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

网上有关“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公元833年 ,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 ,牛僧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物。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府,担任宣州团练判官 ,他由宣州去拜访牛僧孺时,有感而发创作了《江南春》这一诗作。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不考虑历史背景,杜牧的这首诗应该是一首非常好的景色诗,如果联系到杜牧的身份和所处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就不是单纯的景色了。(杜牧像)

《江南春》的创作背景如何?

763-840年间,安史之乱后,自唐代宗开始就崇信佛教 ,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佛教享有特权,寺庙的土地可以免税 ,佛教僧人可以免除徭役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很多农民将土地“送给”寺院,缴纳一定的税额差给寺庙,剃度出家也可以免除劳役 ,寺庙经济蓬勃发展。几十年下来之后,大量的土地和人员依附到寺庙中,各地的建立的寺庙鳞次栉比 ,寺庙发展影响到了国家的赋税和劳役,已经触及到唐王朝的底线。(烟雨蒙蒙中寺庙景色)

作为官员的杜牧也清楚了解这一事实,但也无可奈何 ,只能发出隐喻的感慨罢了 。安史之乱后到唐武宗时期的皇帝们都崇信佛教,819年大文学家韩愈上奏了《谏迎佛骨》的奏折,被贬往地方 ,差点身死,谁还敢多说话。

安史之乱后崇信佛教的唐朝皇帝有:唐代宗、唐德宗 、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 、唐敬宗 、唐文宗等。

《江南春》有什么典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这一诗句中的讲到的是南朝的宋、齐、梁 、陈四个朝代的皇帝们都崇信佛教 ,不过最终都消亡了的历史典故,王朝短命,佛也没有解救这些王朝 。

南朝是指420-589年在中国南方先后建立的四个王朝。其中刘宋王朝时宋文帝崇信佛教 ,他听说佛教有助于统治,教化民众,就开始信佛教了。宋孝武帝时期 ,甚至有僧人参与朝政,僧人慧琳被当时的刘宋人称之为“黑衣宰相 ” 。南齐的齐武帝深通佛教理论,甚至著有佛教著作。南梁梁武帝曾经四次将自己舍身寺庙 ,让大臣将自己赎回来,其中有一次花费了一亿钱。南陈的诸位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也崇信佛教 。(南朝梁武帝像,崇信佛教 ,最终被饿死)

根据统计,南朝宋、齐、梁 、陈四朝的全境寺庙和僧侣如下:

一、刘宋时期 。佛教寺院1913座,僧侣36000余人;

二、南齐时期。佛教寺院2015座 ,僧侣32500余人;

三 、南梁时期。佛教寺庙2846座 ,僧侣82700余人;

四、南陈时期 。佛教寺

中国历代爵位的魏晋南北朝

秦后宫制度:皇后、夫人 、美人、良人、八子 、七子 、长使、少使

西汉后宫制度:皇后、昭仪 、婕妤、经娥、傛华 、充依、美人、良人 、八子、七子、长使 、少使、、五宫 、顺常 、无消

东汉后宫制度:皇后、贵人、美人 、宫人、采女

三国魏:王后、贵嫔 、夫人、淑妃、淑媛 、昭仪、昭华、修容 、修仪、婕妤、容华 、美人 、良人。

晋:皇后、贵嫔、夫人 、贵人、淑妃、淑媛 、淑仪、修华、修容 、修仪、婕妤、容华 、允华、美人、才人 、中才人

南朝宋:皇后 、贵嫔、贵妃、贵姬 、淑媛、淑仪、淑容 、昭华、昭仪、昭容 、修华、修仪、修容 、婕妤、容华、充华 、承徽 、列荣、美人、才人 、良人

南齐:皇后、贵妃、夫人 、贵人、修华、修仪 、修容、淑妃、淑仪 、淑媛、婕妤、容华 、充华 、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与陈相同:皇后 、贵妃、贵嫔、贵姬 、淑媛、淑仪、淑容 、昭华、昭仪、昭容 、修华、修仪、修容 、婕妤 、容华、充华、承徽 、列荣、美人、才人 、良人

北魏:皇后、左昭仪、右昭仪 、三夫人、三嫔、六嫔 、世妇、御女若干,没有记载具体名号。

北齐:皇后、贵嫔 、贵姬 、贵妃、光[酉犬](念tài这个字我打不出来)、昭训 、崇徽、凝晖、宣[酉犬] 、宣明、顺华、光训 、凝华 左昭仪、右昭仪、娥英 、淑妃 ,才人、采女

隋朝:皇后、贵妃 、淑妃 、德妃为、顺仪、顺容 、顺华、修仪、修容 、修华、充仪、充容 、充华、婕妤、美人 、才人、宝林、御女 、采女

唐朝:皇后 、贵妃、淑妃、贤妃(有时有德妃 、惠妃)、昭仪、昭容 、昭媛、修仪、修容 、修媛、充仪、充容 、充媛、婕妤、美人 、才人 、宝林、御女、采女

宋朝:没有一定的体系 ,特别是宋徽宗,创造了许多古怪的称号 。一般的情况下初入宫称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 ,南宋叫“郡夫人”,递升上去是美人 、婕妤、昭仪、昭容 、修媛、修仪、修容 、充媛、充仪、充容 、婉媛、婉仪、婉容 、顺容 、贵仪等等不一

辽代:皇后、丽仪、淑仪 、昭仪,顺仪、芳仪、和仪

金:皇后 、元妃、贵妃、淑妃 ,德妃 、贤妃、昭仪、昭容 、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 、充容 、充媛、婕妤、才人 、美人、宝林、御女 、采女

元:皇后(若干人)、贵妃、真妃 、淑妃、丽妃、婕妤 、丽人、才人、顺仪 、淑华 、淑仪

明:皇后、贵妃、贤妃 、淑妃、庄妃、敬妃 ,惠妃 、顺妃、康妃、宁妃,后增 丽妃 、充妃、成妃,端妃、裕妃 、嫔、才人、选侍

清:皇后 、皇贵妃 、贵妃、妃、嫔 、贵人、答应、常在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 ,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 ,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 、公、侯、伯 、子、男、县侯 、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 、伯 、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 ,均有封地;县侯 、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 。王至男视官一品 ,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 ,关内侯视六品。

黄初三年始封皇子为王,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乡侯 ,公之庶子为亭伯;黄初五年改封诸王皆为县王,以县为国;明帝太和六年再调整,改封诸侯王 ,以郡为国。王国置相、都尉(以上五品) 、傅、保、友(以上六品) 、郎中令、中尉、大农 、司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国职员如王国;侯国置相(八品 ,相当县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 、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对庶民 、士兵的赐爵,即曹操时在关内侯以下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 、五大夫侯 ,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 、伯、子、男 、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 、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 、开国子 、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 、侯、伯、子 、男(其中又有郡公、县公、郡侯 、县侯之别);功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 、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 、开国男 、乡亭侯(乡侯和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 。五等爵上加“开国 ”二字西晋时较少 ,东晋多以此酬异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与原五等爵混称 ,沿用至后世 。从官品上看,开国郡公 、县公为一品,开国县侯、伯、子 、男为二品 ,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 ,关内名号侯六品 ,关外侯七品。

晋武帝时对王国制度有具体规定: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 ,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 ,兵一千五百(置一军)。公之制同王之下国 。侯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诸王子除嗣王外 ,依次按公、侯、伯 、子、男递降。王、公 、侯国均以中尉领兵 。王国置相(后改称内史),王官除傅、保、友 、郎中令 、中尉、大农、常侍 、侍郎外,职官略同郡 ,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调由王“三分食一”(东晋改为“九分食一”)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 ,改称下官)。王子为后 ,例封千户 。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 ,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 ,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 ,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干石 ,班次之 ” 。 陈有郡王 、嗣王、藩王、开国郡公 、开国县公、侯、伯 、子、男、沐食侯 、乡亭侯 、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曾到五千户) ,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为一品 ,开国郡公 、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 ,开国县子五品,开国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 ,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 。一品视万石,二 、三、四品并视中二千石 ,五、六品视二千石,七 、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 ,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 、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 ,侯封大县 ,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 。皇子和异性元功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 、二蕃500户 、三蕃3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 、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 、侍郎等 。景明元年定制有王、开国郡公、散公 、侯、散侯、伯 、散伯、子、散子 、男 、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 ,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 ,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 ,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 ,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 ,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 、侯、伯、子 、男六等 。王 ,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 ,四分食— 。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 ,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 、开国县侯从二品 ,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 ,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 ,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 。又公国有郎中令 ,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 ,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 。侯 、伯国亦置大农 ,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 ,皆加“开国” 。 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 ,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 ”。共计有王 、郡王 、县王、国公、郡公 、县公、县侯、县伯 、县子、县男、乡男 ,凡十一等。

关于“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羊舌志强]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jyan/202507-4754.html

(13)
羊舌志强的头像羊舌志强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羊舌志强的头像
    羊舌志强 2025年07月30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羊舌志强”

  • 羊舌志强
    羊舌志强 2025年07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公元833...

  • 羊舌志强
    用户073006 2025年07月30日

    文章不错《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