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什么用桑榆比作日暮之意?”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用桑榆比作日暮之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桑榆本指桑树和榆树 ,唐代李贤注《后汉书·孟尝传》:“谓日将夕,在桑榆间,言晚暮也 。 ”释译:夕阳西下 ,处于桑树榆树之间,故以桑榆喻傍晚。后又转喻人的晚年,日落在西方,所以又以桑榆喻西方。
“莫道桑榆晚”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
原文:
人谁不顾老 ,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 ,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 ,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 ,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 ,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 ,彼此都十分高兴 。两人又是诗坛宿将,自然少不了诗歌唱酬;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 、眼疾 ,更免不了同病相怜。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诗词赏析
此诗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
一二句写“顾老 ”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 ,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 ,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 ,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
“经事”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 ”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 ,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 ,
“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 ,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 。仔细想起来 ,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 ”,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 ,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 。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 ,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 。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 ,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
百度百科--酬乐天咏老见示
关于“为什么用桑榆比作日暮之意?”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ino520]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ino520.cn/jyan/202507-171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kino520”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什么用桑榆比作日暮之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用桑榆比作日暮之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为什么用桑榆比作日暮之意?》内容很有帮助