大约到二十岁左右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长期;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阶段 ,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 ,抚养子女,我称之为贡献期;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 ,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我称之为收获期。六十岁的人 ,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他们清楚知道 ,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 。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人 ,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 ,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 ,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 ,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 、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 ,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 ,也都留给子女了。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 ,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
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 ,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 、涵养、修养。六十岁的人 ,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 ,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 ,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
七十从心所欲 ,应该怎样去做
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得不违反规矩,那么 ,应该怎样去做,我认为应该是: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
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 ,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 ,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 ,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 ,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 ,一切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 ,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遇到失意的事 ,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 ,总之,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
从心所欲要不逾矩。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 ,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情理法 。一般来说 ,违法的事,谁也不会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 ,和老同志、老同学 、老朋友之间,在家庭内部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 ,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讲情,别讲理了,没有什么谁对谁非了 ,老两口相伴健康地度过余生,就是幸福了。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么 ,就做什么,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高兴 ,只要你快乐就行。
有人说:六十岁的人,当官不当官的一个样,七十岁的人,有钱和没钱的一个样 ,这话有一定道理 。七十岁以后,人人一个样,都是追求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别追求高寿,要追求高生命质量 ,高的生命质量,才是完美的人生。人在中途,七十岁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 ,对前七十年已经度过,对七十岁以后,又是新的起点 ,总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会感到来日方长,就不会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来日苦短了,就会高兴过好每一天 ,向前看,新的一天,总会有新的生活内容 ,也总会有新的快乐,你就会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记住来日生活的美好。
1、襁褓——指不满周岁
2、孩提——指2~3岁
3、髫( tiáo) 年——指女孩7岁 。垂髫( tiáo) :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 ,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4 、龆年——指男孩8岁
5、总角——幼年泛称 。称童年为“总角”。
6、黄口——指10岁以下的孩子
7 、金钗之年——指12岁(女)
8、豆蔻年华——指13岁(女)
9、舞勺之年——指13~15岁
10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
11、及笄之年——指15岁(女)。 “笄 ” ,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破瓜年华 、碧玉年华——指16岁(女)
13、舞象之年——指15~20岁
14、桃李年华——指20岁(女)
15 、弱冠——指20岁(男)。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
16、花信年华——指24岁(女)
17、梅之年——指至出嫁。
18、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 ,又称“待字”。
19 、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
20、而立之年——指30岁(男) 。?
21、不惑之年 、强壮之年——指40岁(男)。?
22、年逾半百、知非之年 、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23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杖乡之年——指60岁 。 花甲,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4、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 、致政之年——指70岁。
25、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
26、杖朝之年——指80岁
27 、耄耋之年——指80~90岁
28、黄发:指长寿老人。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29、鲐背:指长寿老人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30 、期颐:指百岁。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扩展资料
1、男性
襁褓——不满周岁 。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 。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 。?
知天命 、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 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
2 、女性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 标梅之年——出嫁。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 ,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指八十八岁:将“米 ”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
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 ,以此借指九十九岁。
茶寿:“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 ,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关于“中国古人分别称10岁、20岁 、30岁……是什么呢?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爱被猫吃的鱼]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jyan/202510-2730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爱被猫吃的鱼”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古人分别称10岁、20岁、30岁……是什么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人分别称10岁、20岁、30岁……是什么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文章不错《中国古人分别称10岁、20岁、30岁……是什么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