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所有民俗

网上有关“安徽的所有民俗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安徽的所有民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 、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 ,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 ,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 ,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 、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 ,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入不便 。

共和国成立后,集居的建筑逐渐被拆散化零 ,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 ,如建成连三、连五 、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 ”式居室,中间为大厅 ,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90年代后 ,农村多数住户已建起两层(少数为三、四层)红砖水泥板顶楼房 。2l世纪初,政府提倡移民建镇活动,即将各村落散居的农户 ,统一划地在公路两旁建筑城镇式多层楼居室,从而开发旧屋场地为良田,以节约土地、用水与材料资源。

旧时城镇均建成东西对门 、南北相向式居室或店面 ,中间街道贯通,两旁走廊相连。富户则建筑一进三、五重不等的深宅府第,各进之间廊庑相通 ,中开天井采光 ,两旁建厢房作居室,正中留前厅、大厅 、后厅、正厅等待客或家人团聚场所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 ,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百子会

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 ,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 。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 、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 ,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大多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 ”为荣。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 ,他们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此印信 ,亡人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 。

除夕进香.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 ,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直至新年零点钟声敲响后,有的是全家出动 ,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 、烟花 ,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 、鞭炮、烟花带上到肉身宝殿(远处的则到附近寺庙)进香 。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 ,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 。现已成为当地过年必具之习俗。

腊八粥.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 、苡仁、桂元、红枣 、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 ,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

龙灯.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龙灯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长约1.5米 ,内燃蜡烛,少则九板 、多则数十板(均为奇数) ,每板1人扛舞,并敲锣打鼓随行.龙灯是民间庆贺喜庆的一项大型集体活动,所到之处观者如潮,十分热闹。

荤年素年.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历代官府均十分重视维护九华山佛地尊严 ,禁止各种弊害,如对占佛地作摊场、砌酒店塞交通、宰猪杀羊 、秽污教理等现象均勒碑警戒,于是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生活方式 。清至民国间 ,九华街商户入居,杂以山民,佛教查禁不严 ,荤禁松弛,出现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的混合

局面,逐渐习以为常。但为尊重历史习俗 ,当地居民于春节之际,先过荤年,后过素年。荤年 ,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小月二十七日) ,当地居民举家荤食,次日以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开始素食 。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再做素菜过正年 ,吃过斋饭,或祭拜祖宗、或守岁 、或娱乐,或进香 ,素食一直持续到新年正月初三。荤年 、素年已成为九华山冬游重要项目之一。

淮北花鼓戏.安徽淮北市民俗风情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 ,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 ”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 。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 、萧县、开封、邳县) ,中路(宿县 、灵璧、泗洪、涡阳 、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 、寿县) 。

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 ,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 。后来 ,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 ,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 ,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 ,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 ,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

相山庙会.安徽淮北市民俗风情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 ,为古相山庙会。古时 ,每春秋两季,我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降福于民。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 。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近年来 ,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 、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舒席.安徽安庆潜山县民俗风情

又名:龙舒贡席

产地:安庆潜山县

原料:舒席编制专用水竹,又以小叶水竹最佳

工艺:用作编制舒席的水竹必须是没有风头 、罗尾,暴节、伤痕、发丫的 ,在11月至次年2月采伐,再经过剖 、刮、煮、晒等十几道严格的工序才能编制舒席;在编制过程中还能将古今字画 、山水人物、花草鱼虫等编进席中,编出的图案的层次分明、颜色的浓淡适宜 ,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

特点:柔滑细薄 、坚韧耐磨、不腐不蚀,折卷不断

佳品:睡席、枕席 、坐席、桌席、屏风 、壁幛 、榻榻米等

相关诗句:李贺:“仅厌舞衫薄,稍知花簟寒。 ”

挑花.安徽安庆望江县民俗风情

产地:安庆望江县

原料:传统的挑花多以土布为底 ,现在的多以平布或者绸布为底 ,用绣花线在布眼上按照一定的针法绣制而成。

针法:挑花的针法主要有两种,即游花(又叫铺花)和赞花(又叫十字花) 。

游花:游花纹饰有两种,一种是两面的花纹有阴纹、阳纹之分 ,另一种则没有阴阳之分,两种纹饰的艺术效果各有妙趣 。

图案:挑花有丰富的图案题材,不仅有动植物和喜庆福寿的各种图案 ,还有亭台楼阁和神话传说等多种异彩纷呈的图案。

发展:望江民间的挑花工艺可追溯到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起初只是农闲之余,妇女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华 ,飞针走线制作出的头巾、手帕 、腰带、荷包、围裙 、坎肩等,既实用又美观。后来发展至近代,望江挑花不仅进入了人民大会堂 ,还打入了国际市场,而且,著名的庐阳花布就是根据望江挑花及合肥挑花创作设计出来的 。

佳品:手帕、荷包、头巾 、腰带、围裙、背褡 、坎肩、靠垫、扶手垫 、床单等。

婚嫁习俗.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风情

合肥民间素重婚姻嫁娶 ,视此为人之终身大事。旧时 ,合肥民间青年男女婚姻,受封建礼教束缚,多为父母包办或左右 。在联姻前 ,必先经媒人或曰“红娘”从中介绍说合,讲究明媒正娶。谚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说妥之后 ,即可约定婚期,通称“订婚 ”,俗称“订亲” 。具体做法是:由男家宴请媒人和女方家长 ,饮订亲酒,吃订亲饭,并通过媒人 ,将具体婚期及女方家庭所索的彩礼等事宜,与双方谈定,所谓“男计奁资 ,女索财礼”。一切定当后 ,由男家将婚期写成正式期帖,连同彩礼,一并通过媒人传送女方家庭 ,曰“下期单 ”,又叫“下日子 ” 、“起红”、“对月礼”等,以便让女方家庭如期备办好嫁妆 ,适时嫁女。

结婚之日为男女人生大喜之日,其婚礼既热闹又隆重,有许多俗尚 。旧时 ,合肥民间常在是日晨,由男家早早请来媒人,带着彩礼(多为四副挑子 ,礼品有禽、鱼 、肉、烟、酒等) 、花轿、吹鼓手和迎陪新娘子的童男童女等,一路吹打,热热闹闹往女家迎亲。新娘在出嫁日 ,则沐浴、梳妆 、戴花、更新艳之衣。由福寿齐全的年老长亲为其咏诵 ,每做一事,即有一番祝福 。当女家闻迎亲人马来到,即刻点放爆竹 ,表示欢迎,然新娘子的房门却紧闭不开 。这时,男家人或媒人要从门缝向内递开门钱 ,俗称“门缝钱 ”。门缝钱又有“梳头钱”、“爆竹钱” 、“开面钱 ”等很多名堂,故往往不向门缝内递三次五次钱,新娘的房门是不会打开的。此做法既是女家向男家伸手索钱的最后一次机会 ,也表示新娘子是有身价的,不是男家轻易就能相娶的普通女子 。

一俟新娘房门开启,新娘则由其一兄弟背出家门上轿 ,俗谓此是为免让新娘脚沾娘家泥土,带走娘家财气。待起轿时,新娘要在轿内泣哭有声 ,表示对父母情深;其母亦哭泣相送 ,表示对女儿难舍,谓之“哭嫁”。花轿起程后,女家习俗是向门外泼一盆水 ,叫做“嫁出去的丫头,泼出去的水”,祝愿女儿永远如一汪清水 ,纯清如洗 。女家的陪嫁品则随花轿之后,新娘的兄长送花轿上路,一般送至村口路头即返回。

迎取新娘的花轿 ,经一路吹打,将至男家时,男家迎候之人远远即放鞭炮迎接。花轿于男家门前落地后 ,常由一高寿老太和一年轻貌美妇女上前揭开轿帘,搀扶新娘下轿,引新娘步于男家铺就的垫物(米袋)上 ,入室进堂 。米袋席地递传 ,名曰“传代 ”。至堂前先拜天地祖宗、高堂,次交拜,然后由一执烛者导引新郎新娘入洞房 ,饮交杯酒。

当天婚宴之后,尚要于洞房进行“闹房”活动 。闹房时,不分男女老少 ,不论年幼辈长,竞相嬉戏逗乐逗趣,新郎新娘即便遇有难从之为 ,也不许生气。其间繁规陋俗及封建迷信色彩较浓的做法、说法等名堂,既多且杂,不胜繁录。但闹房的主旨 ,是促使新郎新娘融合情感,因旧时男女婚姻多为包办 。

新婚之日,赠客礼常为花生喜果之类 ,寓意是祝新娘早生贵子 、子孙兴旺 。新婚翌日 ,新娘于晨起拜见亲友郎舅。第三日下厨,做肴馔献翁姑,行盥馈礼。

在男女新婚后 ,俗尚“看三”,即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 ,新郎则要同行看望岳父岳母 。女家谓此为“接姑娘回门 ” 、“接生亲”。是日,女家要备办宴席款待新姑爷(新女婿),并要邀请至亲长辈相陪。席间 ,有戏耍新姑爷的一些俗尚 。其做法是:作陪人乘新姑爷不注意时,向其碗内加饭加菜,有意识将辣味浓、咸味浓的菜夹于新姑爷碗内 ,饭菜一旦放到新姑爷碗内,新姑爷必须吃掉,不能剩下 ,否则就是对作陪人不恭。若新姑爷实在难从 ,客人就要按“吃不了兜着走”的说法,将饭菜强倒于新姑爷衣袋。这类做法,目的都是为了看新姑爷失态的样子 ,以此逗乐 。另外,还有将胭脂、口红等,强抹于新姑爷脸上 ,而且不让其洗掉。此种戏闹,俗尚不分男女长幼,虽有过火 ,新姑爷也得高兴领受,唯求一乐。

庐剧.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风情

庐剧:旧称“倒七戏 ”,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 、淮南、巢湖、滁州 、芜湖等地 。因合肥古称庐州,故于1955年改今名。相传 ,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 ,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早期多演于地摊,以三小戏为主 。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海子戏 ,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 、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 。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 ,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的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 ”、“三七” 、“寒腔”、“神调 ”、“老生调” 、“老旦调” 、“丑调 ”等,是演唱本戏和折子戏的主要唱腔,也是表现不同行当的专用调 ,擅长叙事抒情,缠绵动人 。花调是小戏的固定曲调,多为民间小调 ,轻松明快,用于演唱生活小戏。唱腔的特点是:不断用假声演唱,称“小嗓子”;演唱中邦腔哈台 ,即演唱到一定时候由场上和场后演员齐声帮唱 ,其声高亢,借以烘托剧情,鸡染气氛;庐剧的每一行当 ,都有一至几个特有的唱腔,别的行当则不能用。庐剧在流行中受不同地区人民的语言、生活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其唱腔艺术上分为东、中 、西三路 ,各具特色 。

东路以芜湖、当涂为中心,唱腔柔和委婉;中路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唱腔细腻;西路以霍山 、六安为中心 ,唱腔高亢粗矿。庐剧在表演艺术上有歌有舞,生动活泼,在唱完一段之后 ,随着打击乐器伴奏起舞,舞姿优美,花样翻新。庐剧的伴奏原来只用打击乐器 ,建国以后才增加丝弦、弹拨乐器 。打击乐很丰富 ,几乎是一种戏一奖锣鼓经,习称“满台锣鼓半台戏”。庐剧行当是分工后又兼代别行,如老生兼代花脸 ,小丑兼代老旦彩旦等。

庐剧的剧目有200余个,分本戏、折子戏和花腔小戏 。本戏,包括连台剧 ,以公案 、爱情及家庭悲欢离合为主要内容,如《秦雪梅》、《休丁香》等。折子戏多为从本戏中抽出具有独立性的精彩部分,如《花园扎枪》、《打芦花》等。花腔小戏则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 ,以及部分闹剧和讽刺喜剧,如《讨学钱》 、《借罗衣》等 。《借罗衣》还搬上了银幕,涌现出王本银、丁玉兰、武克英 、孙邦栋 、鲍志远、李道周等知名演员 。

门歌.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风情

门歌是一种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民间歌谣。歌词一般是“望风采柳 ” ,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 ,打了笆斗量大麦 ,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结朋友。”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 。按歌词表现内容可分劳动歌、情歌 、生活歌、仪式歌等 ,按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 、形容、对比等。门歌的表现方式一是走街串户演唱,二是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时演唱。门歌也有座唱形式,由众人凑钱 ,固定在一个地方唱几天,如同说书一般唱连台本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居住在合肥市包河区骆岗镇大郢村的贾德云就是门歌歌手的佼佼者。

贾德云生于1928年。他自幼爱好门歌 ,每当村里来了唱门歌的,便跟在歌手后边,从这一村听到那一村 。12岁投师卫大和尚(旧社会对无钱娶媳妇的寡汉的称呼)演唱门歌。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农村 ,对当地的口语 、典故、民间传说了如指掌,因而创作的歌词纯朴、清新 、自然,琅琅上口。解放后 ,贾德云参加工作 ,进了识字班学文化,在单位长期从事工会宣传工作,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 ,加之勤奋钻研、天赋极高,因而他的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

贾德云创作的门歌来自生活,来自民间 ,来自他本人的经历。门歌《插秧歌》“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歌词来自在江淮地区妇孺皆知的一句劝戒懒汉的警世名言,以农村常见的两种植物不同的开花季节 ,暗喻人们抓住农时不误庄稼 。

门歌《小长工》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烘托旧社会贫富不均,诉说小长工的悲惨生活:“七月太阳赛火烘,东家打着轻洋伞 ,太阳照着小长工 。天降大雪赛鹅毛,东家盖着绫罗被,长工稻草当被筒。 ”

门歌《吴小林求婚》利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男女青年互相爱慕、互诉衷肠 、渴望自由的心情。男唱“为妹走了多少黑夜路 ,摸了多少冷墙根 ,头碰多少蜘蛛网,脚踩多少牛屎墩 。”此处连续用了四个排比句,紧接着再用夸张手法 ,“高高的山头踏平路,小埂草面踩成坑”。女方应唱后,男方又唱:“为郎我站着怕人看见 ,蹲着又挨蚊虫叮,手拍蚊虫有四两,脚踩蚂蚁有半斤。 ”歌词形象生动 ,夸张不失其真,对比不露雕琢之痕 。

门歌表演所用道具极其简单,一鼓一锣。20世纪90年代 ,黄山音像出版社在编辑贾德云门歌集时,大胆尝试用二胡 、笛子伴奏,并加上女声伴唱等手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贾德云的门歌 ,曲调中有庐剧的韵味,有江南采茶调的余音 。音调随着歌词内容跌宕起伏,韵味悠长 ,余音绕梁,字字泥土香,句句家乡音 ,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于“安徽的所有民俗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滕春凤]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jyan/202508-12694.html

(12)
滕春凤的头像滕春凤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滕春凤的头像
    滕春凤 2025年08月18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滕春凤”

  • 滕春凤
    滕春凤 2025年08月1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安徽的所有民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安徽的所有民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

  • 滕春凤
    用户081803 2025年08月18日

    文章不错《安徽的所有民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